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在我国衣冠服饰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古人将衣冠服饰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古人崇尚“德”和“礼”,而对“礼”的规范,就饱含服饰。古人认为衣冠服饰体现了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越高,仪表装扮就越是要严整、洁净。

古人穿的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并不是指汉朝时的服装。汉服是指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末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期,近四千年历史中,指汉民族的主要服饰。

关于汉服的记载,最早是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上:“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汉服在历朝历代中的样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历史发展中,汉服都有共同特点:交领、右衽、束腰。

汉服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受到文化意识的影响,不断变化。最近在《中国服饰鉴赏》中,了解了汉服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在面料、色彩、样式上,都有自己的流行美。

汉服的服饰形象及特征(从历史上各时期)(1)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就已经初步确立,到了周代,冠服制已经比较完善。

冠服制就是衣冠服饰要符合身份、地位、场合,符合礼的规定。这一时期,人们穿的衣服都是上衣下裳,上衣大多为小袖,长到膝盖,下裳为前后分制,两侧个有一条缝隙,腰间用系带。贵族为了体现尊贵的身份,会在下裳外面系一片丝绣的斧形服饰。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养蚕业和纺织业都得到发展,能够织出各种平纹组织的绢帛,还能采用比较高级的提花技术,织成菱形花纹的暗花绸。

夏商周时期,染色已经发展成专门的行业,服装染料有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能够染出多种颜色的服装面料。

夏商周时期丝织品有罗、帛、丝、绫、绢、绮等丝织品,还有各种色彩的提花锦,刺绣技术也很娴熟,但锦绣服饰在当时还是属于奢侈品,只供贵族享用。

汉服的服饰形象及特征(从历史上各时期)(2)

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时期,深衣一直都是主要的流行服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称为深衣。深衣很长,一直垂到踝部,类似于今天的长袖连衣裙。

但是,深衣只是贵族在家居时穿,或者晚朝时穿。普通百姓受经济和环境限制,一般穿褐,也就是粗麻制成的短衣,深衣只是当作礼服穿。

汉代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矿物和植物做原料,染出数十种艳丽的色彩,纺织技术也不断发展。贵族的服装面料最有代表性的是汉锦,其次是绢和罗纱。

汉锦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提综装置机,用2-4种颜色的彩线交织,可以织出多种凸起花纹的图案。汉锦的经线非常密,每平方厘米达到160根,纬线30根。

在江陵马山出土的衣物中,就有用深红色、深黄色、棕色三种颜色织出的舞人动物纹锦。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绒圈锦织物,绒圈高出锦面0.7毫米。这些出土汉锦,体现了汉代服饰的华美。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素纱做的单衣,薄如蝉翼,重量只有48克,如此轻的服装并不是面料稀疏,而是用的蚕丝非常细,织出的面料自然细密、轻薄。可见,丝织品已成为贵族最喜爱的服装面料。

汉服的服饰形象及特征(从历史上各时期)(3)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特色的女子服饰是帔。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朝代不断变化,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不同地域文化发生了交流碰撞,服饰呈现多样性。

女子的服式依然沿用了汉制,有衫、袄、襦、裙、深衣等,但是也有一些改变,帔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女子饰物。

帔起源于晋代,形似围巾,披在颈肩上,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自从帔出现以后,就成了女子喜爱的饰物,在以后的朝代中,一直流行下去。

汉服的服饰形象及特征(从历史上各时期)(4)

唐朝 簪花仕女图

唐代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服装也随之奢华、开放。

唐代以前,穿衣都要求严整。不论是穿短衣还是长衣,都不能暴露肌肤,坦胸露乳更是不懂礼、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到了唐代,思想较为开放,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唐代服装最大特点就是坦胸露乳

在唐朝的《簪花仕女图》和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见贵族妇女的服装特色:身穿透明的丝织对襟大袖衫,肌肤若隐若现,鲜艳的拖地长裙,上衣领口较低,袒露颈部,半露胸部。

此外,唐朝女子还喜欢穿男装。唐朝时期,女子和男子一起骑马出游、打猎、大马球,身着男装活动更方便。

唐代以前的服装都是交领或直领,没有圆领,下摆不开衩。唐朝国力强盛,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到鲜卑族服饰的影响,出现了圆领、窄袖、开衩的样式。

