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1)

年龄是计算我们每个人生命时间的单位,每个公民从呱呱坠地到暮年华发都会分别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与此同时也会与法律条文发生不可避免的亲密接触。

在法律上,年龄直接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关系着法律关系主体的变化,和构成犯罪与否的资格判定。

因此,法律和年龄一样,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从一个小生命诞生那天起

时光便按下了年龄的计时器

他的故事也从此刻开始…


0岁以下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这就意味着,我国现行法律不承认胎儿具有法律意义的人格。


什么时候是出生时间?


目前大致有独立呼吸说、分离说等几种说法,但与其说这是法律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医学问题

因此,无论是几个月的胎儿,都不具有广义上的法律意义。


当然,我国《继承法》中对胎儿预留份的规定是一种例外。

1:《民法总则》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所以说,尽管胎儿还未出生,他的权利已经受到法律保护了。

胎儿是一个特殊的、未来继承权利的主体,他在被继承人死亡前已存在于母体中。从继承开始以后到分割遗产时,胎儿虽然没有出生,成为现实的权利继承主体,但鉴于继承权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身份权,胎儿作为死者亲生子女,依法应享有继承权。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2)

因此,为保护胎儿的合法权益,法律为他虚设了主体位置,保留他应继承的份额,是符合我国养老育幼的优良传统的。

除此之外,为体现对“胎儿”特别保护,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孕妇不适用死刑和治安拘留。


0-1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把未满周岁的婴儿称作“襁褓”。婴儿自出生当天起,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权的“人”。和其他人一样,有了继承遗产的权利,并且,父母需要承担法定的抚养义务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3)


父亲不能随便离婚

《婚姻法》第34条规定:1周岁以内,婴儿的父亲不得向母亲提出离婚,但母亲提出离婚或者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父亲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一旦发生离婚,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所以,一般来说,未满2周岁的宝宝的父母离婚,法院往往把孩子判给母亲抚养。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4)


法律保护哺乳期母亲

正在哺乳不满一岁婴儿的妇女,在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为了婴儿,一般不会对母亲进行治安拘留,也不会进行刑法的强制措施。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5)


《劳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1-6岁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6)

一岁以下为婴儿

1-6岁为幼儿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7)

6-14岁为儿童


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由此看来,六岁是一个人开始行使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法定起点时间。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8)


另外,未满六岁的幼儿,不能单独在街道上或者公路上行走!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4条的规定:学龄前儿童在道路上行走,须有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


8岁后


《新民法总则》中关于年龄的规定主要是: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法总则》将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改为8岁。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9)

图注:8岁的小明在网络上打赏主播

8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分界线,把未成年人分成两个阶段。

8岁前: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8岁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10)


图注:对于10岁以上的孩子,法院会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


将限制行为能力年龄降低为八岁具有什么意义?

1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包括生理和心智等)都比较快。多数8岁的小朋友已经上了两年小学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度,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度等都已经有了基本概念和标准。这时候,该给他们一定行为能力的权利了。当然,与权利对应,也该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责任了!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11)

图注:未成年利用全景地图协助盗窃


2

其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降低,为限制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降低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虽然民事与刑事行为能力不同,但两者又有共同的基础和依据,即行为人能不能完全识别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

目前我国刑法中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关于未成年人的部分,指的是14周岁到16周岁的人群。而未成年人违法甚至犯罪的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降低刑责年龄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声!

如果限制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也随之降低,这将有利于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现象。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12)

3

最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民事行为能力是权利、也是义务,让孩子早点拥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对其身心发展都是好事一件!


12岁后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年龄未满12岁的小孩在道路上骑车是违法的!一旦发生事故,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是,满12岁的人就可以合法地骑自行车、三轮车上路了!


所以,希望家长要负起监护责任,不要让未满12岁的孩子骑车出行。


未满12周岁的小朋友们也要注意

虽然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

但不可以随便骑哦!


14-16岁


14岁:十分重要和危险的年龄


因为从14岁开始,人们将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行政法、刑法上的责任。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13)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14-16岁属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4岁:法律保护的年龄界限


《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不受刑事处罚的,可以收容教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收容教养的期限,一般为一至三年。


收容教养制度是中国所特有的对少年犯罪人进行收容,集中教育管理的一项制度,具体的执行部门是公安部门。

《刑法》规定,十四岁以下的女性儿童为幼女。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无论幼女是否同意,均成立奸淫幼女犯罪,应当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内容(法律年龄表未成年人篇)(14)


无论男女,只要是未满十四岁,均可成为拐骗儿童罪的对象和拐卖儿童罪的对象。由于刑法只规定了拐骗儿童罪、拐卖儿童罪和拐卖妇女罪,所以,拐骗十四岁以上的人或者拐卖十四岁以上的男性人,都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14—16岁的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执行治安拘留处罚。审讯不满16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除此之外,对于14-16岁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还有如下一些法律规定:


《禁毒法》第39条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而进行社区戒毒,由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帮助、教育和监督,督促落实社区戒毒措施。

《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应当随身携带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或者外国人停留居留证件,接受公安机关的查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