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1)

贾元春在《红楼梦》里出场只有一次,但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夹在权力当中,浮沉一生,生为贾府荣,死为权力枯,从头至尾都活在家族的阴影里,这样的人生究竟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悲哀?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她省亲回贾府,在短短时间内多次泪流满面,这些眼泪饱含了众多含义,是悲愤、感慨还是痛苦?或许我们从历史中能找到些答案,来解读她在权力漩涡中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压力。

历史中的另一位王妃:甄宓

小说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历史,很凑巧,在三国时代也有一位后宫女性,她的遭遇与贾元春几乎如出一辙,更巧的是,她也姓甄,与小说中的江南甄家同姓。祖上也是官宦之家,在她出生后,家族也正在走向衰落。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2)

在她幼年时期,河北著名的相士刘良曾给她看过相,说她日后必是贵不可言。此后,甄家也有意栽培她,冥冥之中将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魏文昭甄皇后甄宓(fu)。

甄宓从小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女子该有的贤良淑德,她都具备,而且还很爱读书,可谓见识不凡的一名女子。

到了待嫁之年,她的名声与大小乔已不相上下。当时占据河北四州的军阀是袁绍,他听说了甄宓之后,就向甄家下了聘礼,要将她配给自己的次子袁熙。

甄家考虑到袁绍家族也是“四世三公”,如今又是天下最大的军阀,说不定将来还有机会登基称帝,于是便接受了这门亲事。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3)

与袁家的联姻确实给甄家带了一定的好处,但并谈不上“贵不可言”。因为没过几年,袁绍的势力在角逐中便节节败退,特别是在官渡一战中,袁绍丧失了全部主力,只好退回大本营邺城,不久便郁郁而终。

难道甄家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吗?那么甄宓的“贵不可言”究竟在何方呢?公元204年,邺城被曹操父子攻破,破城之时,曹丕冲进了袁府,一眼望见超凡脱俗的甄宓站在人群中,她虽然蓬头垢面,但依旧不能遮掩她身上迷人的魅力。

几天之后,曹操便向甄家下聘,要为次子曹丕迎娶甄宓。甄家和袁家迫于形势都同意了,就这样,23岁的甄宓成了18岁的曹丕之妻,而她的第一任丈夫袁熙,在几年后在逃亡途中死去。那么,曹丕能把她推上“贵不可言”的位置吗?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4)

曹操喜欢收别人后宫的嫔妃,不成想儿子曹丕也有此陋习,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不过甄宓嫁给曹丕却算得上是现实与感情双重结合,曹操家族具备了所有袁绍家族的优点,而且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在乱世中能找到一位把自己捧在手心的丈夫实属不易。

婚后,曹丕和甄宓生活在邺城,也度过了几年恩爱的小夫妻生活,并生育了一对儿女,分别是长子曹叡和长女东乡公主。然而,曹丕志在赢天下,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生活并不是他追求的目标,在他的生命中,第一要务还是政治。

曹丕击败其它几个兄弟,成功赢得了魏王世子,在曹操死后,接班作了魏王,随后称帝,建立了曹魏王朝,是为魏文帝。曹丕的政治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甄宓在曹丕心中不断下降的过程,爱情终究还是有保鲜期的。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5)

成为帝王后的曹丕,身边不缺美妾,有前汉朝的两位公主、郭氏、李氏和阴氏等人,甄宓便渐渐失宠了。在众妃嫔中,曹丕对郭氏尤为上心,尽管她出身卑微,与甄宓在身份上没有可比性,但郭氏善于耍手段搞阴谋,在曹丕与曹植争储位时,她陪在曹丕身边,为他谋划大位,出了不少主意。因此,曹丕十分器重她。

曹丕称帝后迟迟未立皇后,甄宓作为正妻理应封为皇后,但仅被封为“夫人”,而郭氏所封“贵嫔”与甄宓也不相上下。在这种情况下,失宠的甄宓有情绪也是很正常的。她原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她的两次婚姻都逃不脱被丈夫抛弃的命运,这对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而且自打曹丕称帝后,她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了,在痛苦之余,她写下了一首诗《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6)

