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了尿蛋白的这种症状,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因为这种病症虽然不会有什么太过明显的表现,但还是会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的。那么,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尿蛋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赶紧来看看吧!

一、水湿浸渍型

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重困倦,胸闷不适,纳呆泛恶,舌苔白腻。化验检查,有大量蛋白尿。

1、鲤鱼大蒜草蔻汤

大蒜10克,草蔻20克,鲤鱼1尾(约200克)。将鲤鱼去鳞及内脏,大蒜捣碎加糖适量,煮熟饮汤食鱼。

治疗蛋白尿的最佳方法如何治(蛋白尿的治疗方法)(1)

2、烤鲤鱼

取500克以上鲜鲤鱼1条,芒硝30克。先将鲤鱼洗净,把芒硝从鱼嘴塞入腹内,外裹湿黄草纸或涂上一层黄泥,炭火炙后去腹垢,顿服其肉,每日1次,连服7天,多食无妨碍。

3、冬瓜黄芪苡仁鲤鱼汤

冬瓜250克,黄芪30克,苡仁60克,生姜10克,鲤鱼1尾(约200克)。将鲤鱼去鳞及内脏,共煮汤,加少许红糖,饮汤食鱼及冬瓜。

二、脾阳不振型

身肿,腰以下为著,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脉沉缓。化验检查大量蛋白尿。

1、鲫鱼商陆汤

鲫鱼1尾(约250克),商陆20克。将鲫鱼去鳞及内脏,入商陆炖熟,饮汤食鱼。 2、乌鱼大蒜汤:乌鱼1尾(约300克),大蒜30克。将乌鱼去鳞及内脏,入大蒜于鱼腹内,用白酒和水煮熟,加少许红糖。分次食肉喝汤。

3、黑大豆丸

黑大豆120克,淮山药60克,黄芪60克,苍术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10克,日月良3次。

三、肾阳虚衰型

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迟。化验检查大量蛋白尿。

治疗蛋白尿的最佳方法如何治(蛋白尿的治疗方法)(2)

1、苡仁大枣炖母鸡

苡仁60克,红枣20克,嫩母鸡1只(约1千克)。将鸡去毛及内脏,纳苡仁、红枣于鸡腹内,文火炖烂,放盐少许调味,分次食用喝汤。

黑芝麻500克,核桃仁500克,共研细末。服时取此药散2n克,以温开水送下。服后嚼服大枣7枚,日3次。服完药为1疗程。 3、蚕豆衣糖浆:蚕豆衣10千克,红糖2.5千克,加水适量煮成浸膏5000毫升,分装50瓶,每次月良20~30毫升,日服2-3次,宜空腹服。

蛋白尿的形成

蛋白尿蛋白尿(Proteinuria)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肾小球 毛细血管有三层结构组成,由内到外分别为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上皮细胞层。由于这三层细胞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滤孔和负电荷,所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屏障功能可以分有两种,即机械屏障——滤孔 和电荷屏障——负电荷。

1、机械屏障——滤孔

肾小球滤过屏障从里向外由三层构成。

①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50-100nm的小孔,称为窗孔(fenestration)。水、各种溶质以及大分子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窗孔;但可以阻止血细胞通过,起到血细胞屏障的作用。

治疗蛋白尿的最佳方法如何治(蛋白尿的治疗方法)(3)

②中层是非细胞性的基膜,呈微纤维网状结构。血浆中较大分子物质,如蛋白不能通过基膜。基膜是肾小球防止大分子蛋白质滤过的主要屏障。

③外层是肾小球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具有足突,相互交错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隔膜(filtration slit membrane),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它可以阻止由内、中两层滤出的大分子蛋白通过,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裂隙隔膜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膜上大小不同的滤过孔道,只能使小分子物质容易通过,而有效半径较大的物质只能通过较大的孔道,一般来说,有效半径小于1.8nm的物质,都可以被完全滤过。有效半径大于3.6nm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分子量约69000)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

2、 电荷屏障——负电荷

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所以滤过膜的通透性还决定于被滤过物质所带的电荷。这些带负电荷的物质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它们的滤过。虽然血浆白蛋白有效半径为3.5nm,但由于其带负电荷,因此难于通过滤过膜。当各种病理损伤(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损伤)作用于肾脏时,会导致受损肾脏局部微循环障碍,促使肾脏组织(功能肾单位)缺血、缺氧。由于缺血、缺氧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旦受损,就会吸引血循环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出致病的炎性介质(IL-1、TNF--α等),此时的病理损伤会造成受损肾脏的炎症反应。肾脏处于病理状态,肾小球基底膜(GBM)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其滤过孔增大或闭锁、GBM断裂,电荷屏障损伤,肾脏通透性增强,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都会导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量比正常时明显增加。故此期在临床上形成蛋白尿。

蛋白尿的分型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清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肾小球损害较重,球蛋白及其他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可增加。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的组分,尿蛋白分为2类。

(1)选择性蛋白尿,以4~9万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清蛋白为主,可伴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蛋白如抗凝血酶、转铁蛋白、糖蛋白等和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Fc片段等。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IgG、IgA、IgM、C3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小于0.1,尿蛋白定性3 ~4 ,定量超过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断裂和损伤。尿蛋白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的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如IgM、IgG和补体C3、清蛋白、糖蛋白(T-H糖蛋白)、分泌型IgA(SIgA)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大于0.5,尿蛋白定性1 ~4 ,定量0.5~3.0g/24h。非选择性蛋白尿是一种持续性蛋白尿,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常提示预后较差。常见于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它指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尿β2-M、溶菌酶增高,尿液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尿蛋白定性1 ~2 ,定量1~2g/24h.常见于肾小管损害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两种蛋白尿特点,但各组分所占比例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而不一致,也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溢出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异常增多的蛋白有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本周蛋白等,尿蛋白定性。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5.组织性蛋白尿

这种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生理性约为20mg/d,尿蛋白定性,定量0.5~1.0g/24h。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着重的讲述了这个尿蛋白的相关的知识,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尿蛋白的知识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更好的治疗,还是要到医院就治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