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今年6月28日是她逝世十周年。她的美丽芳华、艺术成就、高尚品格不仅永留在光与影之间,也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讲起张瑞芳来,有关她的记忆仍是那么鲜活,她好像一直活在人们心里,永远闪着光。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

张瑞芳、严励墓碑(福寿园 提供)

领路者

“瑞芳老师是我人生和艺术之旅的领路人。”知名制片人张雪村看着张瑞芳的《母亲》《三八河畔》等电影长大,立志要做一个像她那样的演员。“她让我觉得,演员是一个自豪的职业。”1963年,张雪村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毕业,也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演员孙渝烽的同班同学,两人一起进了上影演员剧团,团长正是张瑞芳。

张雪村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除了拍电影外,还有不少演员没事干。张瑞芳就带领他们一起组织小分队排话剧、演出,既能让演员的基本功得到锻炼,也可以为国家创收。当时张雪村、牛犇等人在第一百货后面的新光剧场表演话剧《甜蜜的事业》,每场演出票房可达9000元。“她像电影里的李双双一样敢说敢言,为了支持我们出去演出,她跑去和当时的上影厂厂长徐桑楚叫板:演员不锻炼,是要荒废的。”

后来,由于电影厂不时要抽调某个演员去拍戏,演出经常受到影响,于是有演员提出,“我们能不能自己拍电视剧?”当时,向梅主演了由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永不凋谢的红花》,播出后轰动一时,张雪村也在其中饰演了一位大嫂的角色。她记得这部剧拍了一个星期左右,不到一个月电视台就播出了,相比电影通常8个月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而化妆、道具、美术、录音等该有的程序丝毫不减。“大家都觉得电视剧这种形式新鲜、高效,也想自己来拍。把这个想法告诉瑞芳老师后,她说,就这么干吧!”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

左起:周小燕、张瑞芳、丁玉玲、张骏祥、吴贻弓(来自石川著《吴贻弓:流年末肯付东流》)

在团长张瑞芳和支部书记铁牛的带领下,很快,上影演员剧团的首部电视剧《新郎之死》开拍了,这也是全国电影厂拍电视剧的先河。

《新郎之死》由李纬导演,张瑜、马冠英主演,向梅出演配角,叶志康做副导演,担任制片人的张雪村则和牛犇一起跑前跑后,张罗和处理各项琐事。“当时只觉得浑身都是劲,开心得不得了。”张雪村说。不过,因为缺少经验,等正式拍摄了才发现,拍电视用的机器和电影不同,一个是摄影机,一个叫摄像机,拍出的光影不一样。女演员美丽白皙的脸颊拍成了酱油色,第二天,有人索性罢了工,不肯化妆了。情急之下,张雪村打听到当时电视台台长奚里德居住的弄堂,晚上十一点跑去弄堂里拼命喊他的名字,总算靠诚意打动了他,借来了两位专业的电视台摄像。

第一部电视剧全部由演员剧团自己拍摄、剪辑、配音,在摸索中艰难完成,但播出后,效果并不理想。当时,上影厂每个星期都要开厂务会议,部分领导在会上批评剧团拍电视剧是“不务正业”“胡搞”,正在大家垂头丧气时,张瑞芳站了出来,正色道,“哪有娘肚子生出来就会走路的。”

“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掉,它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张雪村觉得,有了张瑞芳那句话,上影厂的电视剧事业才没有戛然而止。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3)

2001年7月1日,上海影协第四届主席张瑞芳与第五届主席吴贻弓在庆贺建党80周年表彰大会上(祖忠人摄)

开先河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电视部,张雪村和牛犇任副主任,先后创作了《父亲》《喜中缘》《藏金记》《卖大饼的姑娘》等作品,其中《卖大饼的姑娘》获得飞天奖,上海电影制片厂拍电视剧的名气也逐渐在全国打响。这些电视剧作品不仅被央视购入向全国观众播放,其他各地电影厂也纷纷来取经,成立自己的电视剧部门。逐渐在家庭中普及的9寸黑白电视机,一下子有了丰富而优质的电视剧作品供应,满足了大众欣赏需求。

“没有瑞芳老师的发起,就没有电影厂拍电视剧的大踏步快速发展。”张雪村回忆,当年全国各个电影厂拍摄电视剧的得奖数,占到全部电视剧奖项的三分之一,电影厂成为重要的电视剧创作生力军。张瑞芳一直身体力行支持他们的电视剧创作,拍《长夜行》时,她还担任艺术指导,启发年轻演员如何调动情感。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4)

