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将见大(tài)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塗。适遇牧马童子,问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简述4种管理方法(梁冬管理的核心是做减法)(1)

01

治理天下的秘诀就是除去害群之马

本篇故事换了一位主人公——黄帝。黄帝要去“具茨之山”拜见“大(tài)隗”。

“大隗”可能是人名,大道之意。就像《红楼梦》里的“甄士隐”“贾雨村”,一个甄家,一个贾家,其实讨论的都是真假问题。“大隗”这个名字也已经点出了所讲故事的的实质。

当时有若干人跟黄帝一起驾车去拜见高人,同行的有方明、昌寓、张若、滑稽等七个人(这些名字一看就不是真人,庄子就是用这些名字代表人的各个方面,可能是逻辑、聪明、敏感、善巧之类的)。到了郊外的时候,这几个聪明睿智的人都迷失了方向,也没有人可以问路。

怎么办呢?又没有导航。这时候恰好碰见一个放马的小孩,黄帝就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里吗?”小孩子说:“知道啊”。

黄帝又问:“那你知道大隗的住处吗?”小孩子说:“知道啊”。黄帝很诧异,这个小朋友太聪明了吧,什么都知道:“那么请问治理天下的事你懂吗?”

这逻辑也太跳跃了,一个“遥指杏花村”的小孩,黄帝就问他怎么治理天下。显然这是一个像实验话剧一样的场景。但是庄子就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讲出小孩子后面要说的话。

小孩子说:“治理天下这种大事也不过如此,问题是为什么要管这种事呢?我小的时候,已经悠游于人世间,偏巧得了一个眼睛花、看不清的病,于是就有一位长者跟我说:’你坐上太阳的车,到郊外去游玩吧。’现在我的病已经好了一点儿,我的精神境界也已经悠游在尘世以外了。治理天下不过如此,我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呢?”

这段话的原文是:“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黄帝觉得这个小孩儿简直就是神童,能够游行于天地之外,什么都知道,还把治理天下当作一件不重要的小事儿,于是越发觉得好奇:“小神童,请问治理天下这件事情,尽管不是你的事,但是我还是想向你请教一下,到底怎么来治理天下呢?”

这个故事充满了荒诞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中华文明、炎黄子孙的源头黄帝,去向一个小孩子请教治理天下的道理。

庄子(或者他的门人)用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告诉你这就是件假得不能再假的事情。但是我就是要用这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情景,来告诉你一个真得不能再真的事实——真相总是被隐藏在假的玩笑当中,而谎言也常常被隐含在真情里面。

韦小宝就知道,要把一个谎撒到足够高级,一定要在前面说很多真话。

所以“真亦假时假亦真”,借假亦可修真,就是在讲这件事儿。我就是故意要讲一个一看就不靠谱的故事,然后让你扒开这个故事的外衣去了解真相。

小孩子就是不回答黄帝——“不予回答”,但是黄帝再三问:“小哥小哥告诉我呗,告诉我呗,告诉我呗。”这个时候小孩子才说:“其实治理天下和放马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除去那些害群之马罢了。

“深刻呀,高级呀。”黄帝再三拜谢,叩头触地,称这个小孩子为“天师”才离开。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由击掌。

简述4种管理方法(梁冬管理的核心是做减法)(2)

02

管理的核心是做减法

什么叫“知道”?“知”左边是一个“箭”,右边是一个“口”。能够一矢中的,一口说明白的,那才叫“知”。一件事儿你不能用一句话讲明白,那就是不知道。

管理“知道”的核心,并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减法——去掉害群之马,让优秀的人自然涌现;去掉不必要的业务,让好的业务野蛮生长;去掉不必要的关系,让真正的本体脱颖而出。视治理天下如放马一般,去掉害群之马。(咱哪有机会治理天下呀,也没想过。一个连自己家都治不好的人,还想治理天下?)

所以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在想,如何能够除掉我们家的“害群之马”呢?谁是我们家的“害群之马”?想来想去,也就只有我自己了(当然这仅仅是个玩笑)。但是管理好一个家庭,首先要去除破坏整个系统和谐性的因素。

一匹马为什么叫“害群之马”?为什么不是“淫荡之马”、“暴烈之马”?这是因为在一群马里面,只要有一匹不讲规矩的马,就会让整个马群不能和谐共生,不能让所有马跟着老大走,非要窜上窜下、不讲规矩。作为头马,只能做一件事情——将丫踢出,这就叫踢掉害群之马。

以前,我在骑马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一群马在往前走的时候,一般的马是不敢跑到头马前面的。有一次,虽然我很想要我骑的这匹马跑到最前面,但它看见头马站在那儿不走后,它也不走了,因为它就是不敢跨过头马的马头。

驯马的人也告诉我说:“马是有规矩的,不讲规矩的马很危险。”

所以管理的本质,就是踢除那些不和谐的人、事、物,或者阻止事情朝着整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方向演进的东西。一切不利于团结的事情不要做,一切不利于团结的人,坚决铲除,这是害群之马给我的启示。

真是高级呀,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小孩子讲出来的,它肯定是庄子或者是庄子的学生讲的,但是他居然如此精辟地把所有管理学的本质讲了出来。

简述4种管理方法(梁冬管理的核心是做减法)(3)

03

什么是我们个人的“害群之马”?

我们如何管理自己?(不要说管理家庭、管理公司),什么是我们个人的“害群之马”?

我们本来要成为一个平静地或者专注地、愉快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

我们其实也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有的机缘、身体条件等等,都在朝着这个方向演进。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升起一些奇怪的欲望,从而使我们偏离人生的轨道。

比如做一名公务员,奉公守法,拾级而上。到了一定阶段,老同志退下来,新同志接过棒往上跑,这其实挺好。但是有些人就耐不住寂寞,受不了清贫,觉得我有这个权力,不用救过期作废。于是,这些人生出了公务员不该有的野心。

他们也许会因此得一些小利,并且不会被人发现,但是它会滋生更多的欲望,也就是说一匹害群之马一旦没有被斩除,其他的马也会成为害群之马。

当不应该有的、不在正道上的欲望没有被铲除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欲望更加膨胀,直到无法控制。

儿童教育也是一样,对小孩子,如果你完全放任其性,以为这是一种天性教育,但是你不管,他就会被其他的熊孩子带偏。

你把他扔到学校,学回来的全是“李白乘舟去拉屎,拍拍屁股没带纸,伸出金刚大拇指……”其实,老师本来教的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挺高级的吧。)

你不教他,不给他这种正确的引导,他学回来的全是“伸出金刚大拇指……”,这就叫作野。一次两次你还哈哈大笑,时间长了,谁还会去背古诗呢?

他只是学了一些口头禅、儿歌这些消解经典的东西,然后逐步沉沦成为一个市井小民。所以管理的本质就是去除害群之马(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如何让我们的心猿意马得以收舍,此为修行的真道理也。

简述4种管理方法(梁冬管理的核心是做减法)(4)


你有小孩吗?

平时,

(打算)如何教育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