如果说1678年法荷战争结束后法国成为欧洲霸主也成为英国头号劲敌,那么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则取代法国成为英国在欧洲的头号劲敌。英国在德国的威胁下不仅放弃了长期坚持的“光荣孤立”政策不得不和平时期与法国、俄国结盟,而且“开足马力”发展海军军备避免被德国海军迎头赶上。

凡尔赛和巴黎会议是什么关系 凡尔赛会议英国(1)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损失惨重,虽然增加了大量殖民地,但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已经无可挽回的被美国夺走,甚至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来就保持着的海上霸主地位也被美国赶上。凡尔赛会议上显然英国需要站在法国一边,限制德国复苏的潜力,避免德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问题是此时的英国政治家已经“集体弱智”,看不到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国力并不如德国。一旦德国恢复元气必然超过法国与英国,重新成为英国心腹大患。

英国当时应该站在法国一边,支持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英国不仅需要支持法国收复阿尔萨斯与洛林,甚至要支持法国割占莱茵河西岸,从而让德国的鲁尔区直接暴露在法军威胁下。英国甚至要支持波兰发展壮大,例如德国奥得河以东地区都割让给波兰,从而“东普鲁士”真正成为波兰领土,也就使得波兰有能力制约德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曾经让比利时与荷兰合并,让它们有能力遏制法国。1919年凡尔赛会议上就应该让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从而既能抗衡德国又能制约俄国。

凡尔赛会议上,英国竟然成了“搅屎棍”,不愿意“过分削弱法国”,甚至客观上成为“德国保护人”。正是在英国的“保护”下,德国避免了被严重削弱,萨尔区也没有被法国割占,莱茵河西岸只是“非武装区”而不是划归法国,东普鲁士还在德国版图内。英国这种短视政策,壮大了德国实力,德国很快就国力蒸蒸日上,甚至1928年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与法国,再次恢复到1913年的状况。

更为严重的是,英国1924年就承认了苏联,还给予苏联大量资金支持,此时的苏联又与德国“抱团取暖”德国长足发展。到了1938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远不如美国,也不如苏联与德国,不得不与法国抱团。问题是法国已经失去了遏制德国的能力,英国又不愿意与法国、苏联再来一次“三国协约”,也就只能与“难兄难弟”法国一起面对磨刀霍霍的德国。

更有甚者,英国还在凡尔赛会议上不愿意支持中国收复山东,它忽视了日本比中国强大得多,不联合弱国中国如何制衡日本?一些人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没有战略失误,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战略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如凡尔赛和约忽视了遏制德国复苏,莫斯科会议忽视了联合苏联遏制德国扩张,甚至日本全面侵华后竟然关闭滇缅公路限制战略物资输入中国,这种极端短视的弱智政治,也能谈战略?

不过,看风使舵是英国的“一贯作风”。1922年英国被苏联“赖账”,1924年却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苏联。1949年被解放军胖揍,1950年英国也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新中国”。这种看风使舵,其实与意大利是一个德行,只是每次都成了“战胜国”,也就避免了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