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古人眼中,勤奋学习是我们立世成才的先决条件,而读书则是学习的根本途径。

的确如此,在这段时间说正热映的《清平乐》中,仁宗一朝,像欧阳公一样品德高尚、文采风流,德才兼具者比比皆是。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宋代从官方到民间,对文化教育,或者直接说读书的重视密不可分。其实,不止宋代,中华几千年中,古人是一贯重视读书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有多么灿烂,读书就有多有味。在全民阅读时代,让我们走进古人,从王国维关于治学和读书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读书生活和读书方法,找到自我的读书之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1)

一、古人读书的三重境界和三种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厚积薄发是古人非常提倡的读书方法,是的,学问只有广博,才能精进。古人读书一般不走捷径,是用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的积累来成就渊博学识的。

东汉的孙敬,极其勤奋好学,常一个人闭门读书,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此,常常是废寝忘食。害怕疲倦时打瞌睡。就把头发拴在梁上,以残酷之法迫使自己苦读,后成为东汉有名的政治家。战国时的苏秦,牢记“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之耻,而每天读书到深夜,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便用锥子刺大腿这样血淋淋的方法迫使自己清醒起来,长时间苦读后,终于成为身佩六国相印、周游列国的大纵横家。他俩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明勤学苦读的重要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2)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不仅天资过人,而且勤学苦读更胜常人。苏轼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为了全面、透彻和牢固掌握书中知识,常常对所爱之书反复诵读。苏轼在“雪堂”内,彻夜诵读《阿房宫赋》的故事,可作见证。苏轼在黄州时抄写《汉书》的故事,更为后人称赞。当时,苏轼的好友朱司农不仅为苏轼三抄《汉书》全卷而敬佩,更为苏轼抄写后熟读成诵,无一字遗漏而折服。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3)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苏轼学贯古今,誉满天下的原因了。天才如苏轼尚且如此,后人求学问长进着,怎能不发奋刻苦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古人不仅提倡勤学苦读,而且看中读书中思考。读书中善于思考的人,就像男子为了心上人苦苦追求而形胜皆消瘦一样。只有思考的深入,才能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独立思想和学问。这个好习惯,让古人走出了“食古不化,困于书本”的藩篱,所以中华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明代的风流才子金圣叹,就是读书中善于思考的典型。金圣叹读书之法,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逢书必批。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在读书中思考,写下自我见解的人。金圣点评《水浒传》,既写出了此书的价值,而且能透过书本,准确概括出人物形象的不同,所以才有对书中人物的“上上、上中、中上、中下”之分,才有“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这样的精到评价。金圣叹在思考中对原著进行二次创作,让原著有更强的生命力,真是极善读书之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4)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堪称几百年以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儒王阳明,早年一直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仰者,但历经“守仁格竹”之痛后,对“格物”学说产生极大怀疑,最终提出“心即是理”的心学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成为平定江西,扫平叛乱的一代名臣和哲学大儒。王阳明之所以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就是他学中有疑,大疑大进的求学精神之结果。是的,只有将勤学、思考、怀疑相结合,书中的知识才能真正归于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而个人的突破,有时是文明发展,整个社会的突破和前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5)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以求后,还要有专注和进一步探索的精神,解答书中困惑,辨别书中真伪,让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有很好的结合,学问才更禁得起实践检验,有更高价值,进而转为能力,成为融汇贯通,学问和才干相配匹的“大自由”之人。

司马迁为了写成旷世经典《史记》,不仅博览国家藏书馆各种图书,而且从22岁便漫游各地。“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甚至在汨罗江畔诵读屈原之诗,亲自拜访乡贤野老,一块石碑、一处遗址等,都详加考察。多年的游历生涯,不仅让他的学问进一步增长,而且检验了许多观点的真伪,为写出《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6)

同样的,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在潜心随父学医,精于钻研书本的基础上,遍游祖国多地,尝尽百草,遍查各种动植物真实长相和生活环境,历经艰难,才成不朽巨著。

二、古人读书对我们的启示

1、读书贵在勤奋和坚持不懈

要真正把书读得好,读得透,的确需要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信念,要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花得起时间的勇气和坚持。当今,读书的渠道很多,各种电子书和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广泛、便利的阅读渠道,让我们再也不会有古人无书可读和没有地方阅读等困境,这是时代的进步给我们的红利。但是,我觉得纸质书阅读还是很必要的。纸质书让我们阅读时更静心,更专注。而且,纸质书带有墨香的味道,能更好地愉悦身心,让我们更好进入阅读的情境。一本一本,一遍一遍耐心地阅读名家之作,能让我们有更系统的学问。比就像我,我在阅读和写作中取得这点小小的成就感的原因,就是在上学,尤其是大学时坚持整本书阅读,所以我在现在阅读时感觉吸收能力更强。回想那段岁月,有时是兴趣,更多的是自我强迫,而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当今社会,我觉得我们可以将两种阅读结合在一起,以纸质书阅读来厚植基础,以电子阅读促进拓展和交流,如此结合,则读书的效率或许更高。总之,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7)

2、读书要善于思考,有取舍,有批判

当今社会,随波逐流者多,但独立思辨者少。博眼球之信息,要么稀奇古怪,满足你的猎奇愿望,阅读后却发现俗气而粗鄙;要么近乎荒诞,满足你的“突围”思想,细思后却有被愚弄之感;要么高高在上,动不动冠以专家之名号,深思后却发现并非专家之话语。比如,我发现经常有莫言说之类的话语,难道这都是莫言之论?所以,书要读得好,首先我觉得是人要做得正,有独立之人格,独立之追求。主动在阅读中取舍,明白阅读不仅仅是“寻找刺激”,若一味寻找刺激,则世间有刺激之事多如牛毛,何必浪费光阴与此?其次,阅读时不仅看文字,更应该透过文字,感悟作者。在阅读时,我们更应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东西?有些看起来荒诞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个正常的人,看到了不正常的东西,用不正常的方法,传递正常的情感和价值观。再次,阅读中要有创作意识。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却不一定写出好作品,原因就是在读书中没有创作意识,没想过如果让自己创作这篇内容,应该怎么写,所以,许多时候是被文字牵着鼻子走,并没有真正读懂原著,读懂作者。最后,阅读中要善于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思考,质疑,甚至批判的过程。把心得体会写得深一些,阅读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更多,思维能力提高更快。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8)

3、阅读中的大自由之人,有李白的“狂放”,也有杜甫的“沉郁”

读书的第三重境界,是在阅读之路上一直坚持,锲而不舍者能达到的。快达到此境界者,是人格上独立之人,阅读中的所得已经牢牢铸就了他的精神灯塔,可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然后,此时我们也可能会过于自负,要么以自我为中心,看别人都觉得低自己一等,走进“文人相轻”的死胡同;要么完全沉醉于文字消遣,不去关心社会和人生,长此以往,则其阅读也会走进趋于关心文采辞藻和性情释放的浅层,则其写作或许也是“为文造情”,而不是“为情而造文。”因此,读书到了一定程度,要有自我独立和自信,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或者只醉心于书本阅读,而忽略了生活这部大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书不觉已春深)(9)

阅读,能愉悦性情,获得休憩,更能提升我们的境界,使我们在浮躁中获得安宁,在偏狭中走向豁达,在迷乱中守护真纯。

阅读,一场美好的修行,一条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的路。走进阅读,走进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