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正式创立于1972年,今年正好是五十周年。然而,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考古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南京大学的缘起要更加深刻而久远。

中国现代考古学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土从北宋时代就已兴起的金石学;一是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叶发育成熟的考古学。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与中国现代考古学一样,起自金石学,后又融入西方考古学,经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遂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

检诸史料,南京大学的金石学研究始自建校时期。1902年5月,金石学家缪荃孙(炎之)先生受命筹建当时江南最高学府“三江师范学堂”,为南京大学校史之开端。炎之先生为研究金石学之方便,收藏数千种金石拓片和碑帖,并与时贤及后学柳诒徵、吴昌硕、胡适、刘海粟、徐悲鸿、胡小石、吕凤子等先生做过金石学交流,故康有为先生认为,当时与炎之先生同辈或晚于他出生的众多金石学者无一不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学术恩泽。到1906年,李瑞清(梅庵)先生出任“两江师范学堂”(按: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梅庵先生也是一位金石学大家,他开创近代“金石书派”,为汉石阙、汉五斗鍪、汉桂宫灯等文物拓本作跋,在《玉梅花庵书断》一文中,依据大量甲骨、金文资料,提出中国书学的“以气分派”之说,影响及于后代。先生还为南京大学留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在他主持校务期间,两江师范学堂成为江南第一学府,声名卓著。经他培养的众多杰出人才中,就有后来直接促使南京大学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胡小石先生。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2)

胡小石(光炜)先生1906年9月考入两江师范学堂预科,次年2月入农学博物科,为梅庵先生所赏识,学问日进,在金石、书学、诗作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就。1918年完成第一部金石学著作《金石蕃锦集》,梅庵先生为此书出版专做题跋,赞誉甚高。光炜先生在甲骨文、金文等方面有独到研究,其弟子、著名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先生誉其“学极渊博,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及其词赋、诗歌、词典、小说,无所不通”。正是在光炜先生的教育和引导下,才培养出南京大学的优秀女考古学家曾昭燏、游寿以及古代书画文物研究学者吴白匋诸先贤。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金陵大学历史系等就相继开设与考古学有关的课程,从而影响了一大批学子,有的后来也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考古学家。1924年,胡小石先生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和国文系主任,后又任东南大学(按:1914年8月,两江师范学堂更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7月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7月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4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8月正式担任第四中山大学专职教授、国文系主任及中文研究所主任,开设甲骨文、金文等与考古学有关的课程。1935年,光炜先生还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开设《程瑶田考古学》等金石学课程。与此同时,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聘请的诸多史学大家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与考古学有关的课程,如贺昌群先生开设《魏晋南北朝史》,其中包含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寺知识,对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经卷等有关资料进行了详细讲解;徐中舒先生讲授《商周史》课程,内容涉及殷墟多次考古的收获,徐先生还请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为学生介绍新出土的殷墟文物;马长寿先生讲授《中国民族史》,涉及体质人类学、民族调查方法等,这也是现代考古学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精通西域考古的向达先生讲授《中西交通与西域文明》,特别强调文物考古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1948年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按:今南京博物院前身)举办《故宫博物院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联合展览》,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部分学生前往参观,时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的李济先生为学生讲授商周青铜器、玉器及甲骨文的考古发现情况。当时的听课学生中,就有后来负责筹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蒋赞初先生。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3)

1929年,清末名臣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重孙女曾昭燏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国文系,受教于胡小石先生,在金石学方面打下深厚基础。1935年3月,曾昭燏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1937年完成硕士论文《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与花纹》,她是我国第一位在欧洲接受现代考古学训练并获硕士学位的女考古学家。同年3月,她又去德国参加田野考古实习,并在慕尼黑博物馆参加藏品整理及展览设计工作,写出论文《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及专著《博物馆》。由此,她也是我国第一位女博物馆学家。值得指出的是,她在伦敦大学求学时,与后来成长为我国优秀考古学家的夏鼐、吴金鼎两位先生成为同学和道友,并保持了终身的学术友谊。

