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红稻米粥 红楼梦时代的网红粽子(1)

《红楼梦》里的端阳佳节,贾宝玉大发脾气,最后还是林妹妹说:“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逗得大家破涕为笑。

黛玉的玩笑,让人对大观园里的粽子无比好奇。《红楼梦》里,有许多好吃的,既亲民,又讲究时令,像春天的油盐炒枸杞芽儿,夏末的红菱、鸡头米,除夕的屠苏酒、合欢汤,可惜,却略过了粽子。

儿时读《红楼梦》,总觉得是粽子太过庸常,曹公不屑于写。后来,自己也写了小说,才悟出,如果每个节令、每道美食都要细致入微地写,《红楼梦》恐怕要一千二百回才能写完,必然繁琐鸡肋。

那个时代,粽子已有许多品种,某些新奇程度不亚于今日的网红。清代中叶的《调鼎集》,主要收录淮扬菜谱,介绍了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等。艾香粽和薄荷香粽,颇有情趣,分别是拿艾叶和薄荷叶捣烂了,兑了水浸泡糯米,让粽子沾染艾草的浓香,或是薄荷的清凉。薄荷粽很迷你,里面只有甜甜的糯米,简单而清爽。艾香粽,馅料要丰富得多,有红枣、栗子、绿豆,像是升级版的青团。

竹叶粽,要多些工序。明末清初的才子学者朱彝尊,是嘉兴府秀水县人,他的菜谱《食宪鸿秘》,记录了竹叶粽的做法:上等白糯米蒸熟,和白糖拌匀,用竹叶裹成小角儿,再蒸,步骤有点像台湾的粽子,或是广东的糯米鸡。

明清的嘉兴府,物产丰饶,仅仅嘉兴、秀水、嘉善、石门、平湖五个县,就出产四十多种糯米。有以动物命名的,如羊脂糯,白而软。有以女子的梳妆之物命名的,如金钗糯,长长的,酿出的酒特别多;又如胭脂糯,多白斑,像涂脂抹粉的脸颊。朱彝尊的竹叶粽,可能用了一种名为赶陈糯的籼糯,颗粒特别长,谷壳白白的,也适合酿酒。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竹叶粽——把核桃肉、薄荷末拌匀做馅儿,据说十分美味。核桃和薄荷的组合,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在南亚菜和西餐里却很常见。

在克什米尔地区,核桃是具有哲学、宗教意义的食物。核桃的四瓣,分别代表印度教中的人生四大追求——法、利、欲、释。当地人爱把核桃仁、薄荷叶、大蒜、香菜叶、辣椒等捣成酱,用来蘸馕、咖喱角和其他面点。

西餐的色拉中,经常会拌入碎薄荷叶,吃前撒上烤过的碎核桃仁,增加口感。还有一种薄荷核桃青酱,原料有薄荷、核桃、芝士、橄榄油和柠檬汁等。看来,核桃薄荷粽子,竟然有些“无国界融合菜肴”的风范了。

一些清代小说里,有浓墨重彩的粽子戏。嘉庆年间的《三续金瓶梅》里,有个叫碧莲的仆妇,娘家是开苏式点心铺的,会做五福粽子:馅儿是桂圆、豆沙、芝麻酥、肥膘丁、火腿丁,配上各式干果,再加上玫瑰、桂花,搭配上好的糯米,拿宽大柔嫩的芦苇叶包好,用不紧不慢的文武火蒸熟。听上去,倒有点像五仁月饼!

当时除了竹叶、苇叶粽子,还流行菖蒲叶粽子。康熙年间的小说《林兰香》,写明代北京贵族之家的生活,四房任香儿,心狠手辣,嫉恨丫鬟,便在端午节准备了两个蒲叶连蒂方胜粽子,下了毒。可叹,工艺品一般精巧的粽子,却满含险恶用心。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称,还能用茭白叶、箬竹叶、浸泡过的艾叶包粽子。袁枚《随园食单》里的扬州洪府粽子,是箬竹叶包的,里面一大块上好火腿,煨个一天一夜,吃起来“滑腻温柔,肉与米化”。

读了许多粽子的故事,禁不住要揣测,贾府的粽子,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兴许,是用潇湘馆的竹叶包的,或是用秋爽斋的芭蕉叶包的;里面的馅料,也许是王熙凤的火腿炖肘子,也有可能,是刘姥姥吃的茄鲞。(戴萦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