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心情发朋友圈句子(读不懂的泰山)(1)

登山心情发朋友圈句子(读不懂的泰山)(2)

登山心情发朋友圈句子(读不懂的泰山)(3)

登山心情发朋友圈句子(读不懂的泰山)(4)

登山心情发朋友圈句子(读不懂的泰山)(5)

登山心情发朋友圈句子(读不懂的泰山)(6)

泰山,就像一部“天书”,想要读懂它很不容易。

自古至今,每天都有比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来读这部天书,可是真正能够读懂的又有几人?

历朝历代,多少帝王将相到此封禅膜拜,期盼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永保江山。

自古而今,从早到晚,多少平民百姓到此焚香祈愿,期盼着人财两旺,福寿双全,世代平安。

泰山挑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忍辱负重,艰难地攀登在这6800多级2500多米的山路上,每一块石级,都留下他们深沉的脚印和洒下的汗水,他们用肩膀挑起一座泰山。他们企盼的又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包括他们自己。

这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太多、太沉重,而企盼的和得到的却又太少、太轻……

这就是中华泰山,一部永远读不懂、读不完的书。

胸中富有文韬武略,雄才大志的汉武帝刘彻,曾经七次登临泰山,感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算是他读这部天书的“读后感”,一共14个字,还有7个字重复。最后的一个“惑”字,说明他还是没有读懂。

泰山这部“天书”,开篇便是封禅。

秦始皇是史书记载到泰山封禅的第一个皇帝。他在平定六国称始皇的第三年,东封泰山。史载“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始皇帝德。”古人解释在山顶筑坛祭天叫“封”,在低处辟地祭地叫“禅”,因此才有了封禅这一说。秦始皇死后,二子胡亥执政,仿效其文到泰山封禅,并命丞相李斯撰写诏书刻立于始皇立石之侧,歌颂先帝功德。其碑文共78字,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现仅存10个字,成为研究秦代文化即及书法十分重要的实物。

封禅搞得最为轰轰烈烈的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封禅大军“行自云阳,至朔方,临兆河,勒兵18万骑,旌旗千余里,威震匈奴。”

夏四月,汉武帝登封泰山,在泰山主峰东侧的小山上筑祭坛,将封禅文埋于坛内,其文内容秘而不宣。至今,岱顶古登封台上留有无字碑。后来汉武帝又六次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在明堂中召见诸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留下许多传说和至今不解之谜。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的第三十二年,即公元56年,刘秀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先在山下烧柴祭天,又乘御驾到岱顶举行封礼,整个活动历史一个月。其场面壮观威严不亚于汉武帝。

唐宋时期,封禅达到了高峰。公元665年10月,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率文武百官及仪仗队、贡物等,车马相连绵延数百里,浩浩荡荡奔赴泰山封禅。日本、朝鲜、印度等8国使节随行陪祭,盛况空前。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25年封禅时,首封泰山为“天齐王”,并亲书《纪泰山铭》。以期流芳百世。

泰山封禅是天下统一,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

宋代登泰山封禅的只有宋真宗赵桓一个皇帝,而且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也是封禅制度的破坏者和终结者。

赵桓是宋太宗赵广义的儿子,即位后契丹重兵压境,赵桓畏敌求和,与契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州之盟”。按说他并无颜面去泰山祭告天地。可是赵桓却玩弄政治手腕,谎称在京都汴梁和泰山垂刀峰获得“天书”,他就打着谢天书、述二圣(太祖、太宗)功德的旗号,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10月,率领文武百官和1600人的护送“天书”仪仗队,到泰山顶举行了登封典礼。宋真宗封泰山往返50多天,耗资巨大,实际上是导演了一出自欺欺人的闹剧。结果导致了封禅制的结束。自此之后,金、元、明、清四代皇帝都未再来封禅。

不过,宋真宗赵桓这次封禅也并非一无是处,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天贶殿,就是他这次封禅时创建的。赵桓泰山举行庆“天书”封禅大典后,大赦天下,文武官员均晋级,赐全国痛饮三日,并将旧历6月6日定为“天赐节”。第二年(1009年)即在岱庙内修建大殿,取上天赐予的意思,名为“天贶殿”。