1938年2月,曾昭燏被伦敦大学聘为助教,9月辞去教职,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在昆明应李济先生之邀担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1939年6月,昭燏先生和吴金鼎、王介忱等先生前往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一带做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古遗址38处、古墓葬17座,后共同完成《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1941年,昭燏先生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代理总干事,6月,与夏鼐、吴金鼎先生等在四川彭山一带发掘汉代崖墓。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昭燏先生先后参与“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敌伪文物统一分配委员会”工作。1946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四川迁回南京后,她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央博物院工程建设;1948年参加联合国博物馆协会工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她为庆祝解放和新中国诞生,先后主持《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社会发展史——从猿到人展览》《中国历代陶瓷展览》等。1950年开始,她一边担任南京博物院(按:1950年9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改名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一边邀请南京大学的胡小石、刘敦桢、朱偰等先生共同开展南京及附近六朝陵墓、南唐二陵、湖熟文化遗址等考古调查,10月,主持南唐二陵考古发掘,后主编完成《南唐二陵》考古报告;1951年任“治淮文物工作队”队长,1953年任“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1954年主持发掘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后主持编写《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7年,主持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三次发掘等。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4)

胡小石(光炜)先生

我们之所以要比较详细地述及曾昭燏先生,是因为在先生身上综合反映了南京大学考古学的两个来源及治学特点。她既承继了从缪荃孙、李瑞清、胡小石先生以来的金石学传统,又在英、德等国家习得了西方考古学,并且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展大量田野考古实践及文物博物馆研究,特别重要的是,她还把自己的现代考古学学术成就传递给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生,从科学创新层面上开启了南京大学现代考古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之路。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10日,“国立南京大学”又改称“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历史学院、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自此之后,历史学系开始设立许多与考古学直接相关的课程,并将“田野考古实习”作为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历史学系没有专职的考古学教师,与考古学有关的课程讲授、考古实习等,都是通过与南京博物院的合作而开展,而其中又以曾昭燏先生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5)

曾昭燏先生

1951年,曾昭燏先生应邀在南京大学讲授考古学课程。1952年春,她为历史学系高年级学生开设《考古学通论》。1950年,蒋赞初先生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至南京博物院工作;1951年,梁白泉先生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学系毕业,也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他们都在曾昭燏先生指导下从事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工作。如1950年10月,曾昭燏先生主持发掘南唐二陵,蒋赞初先生即在她的领导下,参加了此项重要考古项目,蒋先生和张彬先生在《南唐二陵发掘漫记》中说:“曾院长是我们在田野考古方面的启蒙老师,她对文物考古工作的执着精神,使我们终身受益。”到1953至1956年,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考古学通论》课程则分别由曾昭燏、梁白泉、蒋赞初和宋伯胤等先生讲授,其中,1953年曾昭燏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开讲《秦汉考古学》,蒋赞初先生担任助教,而梁白泉先生还在1953年应历史学系韩儒林先生之邀,正式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学生主讲《考古学通论》和《民族学》两门专业课程。1956年,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组织第一届田野考古实习,地点为当时南京东北郊玄武湖东北面的锁金村遗址,由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先生带队,蒋赞初先生担任辅导员。同年,曾昭燏先生也在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讲《秦汉考古》等课程。这段时间,蒋赞初先生还先后参加了杭州老和山史前遗址与宋代墓葬发掘、南京太平门外明代刑部遗址调查、西安白鹿原北朝隋唐墓葬发掘、南京幕府山和苜蓿园六朝墓葬发掘、扬州凤凰河商周遗址发掘等,发表了一批论文,积累了丰富的考古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

就在这种紧锣密鼓的历史脚步中,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建设工作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大学正式设立考古学本科专业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1952年,北京大学最早创办考古专业。1954年9月,国内高校学习当时的苏联经验,开始在部分高校推行历史专业“考古专门化”,目标是培养出既是考古工作者又是历史工作者的专门人才,这项工作也是由北京大学开始的,不过北大是把原“考古专业”改成“考古专门化”。

1958年,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也开始了“考古专门化”(相当于考古专业)筹建,并从南京博物院调入蒋赞初先生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还承担考古学教学科研任务以及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当年春夏之际,在南京博物院的配合下,蒋先生带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三个年级的学生对南京北阴阳营遗址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整个发掘工作持续三个多月,前后有约200位师生参加田野工作,发掘面积达1300平方米,是当时全国高校历史学系参加较大规模考古发掘的活动之一。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6)

