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1)

疫情下的设计反思(卷首)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下,以往人们引以为傲、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承载它的当代设计暴露出诸多隐患与问题,有些方面甚至严重到“全面失守”或“裸奔”。凝聚人类创造智慧的大型、超大型城市纷纷陷落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镇;办公楼、超市、学校、机场、教堂这些代表当代建设成果的公共空间,逐一成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危险之地”;邮轮,曾经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心仪选择,现在成了“下不来的海上监狱”;飞机出行是当代人“现代性”的标配体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全球航空业停摆,千百架飞机在机场待命;居家空间成为人们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唯一避风港,但长久居家也逐渐暴露出住宅设计中空间与功能配置的许多不合理现象。除了生活方式中的“住、行”,“衣、食”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被改造”:2020年的春季时装周“上演”的不再是米兰、巴黎的秀场,而是医生、护士在医院中身穿防护服,佩戴口罩与护目镜的身影。防护服设计单调,没有区别,医生护士为了辩识,只能用马克笔相互在防护服上书写姓名或画图以示区别。服装造型万千变化的理念在小小防护服设计上竟无一丝体现,这一设计疏漏被众人诟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人们被迫远离餐厅、酒吧、茶室,回到家中,自己做饭烹饪,但家居厂家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小家电的便捷使用成为人们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新期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终将过去,如同历史上每次流行病灾难一样,它将改变人类的发展轨迹与生活方式,大部分的人会生存下来,但我们将生活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不一样的“新世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设计的反思不应是局部的、技术层面的反思,而应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反思。

首先,从生命观、价值观等宏观视角反思。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万年时间,在最近百年间,人类的文明、科技似乎达到了一个高峰,生活方式也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进步程度,人们从二战后到本世纪初在乐观、自满的气氛下生活了几十年。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类见识到了自然的惩罚或警告是如此强大且毫无回旋余地。反思要从哲学视角重新梳理,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要回答诸如人类是否应对自然有由衷的、表里如一的尊重与敬畏?人类是否应更坚定地执行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人类是否应改变因为少数人的短视与贪婪对自然的无休止损害?我们要重新梳理整体人类的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并依此调整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对于设计师来讲,低碳设计、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最小干预”、将设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纳入设计全过程等方式方法,应该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反思后,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秉持的理念。

其次,从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等专业视角反思。人类抵御动物生物威胁的过程由大到小展开:从狮、虎、狼等野兽到老鼠、跳蚤、蚊蝇、血吸虫等小型动物,再到细菌类生物(天花、小儿麻痹症、艾滋病等),直至比细菌小百倍的病毒类(埃博拉、新冠等)。通过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特征我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空气媒介人传人,无人时不传播,人传人时视情境与距离有所不同;新型冠状病毒只在人居空间中传播,在无人的自然空间中不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在人员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空间更易于传播,如机场、餐厅、监狱、教堂、邮轮、航母、火车、飞机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与路径,设计方法要有针对性:首先,城市设计应探讨高密度的底线,应有节制地考虑大或超大城市群的规模,采纳城市设计的分散多区域、去中心化,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均衡进步等理念。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减少大型人流密集空间的规划,改为多中心、小型化、均衡分布式的公共空间设计模式,如人员密集的开敞式办公可能要部分回归多空间的传统办公方式;坐落在郊区、空气流动性好的小型办公、购物、休闲空间会更受欢迎。对于城市公共建筑或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高铁、邮轮的设计,改进送、排风与空调系统是技术关键。目前的公共空间大多采用中央空调式的统一系统,针对空气调节,它是高效率的,但新型冠状病毒也借助中央空调系统达到高效率传播。所以,送排风、空调系统,包括上下水等管线系统的改造与重新设计是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重要技术路线。

在城市、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具、居住建筑的设计中,秉持“平疫结合”也是一个重要举措。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具或居住小区设计中应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管控的设施与措施,如在办公空间、酒店或公共交通工具设计中,在每个小区域、小空间以单独循环的空气系统、上下水系统代替中央空调系统和多循环上下水系统。在一定规模的办公、学校、酒店、社区建筑中建造类似医院传染病病区的“负压空间区域”。当传染病流行时可以将疑似或轻症患者第一时间就近隔离,并配合受过医护训练的志愿者团队,通过物联网医疗问诊系统与城市大系统连接。在住宅空间设计中,也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和“平疫结合”理念植入,如多户型住宅可将其中一个自带卫生间的房间设置为“隔离房”,它的空调系统、上下水管道系统应与其他房间、其他住户独立分置并有新型冠状病毒灭活装置,一旦传染病流行,家庭居住空间的设施可以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的“毛细终端”。既可增加家庭单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时的作用与作为,也可起到为城市应急医疗系统减压的功能。在住宅空间的设计中,也要考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隔离期间的家庭成员居家身体锻炼空间和家庭应急储备空间等。

