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偏偏戴,出门偷小菜,婆婆拉倒几[kézuàr]婆婆婆婆你莫怪,今天砍,明天晒,后天还你的干咸菜,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不草草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不草草是什么意思(草不黄俗话说172矮)

不草草是什么意思

帽儿偏偏戴,出门偷小菜,婆婆拉倒几[kézuàr]。婆婆婆婆你莫怪,今天砍,明天晒,后天还你的干咸菜。

这是广安一带过去流行的儿歌。“帽儿偏偏戴”,有点像“孔雀东南飞”一样,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只是引起话题,类似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宋朱熹《诗集传》释“兴”)的作用,因为还有“帽儿偏偏戴,天天偷米卖”、“帽儿偏偏戴,天天偷菜卖/出门偷白菜”(灌县;都江堰)、“帽儿偏偏戴,老汉杀牛卖”、“帽儿偏偏戴,媳妇儿来得快/婆娘来得快”、“帽儿偏偏戴,媳花儿来得快”(湖南常德石门)等“以引起所用之辞也”。

“婆婆拉倒几[kózuàr]”,“拉”,捉、拉住:拉只鸡来杀了。|拉壮丁。|拉肥猪(绑票)。它与“掕(夌力)令叕勒→勒娄”同系。“掕”,《说文˙手部》:“止马也。”关联“令”(禁也)、“叕”(《龙龛手鉴˙又部》:“止也”。郎计反)、“娄”(《集韵˙虞韵》:“牵也。”)

“几[kózuàr]”,也说“几[kōzuàr]”。“[kózuàr]/[kōzuàr]”,在川渝中主要有两个意思:矮小;栗暴。

一、“矮小”义

那娃儿长起一个小把把儿,像个~。

点点高,矮~。

这个意思的[kózuàr]当与“蹷(叕出)”音近:

(叕出):《方言》卷十三:“短也。”《玉篇·叕部》:“吴人呼短物也。”《广雅·释诂二》“短也”王念孙疏证:“凡物之直而短者谓之蹶,或谓之(叕出)。”《集韵·薛韵》:“(叕出),蹷(叕出),短皃。或作(叕兑)。”侧律切,入术庄。职悦切。

按:“蹷(叕出)”属于可以拆开来讲的联绵词。

“橛蹶蹷”等可归入“广→灌”系。广、灌、勾等均有“短”义,详“草不黄俗话说54”:《勾股弦与灌木丛》。

“(叕出)(叕兑)”以及“叕剟窡棳棁”等,归入“董种桩升→短”系,详“草不黄俗话说62”:《zuāng尾儿狗,撩(liào)不圆》。

《行院声嗽·人事》称矮子为“状头”,如果不纳入本系则很难理解其取名之理据。

二、“栗暴”义

(一)㱿

川渝称栗暴叫“[kōzuàr]”或[kōkōr]。挨/敲[kōkōr]或挨/敲[kūkūr]或挨/敲[kāokāor],是一个词的不同方言音。[kō]或[kū]一般写作“㱿”,[kāo]一般写作“毃、敲”。实际上三者音近义同。[zuàr]当是“凿”的儿化变音。

嗑嗑:(~儿)象声词,敲击声:你不听话就敲你两~。(《重庆方言词解》)

“嗑嗑”即我们说的[kō][kō]。“敲”,老辈儿一般音[kāo]。

蒋宗福先生《四川方言本字考》、《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根据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认为“敲嗑嗑儿”之“嗑”,当作“㱿”。“敲[kózuàr]”,《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写作“敲嗑钻儿”。

㱿:《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段玉裁注:“从上击下,正中其物,确然有声。”苦角切,入觉溪。屋部。

《泛胜之书》曰:种瓠法……著着三实,以马棰㱿其心,勿令蔓延。多实,实细。(《齐民要术·种瓠》)

毃:《说文·殳部》:“击头也。从殳,高声。”桂馥义证:“或解‘敲’字。”王筠句读:“案:‘毃’、‘毃’同从‘高’声,而‘殳’、‘攴’义又近,故经典多借用者。”《广韵·觉韵》:“打头也。”

“故(跖)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毃其头矣。”高诱注:“毃,击也。”(《吕氏春秋·当务》)

“夺之杖以敲之。”陆德明释文:“敲,《说文》作毃,云:‘击头也。’”

毃,高声下有脱文。《左传定二年》释文引“一曰击声也”,议补。(清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苦角切。《玉篇》口交切。