天贶殿长达48.7米,宽19.7米,高22.3米,两宽9间,进深4间,垂檐庑殿,上覆黄琉璃瓦,雕梁画栋。整个大殿矗立于高2.65米,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双重品级台阶上,更显得峻极雄伟,器宇轩昂。它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登泰山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沿山道两旁,庙宇寺院多,而民居建筑少。当地有“泰山三步一庙”的俗语。据调查,泰山和泰安城有400多处庙宇。泰山上有天神、地神、山神,还有人间生死祸福的各种神灵。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仙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彷佛都沾满仙风神气,非同凡界人间。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来宾,没有不到山顶上的碧霞祠拜见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

据说她是天上玉帝的女儿,能“庇佑众生,灵应九州”,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游人到此祈求泰山老奶奶保佑,有的许愿还愿,慷慨解囊;有的虔诚叩首,施舍钱财,终日香火缭绕不绝。

祭祀泰山老奶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宗教活动,它没有自己的教义,主要是求神灵对当前切身利益的佑助,比如求生子、求丰收、除疾病等等。还有不少妇女至岱顶将红布拴在树杈上,叫“栓子”,以其早生娃娃。有的将石子压在树杈上,叫“压子”,意在压住子孙之魂,保其长命百岁。明清时代,祭祀碧霞元君的活动发展到鼎盛时期,泰山老奶奶威震神州,全国20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元君庙“泰山行宫”。直至今日,泰山老奶奶仍然是民间最受欢迎和敬仰的神。

泰山之美在于雄,泰山之妙在于登,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登上观日出,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人生难得的一大奇观。汉武帝感叹“日观穹窿泰山东兮,未署而日,觉得阳兮”,李白则写下“攀登上日观,伏槛窥东溟”。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人们夜宿山顶或抹黑登山,为的是凌晨能够看到日出这一壮美景观。

观日出最理想的位置是岱顶日观峰,而日观峰最佳立足点无疑是拱北石。这是一块巨大的褐色眼球状混合岩,宽两米多,长六米,悬空探出,又叫“探海石”或“望海石”。天工造化,这块巨石似乎是专为旅行者建造的“观日台”。

清晨,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东方玫瑰色的天宇无比灿烂,半轮红艳欲滴的火球,赤红如丹,升起在大海的波涛浪谷间。倏忽间,这赤红半轮的火球猛丁一跳,带着淋淋的海水,脱出海面。顿时,人们欢呼,跳跃,歌唱。极目四野,千山万壑,披上金辉,望山,山如海,望海,海如山。你在看,那在天边隐约闪现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不就是汶河吗?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无数小馒头似的山峦,象在起舞欢腾,整个泰山,宛然就象展开了一幅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彷佛看见了美好的未来,顿时全身充满了为一切美好事物而奋斗的活力。在这旭日东升的时刻,人们会忘掉一切困难和忧愁,去寻思各自不同对未来的光明憧憬。

在泰山上观日出,并不是很多人轻易有机会能看到的。但和观日出相比较,看“泰山佛光”那就全靠机遇了。泰山佛光出现在岱顶宝藏岭和碧霞祠一带,人们说是碧霞元君显灵。1980年10月17日上午7时多,人们在碧霞祠男神门外发现过佛光。光环约10多米,五颜六色,时隐时现,像彩虹那样绚烂。其实,“泰山佛光”和彩虹一样,是太阳光经小水球的折射和反射,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的彩色光环,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能是神圣显灵。当你深夜攀登2000级台阶,满身大汗登上观日峰,或是五冬六夏都要穿着御寒的大衣,满怀希望地守候在“观日石”上时,有时会突然遇到天气变化,天阴或是下雨。或是大雾弥漫,你也就无法看到梦寐以求的日出奇观,只好扫兴而返,寻找再一次机遇。