当代,5G建设、新基建、AI人工智能等将为中国带来了新一轮建设热潮,也为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实现带来加速可能,设计在之中将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会使人们在整体性思考中增添一个关键维度,它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也会深刻影响方方面面的设计形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宋立民

2020年4月

环境设计思与辨(开篇)

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源于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作为学科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建构逐渐积累壮大:全国1500余所院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每年近3万名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环境设计专业共同体(专业从业者)也从初创时期不足千人迅速成长为拥有数百万人从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产值近万亿的庞大群体。

一个专业学科的生存与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在学术体系中独特且不可被替代的知识架构;二是国家对这一专业学科的不断社会需求,两者缺一不可,如同具备独特基因的植物种子,也须在合适的土壤与温度下才能生根发芽。创新型国家的转型需要创新性人才资源的驱动。人才储备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型的人格教育,能否与国家发展目标的需求同步,成为时代赋予中国设计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网络学习平台正以其自主、开放、便捷、互动等优势迅速普及,深度改变着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思维模式和学术组织形式,催生全球高等教育的新格局。面对信息技术的飞跃变革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竞争,现有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导向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设计学科中极具综合特点的专业,环境设计应重新审视专业的边界,在与环境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寻找自身定位。环境设计教育更需要站在原点,对已有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进行梳理,并在未来更具综合性、边缘性与多元性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模式的升级与重构。

从去年开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举行了数次教师专题讨论会,就环境设计专业在新时期的定位、教学、实践以及学术发展进行专业研讨。今年,借助《设计》杂志这一学术平台,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师生及校友对此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整理成文,分期发表。希望借此契机,引起学术界与专业同仁的关注并参与讨论,以期为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凝聚内力、拓展外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杨冬江

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2)

环境设计:专业共同体与学科定位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共同体是由从事环境设计相关工作、学习、研究人员组成的从业者团体。环境设计专业共同体经历了形成与发展等不同阶段。对专业学科定位的再讨论是凝聚共同体共识,梳理新时期专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环境设计专业是基于设计学科的“空间设计方向”;它有着设计学科共有的“跨学科基因”;在空间设计层面,环境设计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虚实共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空间设计方面诸多问题与隐患,能否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探究原因并协作处理,是环境设计学科与专业共同体面临的又一次考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宋立民

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3)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思考

摘要:设计行业发展越充分,设计教育越普及,我们对培养目标的说法也越多。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标准是什么?单一标准还是多元化?设计专业的核心素质是什么?是概念创意、还是技艺、技术与工艺?这一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视角之间也存在着争议。设计教育的高速发展,每个学校都在为自己争取心理的制高点。都把“精英培养”挂在嘴边。至于什么是精英?精英如何培养?精英都是一样的吗?则很少有人讨论。在我们对专业观点、教学方法孜孜以求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评价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扭曲。本文试图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 月

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4)

基于环境伦理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写进宪法、成为基本国策、我国正迎来全方位生态觉醒的今天,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伦理观——环境伦理观便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论文通过对环境伦理观的阐释、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师社会责任的归纳以及当今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中存在的关于可持续设计认识误区的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广泛传播和普及环境伦理观的重要性以及消除这些误区的主要途径——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将可持续设计原则融于专业设计的教育与实践之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周浩明

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5)

数字时代的室内设计行业研究

摘要:前现代时期,人们通过既定空间关系来规范社会行为、塑造社会观念。而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改变了空间要素的组织方式和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物质世界被梳理、拣选,并重新赋予功能和意义,再被编织到新型社会关系网中。计算机绘图和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设计表达方式;互联网思维改变了设计团队的结构和工作方式;设计师工作被进一步工具化和碎片化;设计产业同时面临设计类别分化和产业链重构的挑战;设计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聂 影

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6)

未来已来!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虚拟化人居环境设计探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信息时代下人居环境的新需求,文章针对人居环境呈现出的精神高阶化、流动多样化、多功能复合化的新表徵,通过导入“虚拟化人居环境设计”的策略以及主题故事化、艺术虚构化、智能复合化的策略要点和方法研究,来应对传统环境设计专业面临的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力求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与时俱进,在未来的人、科技与自然的可持续动态平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王国彬

环境设计初步与构思心得(环境设计思与辨)(7)

中国传统家具技艺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技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以在高校中开展传统家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目标,尝试在教学中通过三维扫描、逆向数据编程及数控加工等数字化手段对传统家具进行保护与创新,在课程中采用“五段式”教学体系、“104 3”的课时组织方式以及增设创新衍生设计等具体教学方法,最终在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方法和创新思考等环节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成效,探究出适合传统家具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与方法,对于进一步做好传统家具技艺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以及培养和发掘高素质的传统家具设计人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北京建筑大学 韩 风

EN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 《设计》杂志社,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