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就是一千年多前对于国家的铁杆粉丝,不论自己是穷,是达,都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杜甫爱国情怀的诗句(跟着诗人习古文--杜甫)(1)

我们循着杜甫的人生轨迹,来一首首诗歌、一段段场景品味吧。

1、贵族童年,才气少年

杜甫出身在世代为官的家庭中,祖父是初唐诗人,父亲做过官员,从小耳濡目染,身处开元盛世,并且从小就是贵族气息。20岁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和李白的经历很像。从金陵到姑苏,然后又到天姥山下,曾经想坐船去扶桑,却未如愿。最终,漫游回来,有志青年还是要用科举考试来为将来谋生计。

可惜,科举落榜。

26岁的杜甫再次出游,这次不去南方去北方,在齐和赵(山东、河北、山西)游历,第一次登上了泰山,就有了《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气势宏大的诗歌,写时28岁。诗中的“钟”“割”出神入化,写尽泰山横跨齐鲁、青苍之色连绵不绝的壮观··景象。而最后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写诗歌,而且写的是杜甫的壮志凌云。

杜甫爱国情怀的诗句(跟着诗人习古文--杜甫)(2)

2、奋斗的落寞中年

在泰山赞叹之后,杜甫回到了洛阳定居,开始了他的中年生涯。

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会见了比他大十一岁的李白,两个人当时都不太得意,两人一同造访亲友。虽然只有唯一一次会面,但是杜甫对李白敬仰有加,写了许多诗词赞美李白。

诗情画意之后,杜甫还得谋生。于是,他来到长安(西安),恰逢当时唐玄宗举行考试,要搜罗人才,可又不巧宰相李林甫主管考试,这个奸臣为了讨好皇帝,竟说一个都没有被录取,因为“野无遗贤”,就是皇帝的招人工作很出色,民间已经没有人才了。

杜甫被奸臣莫名其妙埋没了,这才华一埋没就是10年。没有渠道,他就东奔西走,看人脸色,最后在43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份工作:河西县尉,其实就是一个仓库主任。

从李世民到李隆基,·这十年,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王公贵族的奢侈浪费。《丽人行》《兵车行》等均写在这期间。天灾人祸,人们民不聊生,而皇宫里,杨贵妃和唐玄宗饮酒作乐,杜甫自己的小儿子却饿死了,他在悲愤中写下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诗歌写完的那个月,发生了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皇帝逃跑,民间乱世。杜甫本来想去见见刚即位的肃宗皇帝,可半路被叛军劫回,在陷落的长安又呆了8个月。

这八个月里,又迎来了春天,可是他却只感到悲哀,于是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怀念家乡又惦记国事。新皇帝看到逃出长安城的杜甫衣不蔽体,感动就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儿。

忧国忧民的杜甫后来得罪了皇帝,被贬还乡。一路人烟稀少,荒凉。看到家里还是一贫如洗,写下了《北征》,诗的最后“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看出了杜甫并不灰心丧气。这首诗和《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作品中的大文章,也只有杜甫这样的大手笔可以写出来。

秋天时,杜甫回到了长安,这时官兵已收复长安,他目睹了战争的破坏,写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婚妻子对丈夫说:“仰视白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 ,与君永相望。”

还有一位士兵说:“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家都没了,又怎么能当得成老百姓。

那么多诗人中,许多诗人都有如此的经历,但只有杜甫把他们都揭露出来,深刻真实,没有余地,所见即所写,所写即所痛。

杜甫爱国情怀的诗句(跟着诗人习古文--杜甫)(3)

3、辗转后的老年

关中闹饥荒,他居家又辞官去了成都,开始了老年生活。

告别了动荡的中年,在自己建起的茅屋----杜甫草堂里,他终于活过了生命。

周围美极了,他建了一座草堂,靠着友人的资助,生活清苦但不痛苦。

他到成都南部的武侯祠游玩,看着诸葛亮的供奉,他写下《蜀相》:

三姑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落满襟。

想到诸葛亮,杜甫着落满襟的眼泪多半是为自己流的。

这段时间是他最安逸的,泛舟下棋品茶。如《春夜喜雨》中的意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润物细无声”这句话,现在被我们很多用到,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影响力。杜甫细致入微观察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春风化雨般的美感。

他赏花时,也有文思泉涌《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成都的生活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有许多“以诗为画”的绝句,比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不过,他也没有忘记劳苦大众,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让别人住上好房子,我受冻而死也满足。这样的境界,才是千古境界。

这其中,有些意外的惊喜:唐军打败叛军,收复河南河北。他写下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看起来不太像杜甫,但就是真实的杜甫。

这时眼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8年,经历的磨难够多了,眼看就可以在春光里沿着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洛阳了。但是有一次落空。因为吐籓人的铁蹄又进长安。虽然后来长安还是收复了,但当时的皇帝并不想用杜甫。

这时,友人们一个个都离去了,他离开成都到了夔州,生活相当窘迫,在《登高》中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为生病,杜甫不能喝酒,愁闷更加无法派遣。

在夔州待了两年,离开四川,先到江陵,又到岳州。几乎陷入绝境,自己种菜,自己卖药为生,一张桌子绑了又绑,身上的衣服补了又补。

770年,他遇见了好友李龟年,写下最后一首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年,他乘船入洞庭,准备回长安,途径耒阳,遇水被困,最终病逝在一条破船上,59岁。


杜甫爱国情怀的诗句(跟着诗人习古文--杜甫)(4)

4、杜甫给我们的启示

杜甫的诗富有创造性,他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不只写山山水水,而是多社会时事和个人感怀,这更加有价值。他一辈子颠沛流离,却依然没有泯灭同情心,“沉郁顿挫”,如郭沫若所评说:“世上疮痍,诗中圣旨;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同时,杜甫还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裁。他是五言、七言古诗大师,同时,他的七律、五律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语言并不是过于深奥,而是通俗易懂,这是杜甫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这位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圣,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在满目疮痍的长安城,还是宁静致远的草堂边的浣花溪,他都把所有的感情融进在时隔中。他真性情,有客人来,他“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生活安逸时,他也可以“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但更多的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深刻揭露。

在他去世后40年才被韩愈、白居易等人认识到他的伟大,到了宋代,更是被苏轼、陆游、王安石等推崇备至。宋代的文天祥、明末的顾炎武也深受影响。

他那千锤百炼的诗句,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让他终于达到了他自己的座右铭“语不惊人死不休!”

--------------------------------------

这里是叶正聆汉英课堂。文章涉猎大语文、视频系统讲授英语,偶尔微头条写写教育话题,欢迎关注,一起品语言、思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