张雪村和张瑞芳 (丁玉玲 提供)

后来,张雪村评上两届全国十佳制片人。2007年,她邀请当年一起拍摄作品的主创人员举办答谢联谊会,上影厂导演黄蜀芹、张建亚、史凤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奚美娟,上影演员剧团演员叶志康、梁波罗、张芝华,以及参演过《围城》的演员吕丽萍等人都来了现场。秦怡也挽着张瑞芳来了,在会上,张雪村骄傲地向大家介绍,“瑞芳老师是全国电影厂拍电视剧最早的启蒙人和推进人……”

没有张瑞芳的支持和引导,就没有上海电视剧开全国先河的辉煌过往,没有若干个沉甸甸的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张雪村禁不住又想起1981年,他们这帮电视新人还一穷二白时,为了采购专业设备,张瑞芳帮他们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张雪村拿着申请来的六十几万元买了两套当时先进的设备,现一套藏于上海电影博物馆,一套就放在福寿园“陪着”张瑞芳。“这是瑞芳老师争取来的。”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5)

2003年重阳节,上海影协组织艺术家相聚“爱晚亭敬老院”联谊活动,主持人张雪村与敬老院创建人张瑞芳 (张雪村提供)

热心人

生活中的张瑞芳也和李双双一样热心、爱管事,拍摄《李双双》时,她还促成一段姻缘。

当时,上影演员剧团演员张文蓉在片中饰演孙桂英一角,一位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不久、担任场记的年轻人偷偷喜欢上了她,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上影厂著名导演吴贻弓。当时,吴贻弓自觉“成分”不好,有些胆怯,还是张瑞芳帮她们牵了红线。“她就是这么一个热心人,她的能力、魅力很难再有第二个同样的。”朱枫感叹。

拍摄《南征北战》时,张瑞芳认识了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二场场主任严励,也是后来与她相伴一生的人。严励曾做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影文学部主任、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处处长。他多才多艺,做出了许多成就,包括编剧创作《飞刀华》《难忘的战斗》等影片。张瑞芳有时带几分嗔怪,又有几分得意地说他,“严励真是新社会的公子哥儿,兴趣广泛但又不求精进,他的才华给他全浪费了,要是能把他那点本事给我,我可不得了了。“

严励在绘画上无师自通,曾临摹过整幅的《清明上河图》,得到过赵朴初、吴祖光等当代文艺大家的激赏,还能拿一把琴弓在有大提琴高的锯子上摩擦,发出似马头琴的动听旋律,民间称之为“锯琴”。两人谈恋爱时,严励有意在张瑞芳面前露一手,“我会拉锯琴,什么时候给你演一把?”“好啊,哪天把锯拿过来给我看看。”等严励拿锯琴去张瑞芳住的地方,刚准备演奏,张瑞芳笑道,“别拉啦,我正好床头太高,想让你来帮我锯掉,谁要听你拉琴啊。”两人在生活上常常就这样逗趣。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6)

儿子严佳告别母亲张瑞芳(福寿园 提供)

张瑞芳生活中非常简朴,她没有汽车,上世纪80年代跟剧组去同济大学拍戏时,从淮海路的家里乘26路公交车到外滩,再转28路到同济大学。“她自己带饭盒,里面装了很多菜,像是茭白炒肉丝。我们那时候很艰苦,就在同济大学搭伙,她还把自己的荤菜让给我们吃。”张雪村记得,去接待外宾时,张瑞芳家里连正式的西裤都没有,当时张雪村刚结婚不久,还借给她一条黑西裤穿。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7)

张瑞芳的梳妆台(福寿园 提供)

真善美

张瑞芳如今安葬在福寿园里,墓碑是石头和玻璃的组合,玻璃上镌刻着著名画家刘海粟给她题的“瑞草芳华”,石头上镌刻的是郭沫若那首赞李双双的诗。“她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字,真、善、美,三者是浑然一体的。”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还记得1997年,因承办“阮玲玉”墓碑重建项目结识了张瑞芳。想着这是从小敬仰万分的电影艺术家,自己又来自许多人忌讳的殡葬行业,敲门之前,伊华胆怯不安。没想到,张瑞芳特别平和、亲切,听完这个陌生年轻人的想法,张瑞芳拍了拍她的肩膀说:“这是一件好事啊,应该鼓励!”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8)