蒋赞初先生

1972年春,鉴于全国考古人才的缺乏,国务院同意中央文物组的建议,要求除北京大学已设有考古专业外,其余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6所具备条件的高校均应设立考古专业以培养专门考古人才,这样,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高校中终于有了第一家设立考古专业并培养考古学人才的大学。南京大学以蒋赞初先生为考古教研室主任,一边进行专业建设,一边设置文物室等,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考古学本科生。同年,为配合南京大学校园内建设工程,蒋先生带领历史学系考古组同志在南京大学(现鼓楼校区)北园发掘了一座东晋早期的高等级大墓,后被认为是东晋早期某位皇帝的陵墓。1975年3至4月间,蒋先生又带领考古专业第一届5位同学(裘士京、阚绪杭、李德文、熊承芬、周金玲)参加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遗址及凤凰山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当时全国有多所高校参加此项考古工作,南京大学负责发掘的主要是一批秦墓;当年11月,蒋先生又带领师生到江苏宜兴参加古窑址调查工作,获得大量实物资料,由此开展了对宜兴陶瓷特别是紫砂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从第二届招生开始,先后聘请了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到校讲授专题考古课程,同时,派出教师赴北京大学等院校进修,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1977年之前,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招收了三届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后来在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或大学成为业务骨干。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除个别年份外,迄今基本上每年保持正常招生。1978年开始设立硕士点。1980至1983年期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应湖北省博物馆和鄂城县博物馆之邀,在蒋先生的带领下,先后三次到鄂城做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对近30年间(1956—1983)积累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共发掘50多座鄂城六朝墓,整理近400座六朝墓葬的资料,且在1983—1985年间初步撰写出《鄂城六朝墓》考古报告(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整理考古资料和编写报告的过程中,考古界前辈夏鼐、苏秉琦和宿白等先生曾先后亲临现场指导。在此期间,蒋先生还带领师生和湖北当地考古人员一起勘测六朝武昌城遗址。参加此次大规模考古实践和研究活动的许多学生,如熊海堂、张敏、周晓陆、贺云翱、周裕兴、张爱冰、李银德等,日后都成长为考古学界的重要力量。

1986年9至11月,由蒋先生担任领队,南大考古专业师生与徐州博物馆共同发掘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这也是蒋先生最后一次带领考古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田野工作结束后,对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随即开始。2003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200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1991至1992年,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的线索,蒋先生还带领南大考古专业师生与镇江博物馆考古专家联合对镇江六朝、唐宋古城遗址进行探查,并且以六朝铁瓮城区域为勘探重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镇江市区发现六朝京口子城即铁瓮城以及唐代润州城和宋明古城遗址。

蒋先生作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主要开创人之一,其学术重点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六朝考古、陶瓷考古、帝王陵考古及南京地方史研究等领域,相关论著众多。他对良渚文化的性质、青莲岗文化的界定和分布、湖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历程、长江下游几何印纹陶分期、六朝城市及帝王陵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墓葬的分期与断代、中国南方原始瓷及紫砂考古研究、南京城市史研究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独特研究和贡献,由此也影响到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术特征和诸多学生的培养方向。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7)

张之恒先生

1964年,张之恒先生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进入考古教研室,成为参与考古专业建设的重要成员。其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为史前考古、先秦考古及环境考古。除了承担大量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先生还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在考古发掘工地精心指导学生,他先后带领学生参加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海安青墩遗址、江浦蒋城子遗址、常熟钱底巷遗址、仪征神墩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广东珠海宝镜湾遗址等发掘。1976年参加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后又带领学生参加三峡工程考古,发掘湖北巴东孔包河遗址、秭归昌平遗址、宜昌中堡岛遗址及重庆巫山的一些古遗址,均取得重要发现。1998年,先生担任考古教研室主任,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大学考古学科成为全国第一批考古学博士点。先生有《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等教材行世,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体系完善,一版再版,先后发行30多万册,深受全国许多高校考古专业学子的欢迎。先生培养的多名硕、博士生,在考古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浩先生也是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秦先生1957年历史学系毕业留校,历史学系原想让他参与筹建考古专门化,后另有工作任用。1973年,秦先生回到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工作,在北京大学随宿白先生进修一年后回专业任教,开设《隋唐考古》等课程,1992年出版断代考古教材《隋唐考古》。

