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贵妃姐姐元春的福荫,宝玉和姐妹们搬入了大观园。不得不说,宝玉的命是真好,不但因衔玉而生得到了独宠,而且以元春之名修建的省亲别墅,最终受益者竟是宝玉,成了他放飞自我的青春乐园。

人一旦进入到自由且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把日子过成百无聊赖,所谓闲则生事,总要找些事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正值青春期的宝玉,精力实在太旺盛而又无处释放,深懂其心的茗烟便找来一些杂书给他看。“把那些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些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这些书正好满足了宝玉的需求,“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便如得了珍宝”,“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

在网文盛行的当下,很难体会到宝玉当时的感受了。现在要看什么书看不到?只要会上网,都不需要自己去搜,总会有各种广告自动跳出来,也无须“密看”,只要稍微背着家长老师即可。

那么这都是些什么书需要藏起来“密看”?“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都是一些艳俗小说,正人君子当成洪水猛兽,绝对不能让孩子读,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

在这些书中,就有一本《会真记》,宝玉也实在是对它爱不释手,竟然把它带出来坐在石头上看。而且是桃花树下的石头,正是桃红阵阵春意盎然的时节,也是适合做梦的季节。

这样的环境,当然会吸引同样悠闲且无聊的黛玉。于是,“密看”的宝玉就被黛玉发现了,黛玉也“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红楼梦为什么起初叫石头记(红楼梦宝黛共读的西厢记是本什么书)(1)

这就是杂书的魅力,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否则寝食难安。

那么,《会真记》是本什么书?它有何魅力吸引饱读诗书的宝玉和黛玉?

《会真记》是唐代元稹写的一个传奇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传奇,是因为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打破常规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一对才子佳人自由恋爱发展到了同床共寝的地步,才子却对佳人始乱终弃,还要反咬一口,说佳人是勾引男人的尤物,勾引得自己差点丧失了意志,堕落不上进了。

按照宝玉和黛玉的个性,断不会对这样的故事痴迷,所以,他们读的,根本不是《会真记》,而是由它改编而来的元杂剧《西厢记》,作者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

被王实甫改编后的才子佳人故事,不但在思想性上有所提升,而且注重了文采,所以黛玉“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当然,王实甫也不是根据《会真记》来改编的,在此之前,金代有一个姓董的解元,把《会真记》改编成了《西厢记诸宫调》,把原来的小说改成了说唱文本,更便于流传,同时把故事情节也改了,把原来的始乱终弃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于是变成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自由的范本。

因为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但说唱的方式难登大雅之堂,王实甫便在文采上进行了加工,使之成为了贵族子弟的最爱。

《西厢记》的全名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顾名思义,崔莺莺是王实甫要极力表现的对象。相国千金崔莺莺不仅有倾城之貌,而且才学过人,邂逅上京赶考的书生张君瑞,双方一见钟情,借助莺莺的侍女红娘用诗传情、用诗约会(这便是现代所称的红娘之来历)。莺莺更是明拒暗迎,写出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饱含暗示的约会情诗,引得张君瑞跳墙来相会,终成其好事。最终因生米已成熟饭,张君瑞又应崔夫人的要求中了状元,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君瑞二人把诗才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莺莺,不但能写诗,还能把药材名融进诗里,当成治愈张生相思病的药方传递。张生呢,对待莺莺及红娘极尽曲意逢迎,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莺莺的仰慕及宁死也要在一起的决心。

这正是能让宝黛痴迷的原因:张生和莺莺的个性,和宝黛太像了,一个以曲意逢迎为乐,一个以才情杰出为傲,而且都正值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宝黛本性中的欲望之火迅速被点燃了。

红楼梦为什么起初叫石头记(红楼梦宝黛共读的西厢记是本什么书)(2)