张瑞芳出席阮玲玉纪念碑落成仪式(福寿园 提供)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9)

张瑞芳、陈述为阮玲玉纪念像献花(福寿园 提供)

“银幕上的她也许不是女演员中最美的,但接触她会觉得,她的美从骨子里散发出来。她在淮海路的房子靠街,阳光照射下,她的白发像是透明的,皮肤质感非常立体。”伊华说,张瑞芳平时不化妆,所有护肤品都很简单,用的就是百雀羚、雪花膏这样的国货产品。如果要出来参加活动,就涂一下口红。“我们大部分人了解的都是她的银幕之美,她生活中的美远远超越了银幕上的美。秦怡、瑞芳老师的美都是大写的美,她们能成为一代大家,和她们从骨子里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分不开。”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0)

伊华与张瑞芳 (福寿园 提供)

1964年,由张瑞芳带队,上影厂十几个创作人员去安徽定远县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张瑞芳凭借电影《李双双》早已家喻户晓,但到了农村,一点明星的光环都没有。他们住的南塘大队部只有荒地上光秃秃一个房子,没有厕所,大家只好挖了两个坑,用高粱秆搭了厕所,遇到刮风下去就要打着伞进去。张瑞芳当时年近50岁,肠胃也不好,一直跟着坚持下来,毫无怨言。听孙渝烽说起当地朱奶奶得了二十多年老烂脚,张瑞芳就一直记着给她治病,最后真的用打听到的偏方帮她治愈了顽疾。“这件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大家都说,是李双双演员帮一个老奶奶治好了病。她没把自己当成电影明星,而是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关心大家,和人们交心。”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1)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2)

改革开放后,张瑞芳、孙渝烽重访南塘大队(孙渝烽提供)

张瑞芳有感于当地生活的贫苦,便邀请孙渝烽和康泰、顾也鲁、吴云芳、曹雷等几个演员排一台节目,演给多年没看过文艺演出的农民兄弟看。几个人排了两个独幕剧和多个小节目,跑了十八个大队巡演。回到上海后,张瑞芳鼓励他们,“你们几个人了不起,真的实践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想想看,每天有一两千人看你们演出。这才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意义。”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3)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4)

张瑞芳、孙渝烽重访南塘大队(孙渝烽提供)

年轻“老朋友”

“我们这一代人有两拨老朋友,一拨是同龄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为新中国事业奋斗的一代人。还有一拨就是我们晚一辈的年轻老朋友,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后结识的朋友……”2010年,孙渝烽出版《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一书,张瑞芳挥笔为他写下序言,她在文章中提到的“年轻老朋友”,正是孙渝烽这一代上影演员,他们年纪尽管相差许多,但张瑞芳也像朋友一样关心和帮助这些后辈。

1963年,孙渝烽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不少人因为当时分配讲究家庭出身而被限制前途,是张瑞芳跑去电影局找人事部门理论,才让他们顺利留在了上影演员剧团。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瑞芳发觉年轻演员太少,剧团青黄不接,又亲自去部队、工厂招人,并在剧团开办青年演员培训班,带出又一批青年骨干力量。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5)

孙渝烽和张瑞芳、秦怡(孙渝烽提供)

“她对年轻人无微不至地关心,还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和信任。”孙渝烽记得,他1964年大年初一要去上海电视台直播轻喜剧《一百个放心》,无法回浙江老家过年,张瑞芳主动请他来自己家吃年夜饭。那时孙渝烽很瘦,张瑞芳特意准备了一个蹄髈炖鸡,还放了点火腿,叮嘱他多吃一点,“这是为你做的,起码要消灭一大半。”吃完饭,她的爱人严励还拿出了自己的“锯琴”,现场拉了段美妙的乐曲。“那时候瑞芳老师已经是中国二十二大明星,还是剧团领导,但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距离感,只记得那天非常高兴。”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6)

2005年12月28日,时任上海影协秘书长葛燕萍摄于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

后来,孙渝烽看了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觉得自己别扭极了。张瑞芳安慰他,“现场没有观众,心里要有观众。国外的电视节目已经普及了,如何对着镜头表演出好效果,这是给演员提出的新课题。”他们这一代演员也是从拍话剧开始,继而拍电影,如何转变表演方式,找到镜头感,也经历了磨合和阵痛期。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7)

孙渝烽和张瑞芳(孙渝烽提供)

