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读了一遍《旧五代史》。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一是薛居正《旧五代史》,一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两者侧重不同,《旧五代史》是官编史,因为距离五代的日子比较近,所以记录的材料更加详实,但一直被诟病的,是文笔不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五代十国的民间故事(旧五代史小故事几则)(1)

旧五代史

但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不公平,因为比文笔,有几个人能比过欧阳文忠公的?贵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史上唯一的一部私人编写的正史,《新五代史》是倾注了欧阳修二十年的心血,文学造诣方面,难出其右。

那我们只能说,读史,不能以文笔为唯一度量衡了。其实单从史的角度来说,《旧五代史》记录详实,也是一本很好的史书!

不过读《旧五代史》,得磨心性,80万字古史,读起来还是挺不容易的。毕竟五代在中国历史上本不出名,而这五十三年,全是兵阀混战的日子,每个人物能领个风骚几年,就被干掉了,从巅峰出脱到玩完,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所以人物比三国时还多,不啃几遍甚至几十遍,难以观其大貌。

五代十国的民间故事(旧五代史小故事几则)(2)

五代十国

五代史算是LBB最熟悉的历史之一了,前后不下数十遍的阅读,可以说基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掰叱掰叱了。有一些主线的故事,在大众视野中可能时不时也有得见。

但五代中再大的英雄,放到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有被比下去的料。因为五代史更像是人的史,成功失败,都在其中,没有被神化的英雄,只有被湮灭的人。

一些例子:

五代十国,如此多的人物,也蕴藏了如此多有趣的小故事。有些并没有在大众间广为流传,也许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不出众,或是故事本身就如流星一般。

但收集在一起,图个一乐,也是极好的!

细细掰来。


<一>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是个典型的二五仔,历史级别的大反派角色。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灭了唐朝三百年的江山,改变了中国的走势,所以后世文人对他都是痛骂加贬低。

五代十国的民间故事(旧五代史小故事几则)(3)

影视剧朱温

当年他在黄巢手下造反,先胜后败,多次被唐将王重荣打得落花流水,就带兵反水到了唐朝。唐朝皇帝一听,非常高兴,接受了他的投诚,还赐名给他叫“朱全忠”

朱温本不想要这个名字,但他的谋士一听,连忙劝他,一定要接受这个御赐的名字。一方面,向上表示他是真的洗心革面,重新作人,另一方面,全忠,就是“人王中心”,这预示着以后还是不屈人下的。其实这个谋士还少说了一句,那就是原来朱温这个名字是真不行,朱温猪瘟,不吉利!朱温一听,就接受了这个新名字。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以叫“朱全忠”横行于江湖。

直到他篡位成国,才改名字叫朱晃,取意日光普照。这跟武则天改名叫武曌异曲同工。但朱温并没有做到照耀天下,几年后,他就死在了二儿子的手下,还被埋在了床下,到烂了臭了,才挖出来又风光大葬一遍。

但改名“朱全忠”这事不影响朱温的弑杀成性。东征西伐时,有一次在巨野他大败朱瑄,生擒贺瑰、柳存、何怀宝及俘虏三千余人。傍晚时,突然狂风暴起,沙尘沸涌,朱温就说:“此乃杀人未足耳。”遂下令杀尽所获囚俘三千多人,风亦就停了。只有贺瑰以勇武闻名,朱温留做己用饶他不死,其余人都筑了京观。

这一战,让与他对垒的对手都心惊胆战,知道这是个嗜血狂魔,连风都向他讨血喝,从而奠定了他在乱世中的霸权地位。


<二>

与朱温对战了一辈子的李存勖(xù),漠北汉子一条,血战无敌,建立了后唐。但这哥们喜欢看戏,打仗之余,天天跟戏子们混在一起。史载其“善音律 ,喜伶人谑浪,太后常提耳诲之”:喜欢听戏到他妈都批他大耳刮子,也算一绝。

五代十国的民间故事(旧五代史小故事几则)(4)

大耳刮子

他不仅喜欢听戏,还喜欢带着老婆一直听戏。戏子演的好,就封出去做大官,而与他一起血战天下的将士,却远得不到戏子的待遇。他还常常自为俳优,杂於涂粉优杂之间,台上献唱。

