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说比喻之二:比喻的三个维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比喻的三个类型有什么不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比喻的三个类型有什么不同(本体和喻体可以)

比喻的三个类型有什么不同

前情回顾:说比喻之二:比喻的三个维度

--------------------------------------------------------

在阅读或写作比喻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同一个本体,可以用不同的喻体来呈现;同一个喻体,也可以用来比喻不同的本体。

比如,月亮做本体,形容满月,既可以说“明月如镜”,也可以说它像“皎皎白玉盘”;形容弯月,既可以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也可以说“一弯新月如钩”。

反过来,如果用月亮做喻体,可以喻战士拉开的弓:“弓开如满月”,也可以喻美人:“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再举几个例子:

芙蓉如面柳如眉(唐·白居易》)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宋·王禹偁)

第一个例子中,柳作为本体,喻体是眉;第二个例子中,柳(色)作为本体,喻体却是黄金。在第二个例子中,白雪是喻体,本体是梨花,而到了第三个例子中,喻体还是白雪,本体却已经是荞麦花了。在作家笔下,这样灵活多变的比喻实例比比皆是。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界限,根据实际语境可以随时转换,甚至互换,也不会产生荒谬感: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

在苏轼的诗句中,杨花与飞雪在前后两个比喻中进行本体、喻体的互换,看起来像文字游戏,然后季节的变化,人事的沧桑已经跃然纸上,情、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极富感染力。郭沫若的诗句,街灯与明星的本、喻体互换,同样生动贴切,刻画晨昏时刻的独特视觉现象,营造出令人浮想联翩的意境。

本体、喻体之间的这种灵活性,显然并非出于写作者强行修辞的主观意愿,而是基于两个基本事实:①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②人类思维的丰富性。

一、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复杂的,拥有不同的特征和“侧面”,同时存在整体与局部之分。选取不同的特征和侧面来寻求比喻,或是分别针对整体和特定局部来分别设喻,当然就都会产生不同的本体、喻体组合结果。

拿“明月如镜”的比喻来说,这个本体、喻体组合,显然旨在表现月亮的“明亮”特征;而“白玉盘”的喻体形象,一方面显然有对月亮形状的喻示,同时又侧重表现了月亮白玉般皎洁的色泽。

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在观察同样一个事物时,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下,其感受当然也可以彼此不同。人的思维具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样造就了比喻的多样性。

前文举过“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例子。尽管是在同时同地的场景下,面对的是同样的本体“雪”,谢朗和谢道蕴二人的内心感受(包括文字修养)却并不相同。基于各自的感受,两人各自说出了不同的喻体。

再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唐·韩愈)

一春梦雨常飘瓦(唐·李商隐)

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

春天的细雨是文人最常描绘的事物。常见到的喻体有“丝”,或“牛毛”,都是基于的考虑而产生的非常直观的喻体。对于诗人来说,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比喻更加体物深刻,道他人所未道,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所以,李商隐以“梦”,秦观以“愁”来比喻春雨,强调了诗人自己对春雨所产生的独特心理感受。韩愈诗句中的喻体是“酥”,但其比喻的并不是“春雨贵如油”的贵,而是其细密、润泽,若有似无的感觉。韩愈的喻体突出了春雨在人“视觉”和“触觉”上引发的双重感受,“润如酥”并不是简单的以物喻物,而包含了作者对事物更细致、更微妙、更敏感的诗性感知,新颖而贴切。

本体、喻体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推动了所谓“博喻”这种复杂修辞方式的产生。博喻的“博”就是多的意思,指在比喻中出现的本体、喻体之间“一对多”的情形。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

这是讲博喻时一定要提到的例子。“闲情几许?”是心理感受,很难显性地加以描述,因此诗人用“一川烟草”来喻,但是意犹未尽,于是又联想到“满城飞絮”,进而到“梅子黄时雨”。一个本体对应多个喻体,于是有了意义上的层次和递进,有了多样化的形象和多方面的感受的堆叠和互动,传递给读者的印象也更加丰富有趣。

形式上看,我们可以将博喻这种结构当作多个单一比喻体的连缀组合使用。如上边所举的例子,拆分成三个独立的比喻,也完全成立。但博喻的优势在于多重喻体之间可以产生“化学反应”,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让比喻的意象更加逼真,或意指更加丰富,或意境更加生动:

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的变化)

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

在诗歌和歌词中,通过博喻的手段来营造列举、排比的句式,除了可以丰富诗句的意境,还可以让词句的节奏更加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舒婷《致橡树》)

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如颂,如歌,如赞礼(歌曲《知音》歌词)

而下边的例子,也可以看作博喻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选取多样化的喻体来比喻一个整体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表现,最终集合而形成对完整事物的整体描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唐·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错综的比喻描绘了音乐演奏不同阶段的特色。)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写林黛玉,从不同角度宏观而细致地刻画出林黛玉的基本形象特征。)

我们不妨把比喻中本体、喻体可以“一对多”、“多对一”的特点称为比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推动着比喻句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