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一部微视频《红色追寻》在网络热传,3个年轻人为我们再现了80多年前红军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你的家乡有过长征的足迹吗?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份?快跟小编一起学习吧,点赞收藏!

长征走过哪几个省(长征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这些省份)(1)

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一、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基本情况

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4年至1936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转战贵州,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

(一)红军长征在贵州的主要经过

1934年7月,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先后决定派遣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红六军团作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先遣队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红六军团西征进入贵州

遵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9000多人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西征。9月20日,进入贵州黎平县境。10月24日,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即后来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会师时仅剩3300多人。在近80天的西征历程中,红六军团连续行军作战,跨越敌境5000多公里,战胜了湘、粤、桂、黔四省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交给的战略任务。

2.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察觉到红军转移的路线和意图,调集5倍于红军的重兵,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设置了一个大“口袋”。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中央红军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移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开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暂时转兵贵州。12月14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

中央红军在贵州活动长达4个多月,途经黎平、遵义、安顺、毕节、盘县等40多个县(市)。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中央红军先后取得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战斗、战役的胜利,摆脱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3.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初向贵州石阡、镇远、黄平实行战略转移。红二、红六军团征战贵州3个月,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展开了乌蒙山回旋战,召开了对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具有重大意义的盘县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贵州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有力支持

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期间,贵州各族群众对红军给予了无私帮助和有力支持。

1.踊跃参加红军

据《红星报》1935年4月5日报道:“总结各军团的扩红报告……总计(扩红)5400余人,遵义战斗中争取的新战士(除)外”。另,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也扩红5000多人。[1]身处危局的两大主力红军在地瘠民贫、人口稀少、之前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的贵州,短时期内能够扩红万余人,为遭受重创的红军补充了可贵的有生力量,为长征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积极提供后勤保障

贵州各族人民尽管当时生活十分贫困,但还是拿出粮食、衣服、鞋袜、食盐等支援红军长征。1935年1月,中央红军来到桐梓,急需军粮,桐梓的广大群众,昼夜为红军碾米20多万斤。在桐梓、大方和毕节,当地群众为红军赶制军衣23000多套。[2]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期间,各族群众积极提供船只、木板等器材,并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驾船渡江渡河。各族群众还千方百计抢救安置伤病员、掩埋烈士遗体,仅遵义“贫民医院”抢救医治红军伤病员就达数百人。

3.地下党有力配合红军行动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贵州的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1935年2月,中央派杨涛(潘汉年)到贵阳,与中共贵州省工委接上头,传达了中央指示。省工委接受任务后,积极开展工作。省工委书记林青和省工委委员秦天真分别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完成了窃取敌人密电码和军事地图的任务,为中央红军截取、破获敌人情报,在四渡赤水等战斗中赢得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红军长征对贵州的深远影响

1.沉重打击了敌人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在短短4个月内,瓦解了黔军,削弱了国民党中央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围剿”的失败。此外,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进行的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同样创造了长征途中摆脱强敌、运动歼敌的又一成功战例。

2.播下了革命火种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中共中央在遵义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先后建立了遵义、湄潭、桐梓等县级政权组织和50多个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组建了一批红军游击队及区、乡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之友社”“遵义赤色工会”“桐梓县农民委员会”等40多个革命群团组织。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及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毕节中心县委、8个区级苏维埃临时政权和95个乡村苏维埃政权,组建了百余支游击团队。

3.传播了革命思想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期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都在群众大会上作过热情洋溢的演讲。总政治部还制定和发布了《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给中央军和黔军弟兄们的信》《总政治部关于进入遵义城通令》等,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规定红军指战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还通过标语、歌谣等传播革命思想。“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绝对保护工农的利益”等标语随处可见。

红军长征对贵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时间的。

二、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地位

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发生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整个长征乃至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奠定了长征胜利的基础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转兵进入贵州黎平。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乌江南岸的猴场再次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了黎平会议制定的战略行动方针。会后,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在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3月中旬,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在战争环境中,这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最终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写道:“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沿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标志长征最后胜利结束。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转战贵州期间,召开的盘县会议是推动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重要会议。

1936年3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负责人任弼时、贺龙等在贵州盘县“九间楼”召开会议,决定放弃在南北盘江建立根据地的设想。3月31日,红二、红六军团离开盘县,开始了以强渡金沙江北上抗日为目的的战略转移。盘县会议是红军长征中又一次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会议,不仅从根本上摆脱了其自身在长江南岸孤军苦战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顺应了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斗争新形势,对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促进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开始形成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1965年,邓小平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中指出:“从一九三一年一月我们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起,到一九三四年底,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犯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我们的革命力量曾遭受很大损失,到最后在蒋介石统治区损失几乎百分之百,在红军苏维埃区损失百分之九十……到了遵义,王明、博古路线不能继续下去了,怎么办?就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才开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时,就成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遵义会议开始,又经过10年努力,到党的七大,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三)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正如1963年毛泽东同外宾的谈话中所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4]1943年,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也对此作出了充分的论述。事实正是如此,遵义会议在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新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综上所述,我深深感到:贵州是长征红军的福地;红军是贵州人民的救星。红军长征在贵州绝处逢生,转危为安;贵州因红军长征而得以接受革命洗礼,名垂青史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