查瑞珍先生原在历史专业,后入考古专业,成为第一批考古专业教师。先生长期负责《战国秦汉考古》《古代钱币》等课程教学任务,带队参加过多次师生田野考古实习,包括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考古、扬州汉墓群发掘、高邮神居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墓发掘等。

考古专业早期阶段的教师还有洪家义、赵武超、戴宁汝、宋建、吴建民等先生。外聘的老师则有北京大学的李伯谦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伯谦先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安金槐先生,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吴白匋先生,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刘叙杰先生,南京博物院的纪仲庆、罗宗真、邹厚本、汪遵国诸位先生,南京市博物馆的李蔚然先生,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姚传业先生等。他们都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培养付出了辛勤劳动!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8)

熊海堂先生197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78年成为蒋赞初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日期间学习极其勤奋,博士论文《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被日本著名古陶瓷研究学者渡边诚教授誉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一度担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同时积极推动筹建南京大学博物馆,创建南京大学中国物质文化研究所,建设考古专业图书资料室等,1994年不幸因病去世。名古屋大学学生部长和文学部长等在发来的唁电中说:“他是南京大学派去名古屋大学所培养的最优秀的留学生。他的用功、他的力量和他的成功,远远超过了日本和其他外国同学的水平。他的博士论文受到了日本考古学界的最高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考古专业随着国家文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教师队伍逐渐扩大,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和专业方向也在持续增长,历年培养的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在国内外高校、考古学术机构、博物馆、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文物考古专业出版机构等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考古学本科分设“考古学专业方向”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方向。2010年增设专业学位硕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2003年开始,在贺云翱的发起下,与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创办专升本的文物与文化遗产专业方向,此后连续面向全国招收十届学生,培养本科学生近千人。2014年南京大学在历史系基础上成立历史学院,考古专业也升格为考古文物系。但是,无论如何发展,考古专业都始终强调突出地域特色,立足东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培养具有政治觉悟、国际视野、扎实基础、理论修养和田野能力一流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坚持以断代考古教学为基石,以特色专题考古为引领,确保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力争成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国内高校一流考古专业。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重视基础条件建设,其中又以收藏的大量文物标本和设立的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广受好评。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9)

福开森(John Cavin Ferguson)先生

1934年12月,金陵大学首任校长、美籍学者福开森(John Cavin Ferguson)先生将历年收藏的千余件文物全部捐赠学校。其中多为珍贵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器、古代名家书画等。这批文物后来为1940年成立的以文物考古研究和古籍整理见长的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保管和研究。为安全起见,这批文物一度又北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1949年10月,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缘等去北京正式接收这批文物并运回南京。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这批文物成为南京大学的入藏珍品。1972年考古专业建立后,筹建文物陈列室,以作考古专业师生教学和科研场所,于是,福开森先生所捐文物,加上1941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商承祚先生等在长沙购藏的一批文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校园内外基本建设考古中所获出土文物等,总共有各类文物近万件,为考古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优良的条件。2001年,南京大学为妥善保管和利用这些文物,又决定筹建“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为百年校庆的献礼,由蒋赞初先生总领其责,2002年该馆的基本陈列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年度“全国优秀展览提名奖”。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0)

此外,近年来考古专业还加强新的学科方向和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成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该所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有关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革命文物、世界遗产、国家文化公园等调查、研究、保护利用规划等方面的课题达500多项,并合作创办有《大众考古》月刊、《长江文化论丛》及《中国城墙》半年刊等学术阵地,在考古和文化遗产界及社会上赢得良好声誉。

2015年10月成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10月,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江苏省文物局第一批重点文物科研基地。目前中心已设有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基础实验室、体质人类学实验室、古代手工实验室、古代建筑实验室、玉器实验室、文物数字化实验室、古代陶瓷分析实验室、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实验室、动物遗存分析实验室等实验研究方向。中心成立以来,已承担江苏出土料珠研究、出土木质文物研究、出土人骨遗骸研究、出土文物修复等多项重点课题。