“她是我们的团长,像妈妈一样管着我们大家。”过年时,除了去父母家,张雪村必定要去张瑞芳、铁牛家拜年。导演谢铁骊拍《今夜星光灿烂》时,张瑞芳积极推荐张雪村去演,“哪怕是配角,也是一个锻炼。”

张瑞芳还帮年轻演员找剧本,扶持青年人,她觉得剧本是关键。张雪村的爱人拍《东港谍影》时出了车祸,张瑞芳特地到她家来探望。“她一直帮助我、启发我,我得奖,她比谁都高兴,直到她晚年住院,还在帮我推荐合作人,总想着再为我做些什么事情。她的热情无私,我永远难忘。”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8)

2003年6月14日,文联、影协领导到张瑞芳家祝贺她八十五岁生日(祖忠人摄)

先做人、后演戏

张瑞芳逐渐淡出大银幕,越到晚年,心底越发透亮。孙渝烽记得她曾说,“我现在老了,就做一个看客。在电视里看很多演员演出。”

有时孙渝烽外出拍戏回来,和她吐槽现在年轻明星不得了,片场带好几个保姆,自己主要精力都放在打扮上,整天照镜子。张瑞芳反而劝他调整心态,“你要看到,年轻演员爱美很正常。青春就这么几年,能够在电影上留下倩影,让年轻观众享受到美有什么不好?只要自爱自尊,不要太苛求他们。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不能拿老的眼光要求年轻演员。”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19)

孙渝烽和张瑞芳(孙渝烽提供)

张瑞芳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首任会长,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在浦东开会时,谈到当下演员的不正之风,张瑞芳说,“你们拥有的可能是高昂的片酬,但我们拥有的是亿万的观众。”她用这种方式来告诫后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做演员,是为谁而做演员。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0)

张瑞芳八十八岁生日(张雪村提供)

“和她聊天很开心,总给你很多新的启发。有时候她会说,小孙啊,最近怎么好几天没影儿了,来,再和我说说摄制组的事儿。”孙渝烽说,严励去世后,怕张瑞芳一个人寂寞,剧团的同事常去淮海路看望她。她喜欢和人聊过去的事情,也喜欢听大家讲现在拍戏的情况,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听说谁拍了新作品,她发自内心为他们高兴。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1)

90岁的瑞芳老师激情搞慈善 (张雪村 提供)

不过,张瑞芳一直有个规矩,“来看我,不许买东西。”她没什么物质上的追求,平时吃饭就是两菜一汤。有次孙渝烽见她家楼下一个水果店里新上的樱桃喜人,顺手买了点上来,也被张瑞芳严厉批评了一通,“下不为例。”

她家住在音乐学院对面一栋老房子的四楼,后来身体不太好,就去医院住。孙渝烽劝她,“医院住久了,恐怕会受到氛围影响。”她说,“是,但我回家要爬四楼,住在这里,还能方便去小花园走走。”孙渝烽觉得,以张瑞芳的资历,完全可以向组织说明困难,要求换一个电梯房居住。但张瑞芳摇头,“这样会惊动很多人来为我找房子,我自己能过得去,就不要去折腾别人。”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2)

2004年,上海影协举办:赵丹湖南路8号寓所揭牌仪式,左起:张瑞芳、赵青(赵丹之女)、秦怡(葛燕萍提供)

张瑞芳从不用保健品,平时就是常垫脚、常搓脸。两只手顺着脸往上,一直撸到头发根,每天这么做上百下。她后来年纪大了,脸上几乎没有皱纹。

“在我心中,她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一位模范的共产党员。她心里一直装着国家、人民,装着电影艺术。”孙渝烽曾担任东海学院表演系主任,当征求张瑞芳对于如何教年轻人学表演的意见时,她说,“先做人,后演戏。”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3)

秦怡出席张瑞芳落葬仪式(福寿园 提供)

“遗憾的是,如今许多艺术院校的年轻人对老艺术家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张瑞芳是谁。我们应当好好纪念瑞芳老师,她的艺术和精神应该被传承下来。”孙渝烽说。

伊华透露,秦怡在今年下半年会和丈夫金焰在福寿园“团聚”,也将和谢晋、张瑞芳“重逢”。

张瑞芳一生没有孩子(纪念张瑞芳逝世十周年)(24)

张瑞芳、秦怡来福寿园考察建立影艺苑(后改名为钟灵苑)(福寿园 提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张瑞芳、严励夫妇(孙渝烽提供)

来源:作者:钟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