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先抑后扬得很厉害,有点像诗人高适的人生。小学生必背的送别诗已经遇见很多首了,很少有像这一首那么豪迈的。

背古诗为什么每次都想不起第一句(10分钟古诗课24莫愁前路无知己)(1)

(1)诗人生平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

看到高适的名和字,我想到了一个人名对:“胡适之 对 郁达夫。”原来古人已经对过这个对子了。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

也就是说,高适中进士的时候,已经44岁了。跟前面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人少年成名,天纵奇才相比,高适看起来比较寻常。当然了,能中进士的人都不寻常,只是唐朝明星璀璨,高适的光芒相比之下不够耀眼。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因为安史之乱,朝廷人才匮乏,高适终于崭露头角,一路高升,一年之间,从八品掌书记,到五品谏议大夫,最后到封疆大吏淮南节度使。简直是乘火箭飞升。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高适在平定李璘之后,把李璘的幕僚、13年前同游梁园的好友李白打入了大牢,之后李白流放夜郎。

李白有罪吗?高适做错了吗?我们现在其实都没法评论了。

高适最后封侯了,在仕途上真的蛮厉害的。虽然发迹晚,但是很稳,得到了善终,也是难得。

背古诗为什么每次都想不起第一句(10分钟古诗课24莫愁前路无知己)(2)

(2)诗歌背景:董大是谁?

董大,一般认为是当时著名音乐家董庭兰,他在家族中排行老大,所以就叫董大。

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 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家。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

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他多写边塞战场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顾到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风格里,还能呈现哀怨之音,令人读了,觉得悠长有味。

以上是我在百度百科里查到的董大的生平。

难怪他跟高适能成为好朋友呢。两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类型的,人家意气风发的少年、青年时期,他们俩都是默默无闻的,直到四五十岁了,别人都已经起起落落人生跌宕好几轮了,他俩好像突然坐上火箭,崭露头角。

(3)诗句解析

第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描写了阴郁的环境。黄云是天上厚厚的乌云。《古诗课》书里解释,曛,本义是指黄昏或日落时的余光,有昏暗和赤黄色的意思。整一句描写了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书里还解释了为什么黄昏叫黄昏。我们有时候会对日常用语熟视无睹,被史杰鹏老师一解释,就感觉仔细想想日常用语会很有趣。

在古人眼里,“昏暗”和“黄色”意思相通。普通的黄色,一般显得暗淡,只有淡黄色和皇帝穿的明黄色才显得明亮,而曛是深黄、赤黄,更加黯淡。其实曛就是“昏”的同源词,两字古音相同。

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环境的恶劣加剧了。第一句是乌云密布将要下雪,第二句是大雪纷纷下了起来。还没来得及飞到南方的大雁都被吹得歪歪斜斜了。

这两句营造的气氛非常压抑,把送别那种哀伤的情绪外化了,我们普通人大概会继续写得更加悲伤,更加依依不舍。没想到诗人笔锋一转。

“他劝慰朋友,不要担心你未来的道路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知道你老人家的大名?”

这话是说给朋友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是劝人,也是自勉。

我觉得史杰鹏老师的引申很有启发。《古诗课》里说,人类都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一般来说,同等级的人,才能互相做很好的朋友。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董庭兰这么牛,他的好朋友高适能差吗?

背古诗为什么每次都想不起第一句(10分钟古诗课24莫愁前路无知己)(3)

背古诗为什么每次都想不起第一句(10分钟古诗课24莫愁前路无知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