2018年9月,由周学鹰教授领衔成立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主要方向是推进与提升南京大学在东方建筑、建筑考古学、建筑史学等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促进建筑史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跨学科交流;结缘世界各地同道,开展学术交流与协作。该建筑研究所力争成为东方建筑、建筑考古学、中国建筑史学、建筑遗产学研究及古代建筑鉴定与分析学、历史建筑修复与复原、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多方向学术融汇发展的平台。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1)

周仁先生

值得指出的是,南京大学培养出的优秀考古人才,除了历史学系考古专业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成长渠道。如开创我国陶瓷科技考古事业的周仁先生,1908年入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学习,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17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教授,1927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长,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工学院合办陶瓷试验场,开始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技术的实验研究,同年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29年起,周先生多次调查发掘南京明代官窑窑址、杭州凤凰山万松岭南宋官窑窑址,前往瓷都景德镇调查传统瓷业工艺等。他主持完成的《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被学者誉为“第一篇以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研究成果”,开启了我国古代陶瓷的科技考古与实验考古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继续开展陶瓷科技考古研究,和张福康、李家治等先生在《考古学报》等学术刊物先后发表《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中国历代民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等重要论文。

向达,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化学系,1920年转入文史地部,专攻历史学,1924年毕业。他早年曾翻译过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勒柯克的《高昌考古记》等西域考古著作,考察研究南京栖霞山南朝石窟寺等,后主攻中西交通史与西域考古,完成《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这一重要著作。1935年秋赴欧洲,访求流落海外的敦煌写卷及中西交通资料。1941年,中央研究院组织西北史地考察团,向达代表北京大学参加,考察敦煌石窟、万佛峡等。1943年7月至1944年,向达担任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组长,往敦煌一带考察,后发表多篇有关敦煌和西域考古的论文,成为我国西域考古、石窟寺考古、中外交通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商承祚,著名古文字学家。1925年至1926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讲师,后去广州中山大学任职,1932年又到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担任教授,兼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研究福开森先生所藏文物,先后完成《福氏所藏甲骨文字(附考释)》《殷契佚存(附考释)》《十二家吉金图录》等,1935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了这些著作。1935年又完成《浑源彝器图》等金石著作。1941年应金陵大学要求,至长沙征集一批出土文物,购得战国至汉代的文物100多件,这些文物至今还收藏在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一时期,商先生完成的《长沙古物闻见记》及《续记》、《长沙古器物图录》、《楚漆器集》等被考古学界认为是楚文化考古研究的开拓性著作。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2)

陈梦家先生

陈梦家,著名诗人和古文字和青铜器考古专家。他于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法律系,1930年1月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上发表《诗的装饰和灵魂》这一重要论文,显示了他的非凡才华。他的诗作对诗界“新月派”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931年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在闻一多先生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1934年成为燕京大学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并在多国收集流散于国外的中国青铜器资料。1947年秋入职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转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武威汉简》《西周铜器断代》《殷墟卜辞综述》等重要考古学论著。

常任侠,著名艺术考古学家。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文学院,1931年毕业留校。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日本东京大学)研修,研究东方艺术史和丝绸之路文化,1936年归国后继续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等。著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西域乐舞百戏东渐考略》《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等艺术考古著作。

游寿,女考古学家、书法家。192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师从胡小石先生,与曾昭燏成为同学。1933至1934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硕士,仍由胡小石先生指导。1942年8月,曾昭燏先生邀请其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时在四川李庄)共同主持“善斋”青铜器整理研究工作,完成《金石文献纂论》《金文与<诗><书>论证》《梁天监五年造像跋尾》等论文。1945年与夏鼐、吴金鼎二先生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与考古前辈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向达、夏鼐、吴金鼎等相识,完成《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冢墓遗文史事丛考》等论文。1946年任中央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前身)金石部主任,整理金石拓片5000多种,完成《论汉碑》《金文武功文献考证》等文。1959年在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考古学》《古文字学》等课程,同时致力于黑龙江区域考古,发表《拓跋魏文化史稿》等论著。1979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考古研讨会上,提出鲜卑石室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断,根据这一观点,1980年学者们发现嘎仙洞鲜卑石室祝文遗迹。1987年,先生以82岁的高龄招收“古文字学”研究生,并不时出席学术会议和发表文章。先生是李瑞清先生开创的“金石书派”的重要传人,在书法界有“南萧(萧娴)北游(游寿)”之说,其与考古界一度流传的“南曾(曾昭燏)北夏(夏鼐)”之说有异曲同工之美,表明南京大学培养的曾昭燏、游寿两位女考古学家都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3)

