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的十大癌症(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会死亡)(1)

张良玉为病人阐述病情。

在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医院治疗一大圈后,很多癌症患者会选择回家乡的医院,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程。

很多生命在这里画上了句号,但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在这里结束治疗,出院观察,安享天伦。

这里就是大庆油田总医院肿瘤内科。张良玉是肿瘤内科一病区副主任。从业十余年,肿瘤科的生离死别,对张良玉来说似乎平常。

“患者或患者的家属一旦半年左右不再联系我了,我就知道可能人已经去了。”说这话的时候,张良玉的语气中带着些许伤感。

肿瘤内科有两个病区,一病区有26个病房,加上两个监护室,共有81张床位,“没有空床,要想住院,只能等着其他患者出院”。

每天查房,张良玉都微笑着询问患者睡眠、胃口、疼痛等状况,顺便给患者和家属做个心灵安抚:“别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很多人和事,给张良玉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抗癌医药学的进步,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癌症可防可治,刷新大众对于癌症的认知,也是肿瘤医生的重要使命之一。她愿意把自己在多年工作中获得的认知与公众交流。

认知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会让人死亡。

张良玉说,肺癌是我国、也是我市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号称“杀伤力最大的肿瘤”。肺癌很难早期发现,一旦出现明显的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胸痛、气短等症状就诊时,往往已属中晚期。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已经能及时发现早期肺癌。早期肺癌及时手术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癌症,让女性倍感恐惧。但现在,乳腺癌已成为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还有宫颈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治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而且,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的癌症疫苗就是宫颈癌疫苗。

张良玉说,癌症能否发现、能否治愈的主动权掌握在患者手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认知二:体检利于早期发现癌症,肿瘤标记物不是肿瘤诊断的标准

一位患者体检时拍了X光胸片,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因为没有不适,没有进一步检查,结果肿瘤发生全身广泛转移,无力回天。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和癌症的重要途径,血液检查、X光、B超等都是常用的肿瘤筛查方法。但张良玉说,肿瘤隐蔽性很高,大多数早期肿瘤难以被B超、X光所看到,比如直径两公分以下的肺癌结节,X光胸片是看不到的。“只有那些爱惜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比较了解,时刻关注身体发出信号的人,才可能发现早期肿瘤。”

张良玉建议癌症高危人群选择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检查,如乳腺癌高危患者增加乳腺B超或者钼靶扫描,胃肠癌高危患者增加胃肠镜检查。发现检查结果异常后,还可通过CT、磁共振、病理活检等检查进行确诊。

在一些单位的年度体检中,常会包含12项肿瘤标记物项目。张良玉提醒,肿瘤标记物可以协助诊断和监测肿瘤复发,如发现数值升高,则提示可能有肿瘤存在。但肿瘤标记物不是肿瘤诊断的标准,即使检查数值在正常范围内,也不排除患肿瘤的可能。

认知三:要相信医学,勿轻信百度来的耸人听闻的“癌症真相”

一位早期原位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后两个月,稍做运动仍感体虚。患者担心肿瘤转移和复发,又百度到一些所谓的“癌症真相”,倍感痛苦恐惧,找到张良玉询问自己还能活多久。

张良玉苦笑,早期原位肺癌是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复发,患者生存期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病人已经开展了彻底的根治手术,术后只需定期复查,加强营养,加强锻炼,增强肌体免疫力,痊愈指日可待,反倒是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资讯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了他的康复进程。

张良玉提醒癌症患者和家属,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尽快来找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有足够精力,想对病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控,不如看些肿瘤专业教材,或多和病友交流战胜疾病的办法,做个清醒的患者。

认知四:让患者知道病情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有选择治疗的权利

一位40岁的患者,一直腹胀不适,检查发现卵巢包块,医生考虑是卵巢癌,进行了减瘤性手术,确诊为卵巢上皮癌。

发现癌变后,患者的爱人怕她担心,不能安心治疗,没有告诉她真实病情,也没有让她入住肿瘤科进行后续治疗。

一年后,患者出现恶性腹水,经查癌症复发,肿瘤腹膜扩散,从能根治的早期癌症变成无法治疗的晚期癌症。

患者愤怒地谴责爱人:“我恨你,你凭什么不告诉我真相,你凭什么决定我的生命?!”不久后,患者在恨意中憾然离世。

张良玉一直难忘患者痛苦狰狞的表情。“大多数患者都有求生欲望,最终都会面对疾病,主动形成医从性。每个人都有选择治疗疾病的权利,设身处地来想,你需要你的亲人来决定你的生死吗?”

而告知癌症患者本人真实病情,并与其充分沟通,最后由医患共同决策,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认知五:从否定愤怒到最终面对,癌症患者多要经历这些心路历程

一位40多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现病变后冲着丈夫大吼:“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你什么事都没有?”一位80多岁的肝癌患者哭着哀求张良玉:“能不能不化疗,有没有别的治疗办法?”一位30多岁的鼻癌患者流着泪问:“张医生,我还能治好吗?”

