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者必能庇荫其子孙后代,而使家族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家族、门第观念在中国发展由来已久,近千年历史,在家族中,只要有一个人飞黄腾达,那么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

伟人就是伟人,总是和凡人不一样。周总理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享有盛誉,不只是因为周总理的能力,更多的则是他个人作风和品德。

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当官了,发达了,那么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多或少都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要么给他们安排一个美差,要么就是一步登天。而王戍则与众不同,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在基层奉献50年。

王戍和周总理的关系可不一般,他不仅是周总理的表侄还是周总理的干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义儿。这要放到现在来讲,“青云直上九万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他却从未向众人透露过与周总理的关系。只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在基层奉献着,想必这是周总理对他的影响,又或许这是时代的烙印。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1)

榜样的力量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没有谁生来就是完美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才逐渐变得无暇。周总理在周氏家族之中,可以说是最拔尖的子弟,有颜值又有才华。周总理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对有能力的人怀着一种敬仰之情。

王戍也不例外,王戍是周总理姑妈的儿子,他时常听自己的母亲念叨着周总理,说周总理是他们周家最出类拔萃的孩子。他在心中暗暗想着自己一定要见一见母亲口中的周总理。

周总理于1939年回到家乡祭祖,王戍终于有机会见一见,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当年仅17岁的王戍看着英明伟岸、意气风发的周总理,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即表示要跟随周总理去打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2)

可当时周总理身边有着监视人员,带上自己的表侄,多有不便,况且王戍年仅16,尚且年幼,恐无法担当此大任。周总理便婉言拒绝,并说:“为国家奉献,什么时候都是有机会的,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等学好知识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小孩都是人精,怎么会听不出周总理的话外之音,王戍心中明白,周总理拒绝他加入新四军,一是为他的安全考虑,二则是自己也确实帮不上什么忙,16岁的孩子天天在家读书,手不能提,肩不能抗,又没吃过什么苦,到时候也只能是拖后腿,影响新四军作战进度。

周总理善解人意,见王戍沮丧又难过,就对他说:“你要不要当我的干儿子呢?”周总理在王戍心目中可是偶像,神一般的存在。王戍自然是欢喜地答应,就这样,周总理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

周总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陈秀云是周总理的姨表妹,当时居住在上海,没有工作,便想通过周总理找份钱多事少的工作,为此她不辞辛劳地给周总理写信,但周总理政务繁忙,没有空回信。

最后是由邓颖超回信,邓颖超在信中写道,“你可以去地方政府申请就业登记,并且要注意,不应该向地方政府提及你与周总理的关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但这个姨表妹置若罔闻,竟然直接将邓颖超的回信给地方政府人员观看。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3)

邓颖超

然后这位姨表妹就得到了一份工作,但这与她想象的清闲工作有很大差距,便仗着自己的身份和政府人员闹腾,逼迫他们给自己换一份轻松的活。

最后周总理得知此事,并为之震怒,后公开宣布:“无论周家什么样的亲戚、朋友,都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因为共产党人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的,决不是为自己亲属、朋友谋私利的。”

尘埃落定后,这位想要通过走后门的方法得到轻松活计的姨表妹被单位开除,且和周总理断绝了亲戚关系。周总理就姨表妹这个事情给了王戍警醒,想要靠总理抄近路,是走不通的,只能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认认真真做事,脚踏实地做人。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4)

周总理对自己周边的人都十分亲切和蔼,从不苛责他人,王戍自然也就有样学样,在耳濡目染之下,王戍最终也成为了像周总理一般的翩翩君子。

建国之后,有不少周总理的亲戚都想通过周总理的关系谋得一份肥差,周总理自然是不会同意的,有能力的人,他可以提拔,但没有能力的,则是万万不行。

虽然周总理的工作繁多,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孩子。他一直鼓励自己的义子王戍,要在基层努力工作,要靠自己的勤奋为人民服务,从而使自己获得进步。王戍牢记周总理对自己的教诲,一步步跟着周总理,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

在周总理革命精神的影响下,王戍自1949年上海解放起,就参加了南下服务团。王戍就是一块砖,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搬。

到福建后,王戍先后在福州市政府和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工作,一直到离休,都没有人知道他是周总理的干儿子,更没有人知道他是周总理的表侄,他可以说是没“沾”上周总理的任何“光”。

他真正的做到了周总理对他的期待,扎根于基层,为基层服务,做一个劳动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做贡献。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5)

收不到的回信,不变的情谊

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来,对祖国进行建设。但总有人想要走后门,想要抄近道。为此,中央干部大多恪尽职守,绝不厚亲待友。

王戍谨记周总理对他的教诲,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王戍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多次向自己的“父亲”周总理写信,向他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生活,以及自己的近况。

但毫无例外的是,他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一封来自周总理的回信,他的信件也并没有被扣留,但永远都无法收到信件,刚开始王戍会觉得十分诧异,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王戍收不到信件,是周总理刻意而为之。毕竟有陈秀云的先例在,周总理也并非不相信王戍,毕竟有无数只眼睛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周总理。西方国家和其他的反华势力更是巴不得周总理出现一些纰漏,岔子,这样他们便可义正言辞的攻击总理。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6)

王戍虽然从未收到过周总理信件,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周总理不关注他,每一份王戍寄来的信,周总理都会亲自拆开看。为他在工作上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他在工作中的困扰感到忧心。不给王戍回信其实也是周总理对王戍的一种保护。

政治总是波云诡谲,各个国家政要都要小心提防着其他国家的人下黑手,最可恨的莫过于向自己的家人下手。

如果周总理给王戍回信的话,那么世人都会知道周总理有王戍这么一个干儿子,如果他们对王戍下手,那么周总理该如何自处?救王戍的话,可能就要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如果不救王戍,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进退维谷。

既然无法控制,那么就不要让其发展。年轻人总是心浮气躁的,会为上司的一句表扬而洋洋得意,为一时的责骂懊恼不已。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7)

周总理不给王戍回信,自然也是有这一层的考虑,担心王戍会由于自己的回信,产生不好的想法,也担心会由于自己和王戍的特殊关系,导致王戍不能够持续的进步。

王戍一开始还是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义父不肯给自己回信?后来渐渐地也就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都有自己的考量,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别人的想法,只有切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才能真正的体会什么叫感同身受。

王戍和周总理的特殊关系,这一瞒就是近半个世纪。直到整理周总理相关资料时,王戍和总理的关系才被世人所知,这一份坚守是现在心浮气躁的人们远远做不到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古话被奉为经典,不少所谓的文人都喜欢将它悬挂于书房,可又有谁真正的做到呢?古往今来能成大业者,绝非普通人,而他的跟随者也都不会是凡人。

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周总理的表侄义儿王戍)(8)

王戍始终坚守自己与周总理的约定,不向他人透露自己与总理的关系,默默地在基层奉献,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坚守自己的岗位,继承周总理的高风亮节和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王戍一样默默地在基层工作的人员不在少数,薪火相传,永不停息。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