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12月,骊山脚下的戏水西岸鸿门,是项羽统率的四十万诸侯联军,在骊山西南的灞河西岸的灞上,是刘邦统率的下万楚军,两军相距仅四十里,双方各自都能望见对方的旌旗,以及闪光的刀尖。

这一幕,大家都明白这说是著名饭局——鸿门宴的故事,今天我们不说这件事,说一说这件事的起因,两年前的一个约定。

主人公:刘邦,正式起事于沛县,由于地方太小,不敢称王,萧何等人就共推刘邦为“沛公”。从此,刘邦就以沛公的名义参加反秦的斗争。

刘邦初期和亲的原因(刘邦率先进入关中)(1)

此时刘邦只是一小股流寇,势力太小,能攻而不能守,总是攻下这一处,又丢了另一处,等打下了胡陵、方与、丰县三个县时,替他守丰县的一个部下,雍齿,却背叛了他,不再听他的指挥。刘邦回军到丰县,来打雍齿,打不过!打了两次,都败给了雍齿。

刘邦转向薛县,投奔驻扎在薛县的项梁。项粱这时候兵精粮足,已经拥立了一个名字叫做心的牧羊童子为“楚怀王”。项粱拨给刘邦五千名兵士,十位军官。刘邦于是一战而收复了他的丰县,把雍齿打得狼狈而逃。

这个时候,章邯已在临济,大败齐魏之军,魏王咎自杀。齐王儋的从弟田荣,逃奔东阿,被章邯包围。

项梁与刘邦、项羽,率兵来解东阿之围,章邯大败逃走。之后,决定由项梁留攻定陶,刘邦、项羽二人则向西扩展,在雍丘斩杀了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

不料,章邯又率援兵回来攻打项梁,项梁不幸战死。

刘邦初期和亲的原因(刘邦率先进入关中)(2)

此时的章邯,命令王离追围张耳、赵王歇于巨鹿城,自己留驻棘原,一面防备楚国的救兵,一面凭借大河,接应陕西与敖仓输来的粮食。

刘邦、项羽二人听到项梁的凶耗,立即回师徐州、保卫盱眙。反秦的重担,从此落在刘邦与项羽二人的肩上。

赵国向楚国求援,恐慌中的楚怀王,这时也来到彭城,他虽然是一个极平庸的人,竟然也有些勇气与魄力,突然发号施令,夺去项羽的兵权,派为宋义的次将,命他跟随宋义去巨鹿救援赵王歇。

对于刘邦,他倒是独垂青眼,封为武安侯,任命为砀郡的郡守:“砀郡长”。命令他向西入关,而且面约:“先入关者王之”。

在此,我们是很应该怀疑这个“怀王之约”的,因为发布的时机好像不合适。

《高祖本纪》上说项羽颇想分担入关的任务,愿意与刘邦偕同入关。

但是怀王的“诸老将”认为项羽太过残暴,“剽悍猾贼”,“诸所过无不残灭”,劝怀王不要派项羽和刘邦偕同入关,而只派刘邦一支人马率兵入关。

刘邦初期和亲的原因(刘邦率先进入关中)(3)

那么,既然只派刘邦入关,还用得着对刘邦说:“先入关者王之”吗?若真是如此,别说项羽(现在只是宋义的次将),就是宋义也不会答应啊,哦,我们北上救赵,刘邦去入关称王,哪儿有这好事儿了?

也许怀王此时所给刘邦的任务,根本上不是向西略地,而是北上接应宋义与项羽而已。

这点从刘邦的行军路线就可以看出:

首先,向北来到昌邑,会同本地的水寇彭越,共击秦军,出师不利,跑到栗县,夺得刚武侯的部队四千余人,会同魏国的援军,再次向北。

再次攻打昌邑,还是打不下来,转向西南,到来高阳。在高阳,他遇到一个高人,郦食其。郦食其劝他袭取陈留。这里是秦军储存粮食的地方,刘邦依计得了陈留的粮食,声势大振。

刘邦从陈留的西南,又一次转而向北,到滑县之北的白马津,在这里击溃了秦将杨熊。

从这三次一直企图向北的情况看,应该是为了接应项羽的,但是自此以后,刘邦不再向北进发,而是转而向南追击杨熊了,为什么?

因为,项羽已经不需要他接应了,项羽怀着国仇、家恨、义愤,一气之下,拿出诛杀殷通的身手又杀了宋义,带领楚军破釜、凿船、烧营,以少胜多,一举嬴得了巨鹿之战。

刘邦初期和亲的原因(刘邦率先进入关中)(4)

其后,刘邦并没有一路向西直奔虎牢关,因为他实力不允许,而是向南,攻破颖阳,进入了故韩国的境内。在这里又遇到了贵人,张良,张良本就是韩国人,他带人给刘邦当向导,又策划从颍阳进入轩辕关,直指洛阳。

项羽也没闲着,派赵国将军司马卬,取得黄河北岸,也在图谋洛阳。

也许,“先入关者王之”的悬赏,正是公布于此时罢。

刘邦对司马卬还使了阴招,断绝了去往洛阳的平阴津渡口。

刘邦虽经历一些波折,但最后还了到武关,这时,赵高便派人来讲和。

此时的赵高已经杀了秦二世,欲与刘邦分王关中,刘邦依照张良的计策,不理赵高而直接与武关的守将交涉。这些守将被刘邦一一加以收买。然后又像以后对项羽鸿沟毁约一样,突然向武关进攻。秦兵大败,武关入于刘邦之手。

之后,经蓝田,到咸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于轵道之旁。 刘邦达到了先入关的目的。按照“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他应该被楚怀王封为秦王。他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他便派兵守函谷关,守自己的胜利果实。

但项羽不这么想,什么怀王之约,天下都应该由我来划分,于是命英布一举击破函谷关,带四十万大军屯驻鸿门,摆下了历史上著名的饭局——鸿门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