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二字的初文之形

甲骨文"命""令"本为一字,其形体如下:

视字的宋体结构比例(从令字形义角度说构件)(1)

甲骨文“令”

从字形可见,该字最初之形当为"令"之初形,"命"是从"令"加"口"分化而来,以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之意,本义为指派、发号施令。

视字的宋体结构比例(从令字形义角度说构件)(2)

金文“命”

"令"字,《说文》曰:"发号也。从亼、卩(中有一点儿)"。从字形可见,甲骨文的"命""令"二字,从亼,为汇集之意,而卩则似跪跽听命之人。因此,该字当为会意字,为汇集众人以发布命令。许慎认为"令"下"卩(中有一点儿)"为瑞信,即古代天子颁给诸侯作为凭信的圭玉,许氏不知古"卩"为跪跽之人形。

"令"字的其他阐释及存在问题

但是,甲骨文"令"字还有其他的解释,林义光《文源》:"卩即人形,从口在人上,像口发号,人跽伏以听也。"《形义》:"甲骨文令字上面像木铎的铎身,正面像一个跪着的人,古人振铎发号施令,合起来表示发号施令。"从以上解释可知,"令"上"亼"还被认为口、木铎(古大铃)。

视字的宋体结构比例(从令字形义角度说构件)(3)

古代的木铎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亼”字为殷商之时人们居住的草房的屋顶,屋顶之下是一位老人,该老人呈现胸部塌陷扁平的特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年龄大的老人在草屋里跪坐着,等待死去,这便是命,并认为是“命”之本义。这种解释,从字形上看确有几分道理,“亼”似屋顶可以从"舍"字中看出来,尚且可说有来源的依据。但是,认为老人在草屋下等待死亡的降临为"命"之本义,则显牵强。"命"在甲骨文金文中皆多用为命令之义。"命"的"命运"之意为"命"之引申义,视为本义则不确。

那么认为"令"字上部"亼"形系口或木铎是否有道理呢?"亼"为倒口之形,持此观点的是林义光、李孝定,李孝定并举出篆文"龠",正是倒口覆与龠管之上。这里说"亼"为倒口也不妥,"龠"为一种乐器,像编管之形,下为并在一起的两根竹管,上部为竹管的空口。此乐器当然是用口演奏,不必怀疑,但是也不必再以倒口示乐器演奏之法。况且也不见其他乐器之字形突出以“口”构形者。甲骨文金文"龠"字形如下:

视字的宋体结构比例(从令字形义角度说构件)(4)

甲骨文金文“龠”

那么,这里也应把"龠"字中的"亼"释为集、合为确,"龠"为多管之乐器,把多个竹管汇集在一起构成此种乐器,此种解释较为妥当。"亼"为木铎,认为古人发号施令之时先振铎,此种说法未免迂回。《国语·吴语》载:"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錞于、振铎。"由此可见,"铎"为一种军阵的乐器,作发号施令之用很少见。

"令"字所从"亼"字意义阐释

"令"字所从"亼",当释为汇集,形通义顺,较其他说法更有说服力。先民在造字之初,多用"亼"表示汇集、器物之盖及房屋之顶。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亼"作为构字部件的意义,我们再选择两个更有代表性的汉字作为佐证。

"食"字以"亼"为构形部件,不少学者认为甲骨文"食"字上部"亼"为口字倒写,下为盛着饭的高脚食器。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先民初造的"食"字为动词,意思是吃饭。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看一下甲骨文"食"字:

视字的宋体结构比例(从令字形义角度说构件)(5)

甲骨文“食”

《说文解字》:"食,一米也。从皀,亼声。"许氏认为"食"为聚集之米。许慎之说显然不妥,但是许氏认为上"亼"为集合之义较为接近。卜辞"食"字之形像有食物在器,上有盖,认为上是倒口之形则不妥。从"食"的甲骨文形体可知,该字以打开做饭或盛饭的器物之盖来说明"食"义。有些甲骨形体似打开器盖有蒸汽水滴下落之状,这种形象的描绘更是告诉人们打开器盖里面就是烹制而成的食物,“食”字最初当为名词。

"合"字上部也以"亼"为构形部件,许慎《说文解字》曰:"合口也。从亼,从口。"许氏解释"亼"为"三合也,从人一像三合之形。"许慎对"亼"的解释为望文生训,不可信。其实,"亼"为器物之盖,下"口"为器物也。甲骨文中"合"的会合与聚合义当是引申义。

视字的宋体结构比例(从令字形义角度说构件)(6)

甲骨文金文“合”

因此,我们认为"令"之"亼"为汇集之意,"亼"常在古文字形中表汇集、器物之盖之义,在"龠""令"二字中表示汇集之意,"食""合"二字中表示器物盖之意。

"命""令"二字的同体与分化原因

"命""令"二字本为一字,且初始义为指派、发号。《诗经·大雅·卷阿》:"维君子命。"《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此二处"命"均为命令之义。

但是因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展,本为一字的"命""令"便开始逐步分化。在"令"字基础上金文增加了"口"字,以突出发布之意。"命"也进一步由指派、命令引申指称天命、命运,古人把人的生死祸福归结为命运的安排,逐渐又引申出生命、性命之意。"命"之意便越来越偏离原始意义,另造新字以示区别。

而"令"字则延续了指派、发布命令之意,并在此意义基础上也引申出来其他意义。例如,从"指派""命令"义引申出"使"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能令均胜","令"即为"使"义。后来,"令"可指称具有发布命令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如尚书令、郎中令等。因"令"用于指称官员且又具有权威义,所以也被用来表示尊敬之意,古时称谓有令尊、令郎、令爱、令坦、令兄等。

由此可知,古汉字的同源分化是源于对字义不断扩展而做出的字形上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形、音、义的匹配和自足。"命""令"二字的分化就是字形调整以满足字义表达的典型。据周克庸考察,西周金文虽然已经从字形上分化出"命"字,可是直至战国晚期"命""令"二字也未彻底分化。"敬事天王钟"有铭文曰:"自作咏命",其中的"命"就是"铃"的假借字,此为二者未彻底分化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周克庸,《"X-L-"式联绵字及其字族》,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