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进入了他仕途中的一个低谷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他诗风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不过,事实上白居易在江州时官阶六品,相当于省长助理。干的是一份养老闲差,小日子还得还挺悠闲的。

白居易赞颂庐山的诗句(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1)

两年之后,他约了一大帮朋友到庐山旅游,即景吟成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成为了唐人绝句中的珍品。通过这一首小诗,我们就能窥见,他当时过着怎样潇洒自在的生活。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赏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歌意译:人间四月,各种花都开到了尽头,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始绽放。我常为春天的消失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却没料到它跑到这寺庙中来。

白居易的诗写得浅显直白,这一首小诗只是平铺直叙地记下了作者游香炉峰的所见所闻。时间发生在孟夏,这个时候在平原上的春花全都凋谢了,可是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开始绽放。

山涧中的青草也才长出一小截,诗人对眼中看到的一切感到新奇。于是对同游僧人发出感叹说:我早就遗憾这春天去得太快了,没想到它拐弯跑到你们寺庙里来了。

这一次旅行的地点是庐山,庐山是江州(江西九江)著名的风景区。唐代、张九龄、李白等大诗人都曾经到庐山旅行,并写下名篇。

白居易赞颂庐山的诗句(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2)

庐山海拔1473米,山顶的平均气温比平原要低。当平原已经进入孟夏的时候,庐山顶上的气温只相当于春季,所以桃花就比平原开得迟一些。

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号,约了一大帮子朋友一起爬山。从遗爱寺边上的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西林寺,最后爬上香炉峰,到达偏僻的大林寺。

大林寺中的陈设简陋,僧房的墙上有几位诗人题的旧诗。距离他到达的时间,已经超过二十年。这么荒僻的一座寺庙,如果不是心情特别好,又有空闲,谁会爬上来呢。

如果不是他偶然爬上来,也不会知道人间的春天,跑到大林寺里面藏起来了。因此白居易写到诗的后两句时,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原来不是春光无情,一溜烟儿跑掉不回来了。而是它和人类捉起了迷藏,藏到了这山中寺庙来。寻常人不肯花心思努力去寻找它,自然就见不到它。

白居易被贬官之后离开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但是他这个江州司马也不是普通的小官。因为他的官阶是六品,并且工作十分清闲。

白居易赞颂庐山的诗句(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3)

因此他才可以时不时跑到江船上喝个小酒,听一下琵琶女诉苦,或者约上一大帮子人,不辞辛苦地爬上庐山的香炉峰,在寺庙的墙上题诗。

那个时候,他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虽然仕途上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他才四十五岁。三、四年之后,他又回到了京中。然后再转到杭州,替杭州人民修水渠。

二、被贬江州对白居易的影响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曾经大量创作像《卖炭翁》、《观刈麦》这样的讽喻诗。但是元和十年以后,他就不再创作这样的诗了。

因此有人认为是这一次被贬官,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导致他后半生从积极用世转向于乐天知命,自在逍遥。不过,事实上他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开始通过诗作流露出“隐士”情怀。

他在《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中,已经开始嫌弃都市生活了,认为都市是一个名利场,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日高未梳头”的懒慢者。

白居易赞颂庐山的诗句(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4)

白居易和李白不一样。李白发迹于盛唐时代,所以一直有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出生在安史之乱后的白居易,聪明早慧,见惯了世事。

对仕途中的不确定性,他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他在出仕的第二年就悟出了年光冉冉、世事悠悠的道理,所以作诗劝说自己“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后世研究者认为:白居易当初创作那些讽谏诗,主要是因为他当时担任朝中的谏官,他通过诗歌的方式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元和十年被贬之后,他不再担任谏官,就没必要再创作这样的诗了。

不过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白居易已放弃了他当官的理念以及政治实践。不写讽谕诗的白居易,在江州任上仍然是勤勤恳恳的。他写《大林寺桃花》,感叹春天躲到了山寺的同时,内心是充满希望和欢喜的。

而“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和后世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也颇有些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是,陆游诗中找到的出路大致是出于偶然,而白居易寻到的“春光”,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艰难攀登。

白居易赞颂庐山的诗句(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5)

被贬官后的白居易,虽然不再用诗来讽谏当权者,但是他自己成为了一个身体力行的好官员。他仍然关注国家大事。

数年之后,他被调回京中。上书议论河北军事,结果不被采用。在京城不好混,他就主动要求调到地方上去。到杭州当刺史,替当地的百姓修筑“白堤”。

公元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他一生中在乐天知命的同时,其实从未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只是由于其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所以思想成熟得比较早。对一些事看得比较开,显得不那么执着。

结语

白居易这一首诗用“桃花”象征“春天”,又用“春天”来象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四十五岁的他虽然仕途坎坷,连遭打击,但是内心在保持恬淡的同时,从来没有改变过志向。

中年的他,仍然盼望着能像登上庐山顶峰寻找桃花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攀到一个常人罕至的高度,重回二十年前的青年时代,努力寻求世间光明与美好的真正去向。

白居易赞颂庐山的诗句(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6)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后不再写讽喻诗了,因为他写这些诗,从来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艰难,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吗?

所以,白居易讽喻诗的“假想读者”主要还是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被贬江州之后的他就不再写讽谕诗了,那是因为他知道,当权者根本不会去读。

一个人有没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一直在做什么。不再写讽喻诗的白居易,仍然在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做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好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