敲:《说文·攴部》:“横擿也。”《玄应音义》卷十一“敲户”注:“下击也。”《广韵·爻韵》:“击头也。”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颎如敲石火”刘良注、又贾谊《过秦论》“执敲扑以鞭笞天下”李善注引《说文》:“击也。”口交切,平肴溪。宵部。

(二)“㱿”的族系

这一系词非常多,举几个例子:

摼:《说文·手部》:“捣头也。”《玉篇·手部》:“撞也。”《集韵·梗韵》:“击钟也。”口茎切,平耕溪。耕部。

铿:《楚辞·招魂》“铿钟摇簴”王逸注:“铿,撞也;摇,动也。”

㧶:《玉篇·手部》:“论语曰:㧶尔舍瑟而作。与铿同。”《集韵·耕韵》:“通作铿。”

掔:《广雅·释诂三》、《玄应音义》卷八“常掔”注、《集韵·先韵》:“击也。”《广雅·释诂三》王念孙疏证:“掔,读如铿钟摇簴之铿。”苦坚切,平先溪。真部。

搉:《说文·手部》:“敲击也。”苦角切,入觉溪。药部。

敲铿:树琢头敲铿。(唐韩愈《城南联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敂:《说文·攴部》、《广雅·释诂三》:“击也。”

“敂”与“扣、叩”当是同音义而异形。

三、“地[kúlū]儿” “地[púqīr]/地[púqūr] 地萝卜

川渝形容矮小叫“地[kúlū]儿”或[kúlū]儿:矮起像个~。

或称“地[púqīr]/地[púqūr]”:吃饭不长,一直像个~。

或称“地萝卜”。川渝称陀螺叫“螺陀”,或叫“死牛儿”、“地萝卜”。矮小的陀螺,其名“地萝卜”,又用来形容矮小之物:~,不肯长!

(一)[kúlū]

[kúlū]当即“偻佝”之倒,[púqī]/[púqūr]当即“(矢卑)䂑”之方言音。

偻佝:《广韵·侯韵》:“短丑皃。”《集韵·侯韵》:“短丑也。”《遇韵》:“痀,病偻。或从人。”落侯切,平侯来,侯部/呼漏切,去候晓。

“葫芦”,川渝叫[kúlūr],除取义于“圆”、“空”外,估计还有“短”的意思,也与“偻佝”之倒文命意同。川渝有“长不像冬瓜,短不像[kúlūr]”之说,可以参证。

(二)[púqī]/[púqūr]

(矢卑)䂑,《广雅·释诂二》:“短也。”《玉篇·矢部》:“(矢卑),(矢卑)䂑,短小皃。”《集韵·支韵》:“䂑,(矢卑)䂑,短也。” 边兮切,平齐帮/祖稽切,平齐精。

按:荸荠(蒲没切/qì),一名凫茈,或以为“凫喜食之”,故名。其实荸荠、凫茈可能均与“(矢卑)䂑”关联,取义于“短小”,因为有“小者名凫茈,大者名地栗”之说。

(三)地萝卜

“萝卜”当即“培塿”之倒。

培塿:《广雅·释丘》:“冢也。”培塿:《玉篇·土部》:“小阜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二“培塿”注引《通俗文》:“蚁封土也。”卷八十六“培塿”注:“或作㟝嵝,小山子也。” 《方言》卷十三“冢,自关而东小者谓之塿”郭璞注:“培塿亦堆高之貌。”《经籍籑诂·有韵》:“左氏廿四年传:培塿无松栢。风俗通山泽作部楼无松栢。”

“凭培塿以自固”蒋之翘辑注“自关而东小冢谓之培塿。”(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

“培塿与方壶也”吕向注:“培塿,小堆阜也。”(《文选·左思<魏都赋>》)

㟝嵝:《方言》卷十三“邱小者谓之嵝”钱绎笺疏:“部娄、㟝嵝,并与瓿甊同。”《慧琳音义》卷九十九“㟝嵝”注:“或从土作培塿。”

“终身运枯形于连嵝列埒之门”高诱注:“嵝,读㟝嵝无松栢之嵝。”(《淮南子·原道》)

瓿甊:《方言》卷五“罂也”钱绎笺疏:“部娄、㟝嵝,并与瓿甊通。”

或作“部楼”“部塿”“垺塿”“苻娄”等诸形,不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