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诗经原文及感悟(我心中的诗经蒹葭)(1)

1. 蒹(jiān)葭(jiā):芦苇。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青苍,老青色。

2.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3.一方:另一边。

4.溯洄(huí):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从:追寻。

5.溯游:顺流而下。游,一说指直流的水道。

6.宛:宛然,好像。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意思。

8.晞(xī):干。

9.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0.跻(jī):登,升高。

11.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

12.采采:茂盛的样子。

13.已:止,干。

14.涘(sì):水边。

15.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16.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诗经原文及感悟(我心中的诗经蒹葭)(2)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诗经原文及感悟(我心中的诗经蒹葭)(3)

蒹葭,秦风中最特别的一首 ,因当时秦地处西北,与西戎接,常年征战,国风尚武,铿锵之音,而本篇却是特立独行,独写江水柔情,与秦风格格不入,被古今学者所怀疑不是秦风作品,其风格却更像卫、郑之风,不过诗三百至今年代太久,有些已经无法去考证了。不过,蒹葭在秦风之中,却也更加增添了它的韵味,让诗更有活力了。

蒹葭,大多数可以理解为芦苇,本篇中我们也就一起解为芦苇就好了,不过据考,蒹与葭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都是生于湿地,这里不作细查。文以蒹葭为题,其实诗序是讲有道理的,后边再讲,这里先认为只是文中起兴的句子,用以引出后面的情感。

诗分三章,用的是诗经的经典句式,重章叠句,并且延续了诗经的韵味,层层递进,本篇是诗经传世最多的名篇之一,不仅仅是其韵味,更多的是直言其理,尤其到了现代,更是用以言情,所以深受人们所喜,当然,这里包括在没有学习今天这篇文章的我。一直以为,蒹葭是喻爱人而不可得,直到今天才浅浅的明白其中的喻意,分享给大家。

蒹葭诗经原文及感悟(我心中的诗经蒹葭)(4)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简单点讲,这三个词一个意思,形容蒹葭的外形以及其聚集而生的样子。苍解为色,而苍苍解为多而繁聚在一起的色。后两个词同义,都可解为繁茂状。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白露,简单来讲就是白色的露水,而后字为霜,这就有些诗意了,晨露凝为霜,想想有些美。当然,这也是说明了诗中所记之时节,露凝为霜,时值深秋了。而后两个词,就是在描述霜化为露,继而蒸发的过程。未晞是未干的意思,未已是还没有结束的意思,所以三章前一句就是一段景物的动态描写,细节之处是表示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即晨露结霜,太阳升起,霜化成露,后被阳光照耀后被蒸发,可是最后一个词未已,就是说还没有彻底的蒸发掉。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其间看到露水倒映阳光的美丽样子,也有对晨光的爱,以及对露水的不舍,所以才会用未已来表达其意。更像是一版阳光与晨露的爱的童话。

所谓伊人:伊人,现代多解为所爱之人。那么,观点就是在这里改变的。其实据诗序记“伊,维也”简单来就,说是那个人,并非指男女,更非指情人。所以所谓伊人,就是那个人的意思。这就颠覆了我对本诗的所有想法,可以说将浪漫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去掉了。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这里讲了三个地方,分别是水的一方,水岸之边,水边。那么,这里与前文对应,也是一个动的过程,就是作者所追寻之人,一直在动,而作者为了追寻也必须要一直跟着,所以就有了下文。

蒹葭诗经原文及感悟(我心中的诗经蒹葭)(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与后面三章同解:简单的就是所要追寻之人一直在我眼之所及的地方,却一直也追不上,有些许失落上心头。可悲的是,伸手就能够到,却怎么也不能拿到手中,这有点像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溯洄:解为逆流而上。所以有道阻之说。长、跻、右。都是形容道之艰难之意。

溯游:解为顺流而下。可是那人却好像在水中央一样,坻,沚都可解为水中小洲。

全文在竭力向我们讲述想要得到之人而不可得之意。因为诗中未表明故事的前因与后果,也未说明任何有用的信息,所以对于本篇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就众说纷纭了。

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又讲大义,为何刺襄公呢,襄公之功在于其武,同时理是尊王命,守百姓,何所刺呢。刺其只知武功,而不用周礼也。诗以蒹葭比为国,以霜解为礼,蒹葭只身柔弱,而霜在内却是强硬了,这就是我所理解之意。而所寻之人,或者是国之君子,或者是治国之法。求却不可得,是因自身德位不足耳。

其实,本篇在近代多解为情,有写求而不可得之情,有写洛水女神之情,更有说与牛郎织女有关,还有写一种古老的传说,以女祭河伯之说,总之各有看法,各有不同,各有其义,各有其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