唐代最有特色的服装是襦裙。襦裙是指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穿的裙子,上衣一般不过膝,称为“襦”,下身穿的称为“裙”。襦裙一般是指女性服装,男性穿的襦裙称为衣裳。

襦裙一直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服装,最先出现在战国时期。

到了唐代,襦裙又变化出许多样式,根据裙腰的高低,襦裙又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唐代襦裙的上衣非常短小,在领口和袖口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下身穿的裙子宽大,长度几乎拖到地面

裙子式样也名目繁多,根据颜色、质地、工艺不同,有多种样式:石榴裙、柳花裙、珍珠裙、百鸟裙、藕丝裙、翡翠裙。

唐代的服装面料主要以麻制品和丝制品为主。

普通百姓大多穿白衣,面料以麻织品为主,有:火麻布、班布、纻布、落麻布、胡女布等品种。

贵族的服装以丝织品为主,有:锦、绫、罗、绸、绮、纱、豰等品种,这些丝织品工艺考究、质地精良。

唐代初期盛产蚕丝,在河南、河北、四川、江南地区,而蜀郡(益州)和广陵郡(扬州)的锦最有名。

据《旧唐书》记载,太和四年以前,蜀郡每年都要为唐朝提供八千匹绫罗锦。

唐代的印染工艺已经成熟,采用“夹缬”和“臈缬”技术,使面料的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汉服的服饰形象及特征(从历史上各时期)(5)

宋代服装要求规整,反对过度奢华,崇尚简朴。

宋代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织提花机,出现了缂丝技术。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与刺绣和织锦不同,面料有双面立体的效果。但是缂丝面料只是皇家专用,普通百姓不能用,也用不起。

尽管纺织工艺先进,但是,宋代服装风格受到当时的思想影响,趋于保守。宋代的服装不如唐代色彩艳丽。宋代女性的服装特性是上淡下艳,上衣颜色淡雅、素净,而裙子的颜色比上衣更鲜艳。

襦是唐代盛行的上衣,到了宋代,有了一些变化,腰身和袖口都比较宽松。而且,贵族妇女将襦当作内衣穿,在襦外面搭配其它服饰。

裙子式样也有一些变化,有6幅、8幅、12幅,甚至更多幅的,类似于今天的百褶裙。

宋代女子最具特色的服装是褙子,是女性最常用的服装,不论尊卑,都可以穿褙子。

褙子是由半袖演变而来的,半袖起源于隋唐时期,衣服袖子为半截,衣身不长。

到了宋代,半袖就演变成褙子,半截衣袖变为长袖,衣身加长,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褙子样式主要以直领对襟为主,其次还有斜领交襟、盘领交襟。

褙子穿在身上,下身显得瘦小,整个身体形成了楔子形,使人显得瘦弱,而当时的社会以瘦弱为美,这正与当时的审美标准相一致。

除了褙子,围腰也是宋代妇女比较有特色的服饰。围腰不仅起到束腰的作用,还起到装饰的作用,在上衣和裙子之间通过颜色进行搭配。宋代围腰颜色最多的是鹅黄色,称为腰上黄。

汉服的服饰形象及特征(从历史上各时期)(6)

明代恢复了汉族的冠服制,制定了严格的衣冠等级制度。

到了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禁止元代时期的胡服,恢复了汉族礼仪。

明代女子的服装主要是袄、衫、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但是在服饰的颜色、花纹、面料上都有等级限制。

比如,普通女子不能用金绣,只有皇家女子才可以用金绣。而且大红色、正黄色、鸦青色,是皇家专用颜色,普通女子不能使用,以免混淆。

面料上也有等级限制,普通百姓不能穿锦绮、纻丝、绫罗,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商人只能穿绢、布。

但是这些等级制度到了明代中后期,对有钱的商人很难禁止,而对其他的穷人而言,穷得温饱都成问题,不禁止,他们也穿不起丝织品。

结语:

清兵入关以后,清政府为了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强行实施了“剃发易服”,废除了汉族礼仪,传统的汉服消失了。

我国之所以称为华夏,是因为华夏一词源于《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近年来,有人呼吁复兴汉服,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汉民族服装,一些年轻人悄然穿起了汉服。

汉服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汉服的美不仅美在文雅、飘逸,还美在它有文化底蕴。汉服的复兴不仅是形式上的复兴,还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复兴。

复兴汉服,需要传承民族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有良心,有情义,有礼节,有智慧,有信誉。

有了民族文化自信,复兴汉服也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