这也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通病,因为生活优裕又无压力,便有了思春之心,读书或看剧发现和自己类似的人,便迅速代入了,把自己想象成书中主角以憧憬,并不自觉的流露了出来。比如刚刚读完,宝玉就对着黛玉说出了“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样有违男女大妨的话,所以引得黛玉发怒:“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满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其实宝玉也是随口一说,把书中的话带出来了,但黛玉的话就值得商榷了。这样的话,黛玉之后还说过,比如宝玉对着紫鹃说:“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黛玉当场就生气了。这句话本是西厢中张生对红娘所说的话,宝玉看到紫鹃,不自觉地代入了。

有人拿黛玉的生气来证明黛玉并没有沉迷于男女私情,只能说,这还是因为没有认真去读《西厢记》。莺莺和红娘都是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她们义正辞严地骂过张君瑞,也说过要去告诉老夫人,但结果却都在极力促成约会之举。这也正是王实甫着力改编的地方:体现出礼教下成长的贵族女子内心的矛盾之处,一个被道德束缚的人,不可能毫无顾忌地去做违反礼教之事,一定会有一个挣扎的过程。

红楼梦为什么起初叫石头记(红楼梦宝黛共读的西厢记是本什么书)(3)

但是,张君瑞和崔莺莺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张君瑞的执着,一定要娶到莺莺,并不惜做出跳墙这样危险的事来;二是他高中状元,有能力娶莺莺。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张君瑞原本对求取功名的欲望不是很强烈,但为了娶莺莺,他愿意去拼搏了。

这便注定了黛玉自比莺莺的必然悲剧: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只走嘴不走心,经常拿戏词撩拨,却毫无行动,所以黛玉也借戏词骂他“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还有就是宝玉缺乏上进心,厌恶“仕途经济”,一个无立世之能的男人,他凭什么为自己争取婚姻呢?仅凭贾母的宠爱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是现代,如果要靠父母供养,那么就得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不能既要福利又要自由,走到哪里都没有这样的好事。

所以,其实黛玉并不赞成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她更希望宝玉能像张君瑞一样“蟾宫折桂”,她才有希望像莺莺一样,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是,她内心的自卑让她不敢和宝玉对着干,宝玉愿意与她亲近,就是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不说那些混帐话”。如果她也说了,不就失去宝玉了吗?

黛玉并没有莺莺那么勇敢,至少勇敢得不彻底。她还是寄希望于宝玉去争取,或者贾母来替她安排。或者说,她更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所以不敢像莺莺一样去冒险。

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搅得黛玉寝食难安,面对宝玉的各种不靠谱,也只能以泪洗面。连紫鹃都已经做到了红娘那样极力推波助澜,宝玉依然没有任何表示,黛玉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红楼梦为什么起初叫石头记(红楼梦宝黛共读的西厢记是本什么书)(4)

这便是作者曹先生一会《会真记》,一会《西厢记》的原因,他的内心也很混乱和矛盾,一方面想表现莺莺和黛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另一方面又想谴责宝玉和《会真记》里的张生一样缺乏担当,有始乱终弃之嫌:如果爱,就拿出行动来;如果不爱,就不要去撩,让黛玉死了这条心更好。

黛玉读的是西厢,得到的却是会真的结局!

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宝玉的无担当,不但体现在心安理得地啃老上,更体现在男女关系的相处上:从来敢做不敢当——撩完金钏,在金钏受惩罚时,他一溜烟就跑了;宠完晴雯,在晴雯被撵出去时,“不敢多言一句,多行一步”;对黛玉多次盟誓,只图一时过嘴瘾,让黛玉白白流干了眼泪也没能等到一句踏实的话。

《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固然很美,就像现在的偶像剧一样,但当书来读当戏来看偶尔娱乐一下就好,不能把自己完全代入,否则就会如黛玉般,“移了性情”,毁了自己而不自知。

至少,也应该找一个有担当的人一起做梦,才不会让一腔真情付诸东流,“心事终虚化”。

遇到只务虚不务实的宝玉,怎么能不“终虚化”呢?

这便是作者曹先生用西厢来警世的意义!

相关阅读:

《红楼梦》 | 《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分别指的谁?

《红楼梦》|红楼一梦,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多少读者误入歧途

《红楼梦》| 有凤来仪和蘅芷清芬,从住所看,黛玉宝钗有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