这些都是多数患者突然被确诊癌症后,会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否认期——不愿意相信诊断的结果,想去外地医院进行确认。

愤怒期——有强烈的愤怒和不平,并向周围人发泄这种情绪。

讨价还价期——已能接受现实,但还有侥幸心理:换一种无痛的方式,会不会也能治病?

抑郁期——各种方法都未能取得良好疗效,病情进一步恶化,绝望,沮丧,抑郁,并可能有自杀倾向。

接受期——彻底接受现实,承认病人角色,情绪稳定,服从配合治疗,对死亡已不恐惧。

张良玉说,这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特别需要家属的鼓励、支持和包容,“理解和倾听,是缓解病人情绪的唯一办法”。

认知六:肿瘤术后化疗放疗,与其在外地医院奔波不如回家乡治疗

很多家属会选择让肿瘤患者术后到北京、上海、天津的医院做后续的化疗和放疗,张良玉直言,化疗放疗根本没有择地择院择医的必要,与其在外地医院奔波,不如回家乡治疗。

就医院而言,只要是正规的肿瘤内科,都会严格依据国际最新的肿瘤内科治疗指南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更重要的是,本地医院更便于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化疗前的沟通,化疗中对不良反应的关注,化疗后开展电话或登门随诊,这些都是异地就医做不到的。

从患者方面来说,术后一般要做四到六个疗程的化疗,差不多21天一个疗程,其中真正做化疗的时间只有三到四天,其余时间供病人休息调养,整个化疗要四到六个月时间。而化疗后一周是患者最难受的时候,长途奔波不但增加了经济负担,更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康复。

认知七:患者带癌生存的时间越来越长,生存质量也在大幅提升

今年春节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胃肠不舒服,有咳血症状,入住消化科,被确认为肺癌晚期,医生判定老人一两天内随时会离世。

愧疚的儿子带着病历来到肿瘤内科,正巧碰到了张良玉。“医生,我妈的病怎么会这么重,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是不是我们没给她检查明白?”

“想不想试一试靶向治疗?”

“这个体质能试吗?”

“试试吧!”

就是这次尝试,让原本被认为“过不去年儿”的老人至今无恙。

老人试的是治疗肺癌的靶向药——易瑞沙。2014年,油田总医院肿瘤内科开展了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肾癌、肝癌和大肠癌、胃癌及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靶向治疗,患者带癌生存的时间越来越长。“采用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段,肺癌晚期患者想提高一两个月生存期都很难,现在可以达到生存期十个月以上的里程碑式的进步。”

靶向药物高效低毒,患者化疗后的毒副反应越来越小。“疼痛感基本消失,恶心呕吐等不适感也很少出现,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生存质量大幅提升。”

认知八:大庆已经有药品援助慈善医生,很多靶向药不再是天价

一位20多岁的大学生,患上了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不甘的母亲带儿子去美国质子治疗,可肿瘤恶性度实在太高了,很快转移到头部,出现剧烈头痛、视力缺损等症状,“房子卖了,钱花没了,人也走了”。

癌症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新兴的靶向药,更因高昂的价格掏空了无数家庭。

但现在,油田总医院成为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多个患者援助项目落地医院。张良玉是慈善医生之一,负责对至少9种慈善药品的赠药标准进行审核,不少患者因赠药项目有了生的希望。

除了慈善药,国家谈判药进医保这一新政策,也让很多患者的治疗成本“拦腰式”下降。张良玉说,以乳腺癌药品曲妥珠单抗为例,从原来的22000元一支降到现在的7600元一支,降幅接近70%。

认知九:相信生命总有奇迹,摆脱“心理癌症”是最有效的抗癌方式

一位乳腺癌患者,2005年发现肿瘤时已经60多岁,术后做了化疗。

老人靠拾荒为生,一个月几百元钱的普通药物也用不起,癌细胞转移至骨和皮下。张良玉采用价格便宜的孕激素治疗,把长出的瘤子平复了下去。

13年过去了,老人还在,“难受时就来医院找我倾诉”。

张良玉说,这就是生命的奇迹,人一旦有了想要活下来的愿望,自然就会去找能够活下来的办法,会想办法调动自己全身的智慧和能量来主动应对困难。

对于一个肿瘤医生,患者身体的伤痛,要及时处理,患者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更是不可忽略。设身处地考虑病人的感受和情绪,是张良玉一直在做的事。

患者发病急,不挑时间,张良玉的手机就24小时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患者或家属打来的电话;患者身体弱,行动不便,张良玉专门建个微信群,随时在群里说明自己的去向,“免得患者白跑一趟,或者多出等待时间”。

张良玉说,癌症患者在面对漫长的治疗过程后,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而家属同样会有悲观、恐慌等负面情绪,如果无法及时调适,会影响治疗效果。虽然在医学上,癌症治疗手段取得了进步,但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也需要同时跟上。

帮助病人摆脱心理癌症,这是张良玉一直努力的方向。

大庆日报记者吴金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