从对松山谷底至岱顶南天门的一段盘路,叫十八盘,登上十八盘,就到达“天街”,进入“仙境”。但这一段路却是最陡峭、最难攀登的。“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三个十八盘共五十四连盘,全程一公里多,有1594个石级台阶。垂直高度400米,远望好像悬挂在南天门上的云梯。有人这样形容:“万仞劈险关,云梯架南天。双壁几回肠,慢紧十八盘。”

攀登十八盘,既考验人的体力,也考验人的胆量和意志。人生的道路不也如此!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敢于把困难、艰险踏在脚下的人,他在人生中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这条盘山路,是秦汉以来修的,汉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时,曾发千人修筑山道。如今,当我们攀登在这条山道上时,不得不感叹当年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他们历尽艰辛,在如此险峻的悬崖峭壁间辟出这样一条通道,的确艰辛而不易。他们的顽强的意志,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我们后人铺下了这条步步登高、攀登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让我们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洗礼。

泰山这部“天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属中国名山之最,无论石刻的数量还是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哪一座山能与之媲美。自秦汉至今,两千余年,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人名士登临吟咏,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现存有1800余处。这些石刻,有的为帝王亲制,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刻于秦代,现存最早的《李斯篆碑》,刻石原有222字,上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篆书。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沉沦,今只剩下10个残字。可别小看区区10个残字,可谓“字字千金”,它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秦始皇实行“车同辙,书同文”时书法艺术的珍贵文物,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无字碑》为方柱体,高6米,宽1.2米,厚0.9米,今在岱顶玉皇庙前。既然要立碑,为何又不刻一字,这本身就是一个谜,历史上众说纷纭。《泰山小史》考:“无字碑在岳顶登封台下,秦始皇所立,绝无字痕。或曰秦始皇功德难名,或曰焚书绌字,或曰碑文在内,此碑幽也。”还是没有说明白为何立《无字碑》。

其实,《无字碑》也许根本就不叫碑,所以无字。据泰山石刻研究专家蒋丰荣考辩,当年秦始皇到岱顶封禅,在封禅场地四周立了四个阙,像通往天宫的四个门,现存的无字碑就是封禅坛北边的石阙,用以象征通往天宫的北大门,也因为那是一个“门”,所以上面用不着刻一个字。由于其他三个阙早就不知去向,人们硬要把这个阙说成是“碑”,这个“碑”上无字就很难解释了。

无字碑有无字,今后一百年、一千年也许会继续争论下去,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存在价值。

在巨大石碑上刻的《金刚经》,给人以极大艺术震撼力。经文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人所书,至今经石峪大字仅存《金刚经》上部1071字,每个字大50公分见方,铭深1—2公分。字体以隶为主,富有变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书体宏阔自然,用笔苍劲古拙。此刻书艺之高,字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被中外书法家和历史学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首”的稀世珍宝。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亲自撰写的御碑《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大观峰石壁上,碑高13.3米,宽5.3米,上刻序言铭文,连同额款共计1009字,可谓大气磅礴,洋洋洒洒。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生性喜欢游山玩水,对泰山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六次登岱顶拜祭,留下了大量的摩崖诗刻,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块朝阳洞万丈碑,上刻御题朝阳洞诗,高20米,宽9米,书体为楷书,字大1米见方。刻石选择在这个下无立脚之处,上与青天相接的大绝壁上,处于泰山之阳最显眼的部位,在泰山南麓几十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

没有相当的官衔地位和旷世奇才,是不敢随便在泰山上留下石刻的。老百姓传言,前些年有一位泰安的地方官员,附庸风雅,写了几个大字刻在比较醒目的泰山崖壁上,没出三年,这位官员因经济问题锒铛入狱。

泰山,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批准的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双遗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到此旅游观光。每年一度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更是吸引了国内外的广大游客。泰山,正以新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实现人生最美好的理想目标。

——然而至此,我们还是没有完全读懂泰山这部“天书”,因为毕竟它太雄伟,太博大精深,也太厚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