朱偰先生

朱偰,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经济学博士,1932年回国后入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任教授,次年任系主任。他受父亲、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的学术影响,授课之余和一批考古及历史学家致力于南京及附近六朝文物和城市史迹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先后出版《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图考》《元大都宫殿图考》等多部专著,又和朱希祖、李济、滕固、黄文弼、罗香林等先生考察古迹文物并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出版《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开辟了六朝文物及南京古都遗迹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度担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继续开展学术研究,先后出版《南京的名胜史迹》《江浙海塘建筑史》《苏州的名胜古迹》等书,推动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为南京明城墙遗产的保护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吴汝康,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1936年入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学习,1940年毕业,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实习员,开始接触到考古学。1945至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助理研究员,1949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生在1949至1966年间对我国出土的大多数古人类和猿类化石做了第一手描述和比较性研究,发表陕西蓝田公王岭和陈家窝、北京周口店、安徽和县、江苏南京、河南淅川等处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广东马坝、山西丁村、四川资阳、广西柳江、来宾、内蒙古河套、辽宁建平等处发现的“智人”化石研究的多篇论文,主编关于中国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北京周口店古人类、山西丁村古人类、四川资阳古人类、南京汤山古人类等综合研究文集,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4)

刘敦桢先生

刘敦桢,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7年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32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43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刘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遗产调查、研究和传承,尤其重视民居和各地古代建筑遗存的调查研究。1933至1937年,他在华北六省考察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宫殿、坛庙、寺观等)和“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实例;抗日战争时期,参与对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调查研究;1950年,对南京地区古建筑、古墓葬等进行广泛调查,并提出修整和保护计划等。他为中国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事业及建筑考古学等做出了开创性的业绩。

考古专业的发展空间(考古学史贺云翱)(15)

石兴邦先生

石兴邦,著名考古学家。1945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边疆政治系(边疆政治系于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1949年毕业,同年秋考入浙江大学人类学系,随吴定良先生学习体质人类学,并从夏鼐先生学习考古学,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工作,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副主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等职。先生曾主持西安半坡遗址发掘、下川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以及秦咸阳、凤翔、周原等周秦遗址发掘等,开展秦俑一号坑的发掘研究、秦陵的勘探研究等多项重大考古项目,出版《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临潼白家村》《半坡氏族公社》等专著和多篇考古论文,是新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专家之一。

总之,南京大学的现代考古学专业发展和考古人才培养有着它自己的道路、过程与方式。它融中国传统金石学和西方考古学于一体,融专业化培养和多学科开放交叉培养于一体,高度重视基础训练,坚持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今天,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担任教师的有周晓陆、贺云翱、杨休、水涛、黄建秋、张学锋、刘兴林、张良仁、周学鹰、徐艺乙、吴桂兵、周言、马晓、赵东升、王晓琪、张敬雷、白国柱、冯慧、程晓中、殷洁、车旭东、曹洋、王一如、赵星宇等20多位。此外还有外聘任课教师曹洋、吴阗、张敏、李银德等,除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到“宋元明考古”等各断代考古的师资、教学和科研外,还在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生物考古、六朝考古、东亚考古、丝路考古、文物鉴定、农业考古、城市考古、古文字学、古建筑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等学术方向进行重点建设,以传承优势并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要求对考古学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挑战。目前,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已经作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品牌专业,2021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QS排名进入世界大学学科前50,是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指定的“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单位。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校友们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等相关领域里勤奋耕耘,为祖国和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恪尽职守,不断创造学术新业绩,谱写事业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