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东流入海。金秋时节,一幅丰收的画卷在黄河之畔徐徐铺陈开来。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精品工程,犹如岸边的一颗颗璀璨的蓝宝石,焕发着勃勃生机,贡献着生生不息的电力能源。

一部历史,总是在演进中谱写新的篇章;一个企业,总是在跨越中实现新的发展。近年来,中电建核电公司广大建设者秉承“干好工程就是书写最好标书”理念,积极投身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贡献出更多的电建智慧和力量。

聚光为能向阳生

从海拔高度3000米的青藏高原塔拉滩龙羊峡眺望,一座高达210米的吸热塔熠熠闪光。古老的母亲河畔,方圆2.12平方公里的“光热之城”分布着近三万面二十平方米的定日镜,这里就是中电建核电公司承建的青海共和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示范项目。

中电建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电建核电公司奋力建设黄河流域重点工程)(1)

工程建设中,项目部建设人员坚持高效管理理念,在开工工期、设备采购、图纸滞后等不利因素下,严格把控设计、组织、施工、安装等环节,确保项目的安全优质高效推进。由于项目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工程建设前期没有公路,甚至项目在导航中都找不到位置,物流只送到县城,而项目离县城开车约1小时的路程,极大的增加了运输压力和采购成本。为此,项目部提前梳理,根据施工进度将需要的物品提前采购,对于运输车连同厂家、司机提前联系,并提前到达预定位置进行接车,有效地缓解了运输压力。

2020年11月28日,这一国家首批光热电站示范项目顺利通过240小时试运行,正式达成生产移交条件。机组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参数优良,得到了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成功试运的背后,离不开背后不舍昼夜、奋力“逐日”的中电建核电人。他们的坚守与奉献,写在严寒与酷暑之中、高山与荒原之上、戈壁与荒滩之间。他们屡次创造新能源项目最快发电记录,将环保理念贯穿于项目的开发、建设、运维全过程,走出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示范项目建设的先行者,勇敢智慧的中电建核电人在青藏高原书写了新的电建传奇,为描绘“美丽中国”的宏伟画卷增加了一抹浓重的色彩。在公司未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能源发展之路上,青海共和土地上这座瑰丽的“东方明珠”将愈加闪亮。

雪域彩虹暖民心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而这一切美好的源头,都来自于神奇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誉为“电建铁军”的中电建核电送变电公司突击队,在海拔高境架起了一道道绚丽的“电力彩虹”。

时钟拨回到2020年3月2日,拉萨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中电建核电公司西藏改则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全体员工已经集结完毕。让这些电网建设者不顾春寒料峭也要抓紧复工的,正是尽快打通西藏统一电网“最后一公里”的使命。

作为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的一部分,改则输变电工程项目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电网工程。该项目所在地位于高海拔低氧量地区,平均海拔4900米,最高海拔5400米,平均温度仅为5℃。自开工以来,送变电公司精心组织工程设计、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克服了高海拔严重缺氧、四季气候环境极度恶劣和边境材料物资匮乏、施工人员稀少等不利工作条件,按期完成全部施工任务,使阿里地区大电网全部覆盖。

项目部全体职工克服任务重、条件艰苦等许多困难,坚持奋战在雪域高原,充分体现了电建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面貌。尤其在“三区三州”工程基础建设的关键时期,顺利通过了国网阿里公司电气验收,在各种现场文明施工评比中得到一致好评。

洁白的哈达,是藏族同胞感谢建设者们将光明和温暖送至千家万户最真挚的礼物。2020年12月27日,西藏改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并网投运。工程投运后,有力解决和改善了沿线38万农牧民可靠用电问题。

银龙跃千里,光明送万家。从雪域高原到黄河之源,从供电保障到外送消纳,电网蜿蜒前行,中电建核电公司不断点亮着光明和温暖,传递着希望和动力。

世界首台创一流

渤海湾畔,黄河尾闾,蓄满竞相发展的动力。由中电建核电公司建设的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世界首台六缸六排汽1000兆瓦1号机组就像一枚珍珠镶嵌在渤海湾畔,给半岛蓝色经济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2×1000兆瓦机组工程项目是《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电源项目,项目的建设对提高山东电网大机组比例、降低单位千瓦机组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让工程建设按下“暂停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电建核电公司东营项目部全体一线员工冲锋在防疫、复工一线。党员突击队员更是将高标准建设工程作为考验自身的主战场和检验自己学习教育成效的主阵地。项目部全体员工披荆斩棘、深耕细耘,精心策划,克服了设计图纸滞后、施工任务重、工期紧、气候恶劣等诸多困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电建铁军精神,实现了施工建设与前期策划“分毫不差”,使工程达到“内在质量可靠、外表工艺美观、经济指标优良”,实现了业主提出的创建“大唐最优、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示范电厂的目标,在一片芦苇荡丛里矗立起一座外观工艺精美、内在质量可靠的“百万机组”。

2020年11月11日18时18分,大唐东营电厂集控室里掌声雷动。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这座具有高参数、大容量、新工艺特性的火力发电机组顺利投运。世界首次采用单轴“六缸六排汽”技术;国内首次全部采用“单列卧式蛇形管式”高压加热器;采用国内先进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塔式锅炉……一项项代表燃煤电厂建设的前沿创新技术,在中电建核电公司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中得以成功实践。

如今,奔流不息的母亲河留下了电力建设者们砥砺奋进的足迹,也见证着黄河之畔人民更加和美幸福的新图景。中电建核电公司将继续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用奋斗和实干在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的绿色大道上勇往直前,切实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左丰岐 通讯员 董卫强 马小川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