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移动支付的年代)(1)

日前,本报推出报道《智慧医疗的时代,老年人看病更难了吗?》,将目光聚集到智慧时代下,被“遗忘”的老年群体,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老年人的困扰不仅仅是在医疗领域,消费、出行、家居等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对其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面对满世界的二维码,老年人出门买东西、打车、生活缴费等消费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了方便大多数人,商家、司机、甚至流动摊贩都推荐扫码付款,兜里还习惯揣着现金的老年人该如何适应? 记者 汪婷婷 叶佳超 吴善良

老人购物揣大把零钱

排队付钱被“嫌”慢

对于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来说,菜市场和超市往往是一天生活的开始。从前,出门买菜,要备上充足的零钱,1角、5角、1元……方便购物,也方便商家找零。如今的超市、菜场,人们早已“轻装上阵”,无论是收银台还是大小商贩,二维码立在那里,扫一扫就可以完成付款,节约了排队等候的时间,更省去了找零钱的麻烦。

“我现在连排队去收银台扫码都嫌慢了,我通常会使用自助购物机。你看,把商品条码对准机器,价格一目了然,然后直接手机扫码支付。”在合肥瑶海区新安江路与郎溪路交口的一家大型超市里,记者看到正在自助付款机上操作的一对年轻夫妻。丈夫胡先生告诉记者,排队收银的队伍中,他们最怕前面有老年人,“因为老人不会搞手机支付,弄个零钱找来找去,排队的进程会很慢,还不如在自助机上操作。”

在合肥蜀山区潜山路的一家菜市场里,记者遇到了手里攒满零钱的魏大爷,“每天第一件事就是逛菜市场,这些零钱我特地攒着,下次买菜可以方便点。”当被询问会不会用智能手机买菜付款,魏大爷笑着掏出自己的手机说:“我知道现在用手机支付很方便,但你看看我这老人机有那功能吗?”

该菜场的商贩刘阿姨告诉记者:“我们卖菜已经十几年了,以前每天都要准备很多‘小钱’以备找零,晚上算帐时还要一个个数。现在年轻人买菜都用手机支付了,零钱少多了,每天看看支付宝到账就知道赚多少钱了。”不过,刘阿姨也坦言,现在每天钱盒里收的现金基本都是老年人买菜时给的,“他们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用什么微信支付宝,所以还是会给现金,有时候一毛、两毛找不开也就算了。”

日常生活缴费愁坏老年人

子女代劳成常态

自从有了移动支付,跑去营业厅充手机话费、缴水电燃气费、交有线电视费的生活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这些也给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带来了不少麻烦。

家住合肥市政务区的戴女士平常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她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的手机欠费停机,打不通。“他们手机欠费了不会自己充,只能跑到附近的移动营业厅去缴,两个人都80岁了,有时候突然联系不上还是很着急的。”为了实时联系上父母,年近60的戴女士最近才学会了安装、使用微信,就是为了能在手机上为年迈的父母及时充话费。

家住合肥市包河苑的袁奶奶今年已经74岁了,平常一个人住,儿子、孙子都在外地上班。“家里以前的水电费都是在外面的营业厅缴费,这两年外面代缴费的营业厅越来越少,缴费还要跑好多路。”袁奶奶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区也有自助缴费的机器,可是自己不会用,更不会在网上缴费,“每次都是儿子、孙子来看望我的时候,帮我交的,他们轻轻按两下手机,一下就搞好了。”袁奶奶说。

“生活中很多我们觉得动动手就能解决的事情,很多老年人并不会真正感受到便捷。甚至很多老年人惧怕、排斥变化,也觉得自己学不会新事物,他们只能指望家人的帮助,被动地接受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袁奶奶的孙子小叶感慨道。

打车、买票“抢”不过年轻人

老人不敢轻易出门

春运将至,抢票回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了。但对于不少家在异地的老年人来讲,却只能寄希望于别人了。

63岁的张大爷在合肥当保安,他告诉记者,搁以前,回老家要想抢票,火车站是基本不用去了,人特别多,大半天下来,还不一定能有票。每次回家,自己都是提前一个月去火车票代售点,花上20元的手续费,让工作人员帮忙抢票。“现在每年回家,儿子女儿怕我买不到票,都用手机帮我订票了。”张大爷说。

“以前买票,是人跟人抢,现在是人跟电脑抢票。”对于网上订票,张大爷觉得,“人和人抢票,你只要去得够早,总有机会买到票。现在,人家把手机放那,就能24小时自动抢票,我们这种小老头,怎么抢得过人家?”

从网上订票到手机约车,移动互联网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给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了困扰。

“现在到处都是用手机打车,我们又不会用,只能站在路边招手打车,往往半天没有一辆出租车停,好不容易一辆私家车停在你面前吧,又担心被人多要钱,只能接着等。” 张大爷告诉记者,智能手机上面字多,功能也多,自己用不好,叫不了车,平常基本不愿独自出门,即使出门也只能乘坐熟悉的公交车。

“我们只拉平台下单的乘客。”一位滴滴平台司机介绍,通过平台接单,除了有顾客的车费外,平台也会有点补贴。另外,就算有时候车里没人,看见路边有人招手也不敢接,“平台内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拉‘私活’。车里都有定位和录音,一经发现,严重的话会直接中止合作。”

专家:鼓励老年人学习

全社会需多点耐心

当前,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据统计,2017年底,安徽省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人。这一数字意味着老年人口绝不是社会的小部分人群,在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成了值得社会思考的话题。

“信息化普及程度高、速度快,这个一个不可逆转的现象,其实我们也鼓励老年人去适应、去学习、去享受变化带来的好处。”安徽省老龄办专家张文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其实很多老年人是有学习能力的,“有的老年人退休后去学唱歌跳舞,也有学电脑的,只是有时候新事物变化太快,他们害怕自己学不会。”

张文达认为,新时代下,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更要重点关注老年群体。“一些软件、技术的开发者可以多考虑这部分人群,设计要简单、符合老年人的操作习惯。”张文达说,技术的应用也要因人而异,尊重不同群体的需求,更要专门研究老年人的需求。

张文达认为,老年人需要被鼓励和激发,“除了家中子女,全社会都要对老年人保有耐心,无论是服务窗口还是商家,需要耐心指导、引导老年人。对于新事物,老年人肯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理解的。”他建议,基层社区以及其他老年人集中的场所,可以定期开展志愿培训和服务,指导老年人学习使用现代化产品。

此外,对于有些图方便,不愿意接收现金的商家,张文达认为:“消费方式总体上要尊重老年人的选择,只使用二维码收款,没有充分考虑到更多的群体,显然是不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