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锋直指帝京,江山岌岌可危,一幅《铁冠图》埋下命运伏笔。

昨天(3月7日)下午,历经百年的古代历史悲剧名作《铁冠图》在昆山市淀山湖镇成功完成昆剧全本演出。与以往“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昆剧不同,苏州昆剧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周雪峰在故乡舞台完成了从昆曲小生到大冠生的跳跃转型,在大起大落的惊恐悲愤中,演绎出明末官吏腐败、民不聊生,最终走向覆灭的历史悲歌,让人久难平息。

戏曲八大样板戏老唱片(历史剧铁冠图在昆山完成全本演出)(1)

作为淀山湖镇“淀湖廉韵”廉洁文化系列活动之一,在2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整台昆剧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意味的同时,结合当代廉政思想和艺术审美进行创新编排,不枝不蔓、一气呵成、声色俱壮,释放出强劲的思想张力。

守正创新让名剧完整再现

从《观图》《夺关》《别母》,到《撞钟》《分宫》《刺虎》《煤山》,伴随着不时骤起的急促打击乐声,一出出经典戏码让淀山湖镇党员干部与群众看得如痴如醉。尤其是曾作为梅兰芳到美国展演的《刺虎》,更是以压轴大戏亮相,令观众大开眼界。

《铁冠图》因剧中有一名铁冠道人张静于明初留下三幅图画,提前揭示明王朝将由盛转衰的预言而得名,被誉为清初传奇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全本《铁冠图》凝聚了历代京昆名家之功,却久别舞台数十年,几成绝响。

“近年来,上海昆剧团曾在传统铁冠图的基础上新编了历史剧《景阳钟》。之后,江苏省演艺集团曾以传统折子戏串联的形式演出《铁冠图》。应该说,我们这算是第三个版本。”周雪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使《铁冠图》这一唱作俱佳且具有警示意义的经典之作鲜活地传承下去,在周雪峰的积极参与下,已至耄耋之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蔡正仁前后花费一年时间,对其进行精心排演。

戏曲八大样板戏老唱片(历史剧铁冠图在昆山完成全本演出)(2)

“戏曲传承不是将坍塌的城墙推倒重砌,而是适当修复后进行保护性展现,让大家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样貌。”周雪峰说,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谨慎筛选,针对一些老的唱词拖沓,不足以激发人的情感问题,进行小幅度的修改。整部剧既保留了如《撞钟》《分宫》《刺虎》精彩的原剧折子戏,也重新改写了《观图》《别母》《煤山》,并增添了李自成的《夺关》,使传统的《铁冠图》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呈现。

“突破行当”向自我发起挑战

“苍山夜望雾漫漫,步踉跄心惊颤也。这刹那间,天崩地裂!”山下熊熊大火,杀声四起,崇祯披头散发,在声嘶力竭的呼喊中浑身颤抖,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让台下观众屏住了呼吸。

戏曲八大样板戏老唱片(历史剧铁冠图在昆山完成全本演出)(3)

《铁冠图》囊括了武生、老生、旦角、官生等不同行当,以“文武并举”成就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丰富性,却也为演出增添了阻力。在周雪峰看来,《煤山》是难度最大的一出戏。如此酷烈的剧情与人物,在常以清丽绵柔示人的昆剧中极为少见,角色感情塑造的难度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排戏的过程很痛苦、很压抑。”周雪峰说,但好的昆剧演员要敢于突出自我设定的重围、打破既有的刻板范式,把自己掰开揉碎之后,才能获得新生。

在这场破茧蜕变中,周雪峰阅读了大量明后期历史书籍,结合崇祯的人物个性,反复揣摩不同片段中的情绪变化。同时,借鉴京剧麒派以力为美的特点,综合运用“颠步”“抖髯”“甩发”等外部动作的夸张表现,渲染出不同时期内心的恐惧、慌乱、无助、绝望。

这样富有张力的场景还有不少。在《撞钟》一折中,崇祯三次狂呼撞景阳钟,却无一官员前来应命。周雪峰声音震颤,一下恐惧拉高,双手抛袖颤抖,时而半立,把崇祯悲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没有看过这样的昆剧,节奏很快、动作激烈,一个眼神都能让人感觉到无限的凄凉。”特意前来观看的戏曲爱好者黄卫军说,感觉自己情不自禁地代入到了那个腐败倾颓的明末王朝,情绪跟着演员的动作起伏,看完让人十分过瘾。

与观众共鸣激发持久生命力

好的戏曲观照当下,在润物无声中给人以审美启迪、价值引领和精神向导。

在高潮迭起的层层推进中,《铁冠图》不仅有对腐败的鞭挞,也有对忠孝的赞颂。第三折《别母》中,为断儿子的后顾之忧,山西总兵周遇吉母亲吩咐家人锁上大门,纵火自尽,宁要儿子战死沙场名留青史,也不愿其为保护自己耽误战事而遗臭万年,大义凛然之气概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戏曲八大样板戏老唱片(历史剧铁冠图在昆山完成全本演出)(4)

“《铁冠图》的排练和演出,不仅有利推动昆曲的传承,对于教育党员干部吸取‘历史教训’,不忘初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周雪峰说。

这次观剧也刷新了淀山湖镇利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邱雨晨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好的戏曲是有生命力的,不仅只有艺术价值,更有教育意义。”邱雨晨说,通过现场各位名家演绎,让自己感受到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再放异彩。在今后工作中,将充分发挥纪检委员监督前哨作用,密切党群联系,守好基层党的事业根基。

环顾剧场,在两个多小时里,许多人从头到尾坐得笔直,让周雪峰十分感动。“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决定了一部戏曲作品、一名戏曲演员能走多远。”周雪峰说,与传承相比,做好昆曲传播同样不可缺少。

多年来,在致力排演更多精品力作的同时,周雪峰还积极通过戏曲进校园、戏曲名家讲座等形式,努力传播更多昆曲“好声音”,培育更多昆曲“接力人”。目前,已先后培养出近40名“小梅花”奖获得者,其中一些人还进入专业戏曲院校和剧团,成为昆曲的新生力量。(苏报融媒记者 占长孙/文 淀山湖镇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