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龚鸣

“你看看,还能不能认出来他?”“我记着你来插过队,名字就在嘴边,说不上来。”“认不出来就对了,他不是咱村的,是三队的知青。”3月16日,8名45年前在三门峡市湖滨区原交口公社交口大队下乡的知青在原石板沟村村民张明云的组织下,重返“第二故乡”。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1)

曾经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如今两鬓斑白,但如同他们第一次来石板沟时那般,依旧意气风发。他们是最后一批来交口公社插队的知青,于1976年秋天下乡,1980年陆续回城。

不久前,知青王建明在青龙涧河沿岸散步时,遇见了在岸边拍照的张明云,隔着四十多年光阴,俩人认出彼此。王建明向张明云表达了不少知青想回“家”看看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隔壁几个大队的知青听说了消息,也迫不及待地报名。

提起那段在石板沟度过的青葱岁月,王建明说:“来到给我们留下永久记忆的小山村,追逐着尘封多年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曾经洒下过汗水,放飞过梦想,产生过澎湃的激情,收获过几多丰硕的成果。看着当年住过的窑洞,留影合照,似乎又看到了年少时的我们。”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2)

在石板沟,知青们遇到了当年一起打场的伙伴,手把手教他们犁地的大叔,给他们煮面条的大婶。“几十年不见,当年的帅大叔头发白了,腰也弯了,却还能认出我,给我递烟,我俩热情的握手,感觉手心里留着当年的亲情。”王建明说。

“这是我们曾经住过的窑洞。”知青李秀枝拨开窑前的花椒树,走到门前,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候一下雨,我们就不出工,隔窑对歌。还有村里的柿子树,每到秋天像红灯笼挂满了枝头。闲下来我们就上树摘担柿,现在还能想起来柿子又软又甜的口感。”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3)

石板沟老村留下的几户村民都是故土难离的老年人,看到四十多年前来下乡的知青回来了,纷纷拉着他们的手进家里,倒水倒茶, “上炕坐,我给你们拿自家蒸的馍,尝尝还是不是当年的味儿?”

如今,石板沟已从半山腰搬迁到山脚下。在新村,一排排宽敞的三层小楼,一条条平整的柏油马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45年前,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因为有一台40拖拉机就让人羡慕不已,如今房前屋后停放的私家车比比皆是。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4)

“我是张迎春,昨天没有在村里。谢谢李秀枝大姐当年给我织的毛衣,祝大姐幸福快乐。”“谢谢你还记得我们,织毛衣一点小事,不客气,祝你家庭幸福!”现在,知青和村民组建了名为“45年前我们的家”的微信群,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重逢的喜悦。(视频、图片均为受访者张明云提供)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5)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6)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7)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8)

老知青回忆第二故乡(你好知青阔别45年的)(9)

编辑:龚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