一次唱嗨了,在台上和众人一起高喊“李天下” ,马上被一个戏子大嘴巴子扇了。他正怒火起要发飙,戏子却说,天下只有一个“李天下”,你已经在这里,还叫谁呢?说得他心中一片清凉,挨了大耳刮子也乐意。

后来因为他赏的戏子们屡辱大将,造成了大将在危急关头临阵倒戈,让他在血战二十多年拿下后唐江山后,仅仅坐了三年的皇位,就把社稷拱手让人了。

在他最后受箭身亡时,也是戏子们,聚拢了乐器在他身上,一把火烧了,不至于被乱兵分尸,这也算是生有所恋,死有所享吧!

所以俗话说地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总的来说,还是大耳刮子挨地不够多!


<三>

葛从周到底杀过多少人?

葛从周是黄巢麾下的乱党之一,年轻时被朱温打败,就投降朱温,后来成了朱家的杀神。

五代十国的民间故事(旧五代史小故事几则)(5)

葛从周

《旧五代史·列传》中,记录的葛从周有数字的杀人数就如下:

·杀铁林三千人,获九寨都虞候王涓。

·会青州以步骑万余人,从周大歼其众。

·至板桥击蔡贼,破卢瑭寨,于赤冈杀蔡军二万余人。

·与兗、郓军遇于临濮之刘桥,杀数万人,

·至内黄,破魏军万余众。

·大破并军,杀蕃汉二万人。

·大破魏军于永定桥,斩首万余级。

·朱瑾令都将三千人来拒战,从周掩袭,生擒张约等都将数十人。

·朱瑾出兵攻外壕,从周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

·并州落落率二千骑屯洹水,从周以马步击之,杀戮殆尽,擒落落于阵,

·青山口,数日之内,邢、洺、 磁三州连下,斩首二万级。

·十月,复破并军五千骑于张公桥。

·攻邢州,阵于城门外,从周破之,擒蕃将贲金铁、慕容腾百余人。

·从周逆战于乾宁军老鸦堤,大破燕军,斩首三万,

·从周追袭至青山口,斩首五千级,

这还只是有记录的数字,就已经有十五万了,其它没有数据记录的都还没算,比如一些战役只是擒将的,都没有机会写出来说杀兵多少。因为擒活将的功,比杀死人的功大!

后来河北谚曰:

山东一条葛,无事可撩拨

说的就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葛从周了。但就是这么个大冤种制造机,葛从周竟然得是令终,出人意外。

不知他活时门外,死后坟前,是否常有鬼哭?


<四>

晋史》里记载:高祖(李嗣源),

明而难犯,事多亲决

且不说他在御马营里焚香,求上天降个明主,代他统领天下,结果就降生了红孩儿赵匡胤。当时有另一个他的小故事,让人汗颜。

一次,有店家妇人说家里的粟米,刚刚被军士的马吃了,但是军士说他的马没有吃,两不相让,就报官要清断。

这时正好李嗣源路过,就说这本来是官吏的事,但既然让我知道了,我来判!把马杀了,看肠子里有没有粟米。有的话,就杀军士以谢马;没有的话,就杀了妇人以偿马!你们敢不敢?

妇人与军士毫不相让,公婆都有理,所以李嗣源就真的把马杀了,洗肠辨出情况,然后就把错的人给杀了祭马。

简单粗暴!

这种视人命如粪土的行为,在五代时,却被人视为常态!但其他人听说李嗣源这么果敢,再也不敢欺上瞒下了,所以后唐时官吏间的风气为之一振。

可怜的只有被杀的人,和被杀的马。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谁也没想到,猴子没多懂,但那只鸡究竟是错付了!

卖个关子,要想知道谁最后被干掉祭马了,自己去书上查查看。

不过这让我想起《让子弹飞》里,老六吃粉的情节,怕不是一脉相承!

五代十国的民间故事(旧五代史小故事几则)(6)

冤种被怼记

故事还多,未完待续~

图自网络,侵删。

感谢三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