在这首诗中,甄宓将自己被抛弃的痛苦,以及对曹丕的思念之情都写在了诗里,而且诗中也透露出渴望重新得到曹丕宠爱的愿望。然而当曹丕看到这首诗后,却读出了截然相反的味道。

一首抒情诗被他解读成了甄宓对他的抱怨,故而怒不可遏,竟然下令将她赐死。甄宓到死也不明白,成为帝王的曹丕早已不是邺城时相依相偎的丈夫,早已没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说白了,他和冷漠的袁熙亦无什么区别,只不过将她当作一个名贵的花瓶,厌倦是迟早的事情。真是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说什么“贵不可言”,不过是相士骗人的把戏,这分明是命运对她的捉弄。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7)

贾元春的王妃梦

看了甄宓的故事,是不是发现她与贾元春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她出生时,贾府也开始走下坡路,小说第二回说她贤孝才德,说明从小荣府对她的教育很重视。不像李纨,其父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一味教其以纺绩井臼为要。

这说明,贾元春从出生起,贾府便对她寄予了厚望。冷子兴特别提到她生于大年初一,这分明就是在暗示,贾元春理应有个富贵命,与甄妃的“贵不可言”异曲同工。

也因此,荣府才加大了对她的教育投资,从而使她贤德有加,在竞选女史中才能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皇宫工作。皇宫深处,自古皆是权力者得天下,得权力者昌,失权者亡。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8)

我们注意到十六回,贾政正过着生日,宁、荣二府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庆贺,热闹非凡。忽然宫里传来圣旨,传贾政即刻进宫。贾政入宫了,贾府人的表现却是这样的: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地使人飞马来往报信。

贾政进宫了,为何贾母等人惶惶不安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的多半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对那些与皇权联系紧密的人。贾政是朝廷命官,这么着急着被传入宫中,贾母等人担心的实是贾政的安危,根本没有想过是贾元春的事情。

如果贾元春在宫里表现特别优秀,在此之前已受到了皇帝或皇后的青睐,贾府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这一细节也透露贾元春是突然被看中,才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一情节与甄妃和曹丕的偶遇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曹丕看上的是甄妃的貌,红楼小说里的皇帝看上的是元春的才。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9)

但是有一点有注意,贾政通知贾母等人进宫谢恩的地点是“东宫”,东宫历来都是太子住的地方,唐朝太子李建成成为太子之后就住在东宫,这是否说明元春是由皇帝选中赐给太子的,一开始做得是太子妃?正如甄妃,当时曹操也看好她,阴差阳错才让给了儿子曹丕。

《红楼梦》里的时间线是很模糊的,从元春晋封到修建大观园,再到省亲都集中在两章完成,这中间的时间实际跨度是很长的。那么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太子登基成为皇帝,于是元春便又被封为了贵妃,因为清朝的后宫制妃和贵妃是两个等级,在第十七回,贾政称元春是贵妃,这便是证明。

在十六回贾琏说了一番话,点明了省亲的原因,说是当今圣上体恤后宫妃嫔才特批了省亲,一般来说,千古未有的事情都是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大力宣扬皇恩浩荡的时候才会有的。同时还提到了太上皇和皇太后,说省亲一事也是经太上皇和皇太后批准的。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10)

说这么多,笔者想表达的就是,贾元春由太子妃上升为贵妃,这中间也同样经历了如甄宓一样的境遇,当她还是太子妃的时候,东宫太子与她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可当太子上升为皇帝的时候,元春的地位也一样受到了排挤。

在十六回,贾琏还提到了两个人,就是周贵人和吴贵妃,她们两位已先行在修建省亲别院了,而元春实际敲定省亲的时间晚于这两位,这便说明贾元春在皇宫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所以,才有了她在省亲时,哭了四五次,还把皇宫说成是见不得人的地方,对父亲贾政又是一番意味深长的嘱托,对于大观园也不断的说太奢侈了。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很可疑的,也是很反常的,试问一个受皇帝宠爱的后妃会有如此的表现吗?肯定不是。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11)

再者说,家里有位得宠的贵妃,每次赏钱会那么少吗?一个家族会穷到吃梗米?宠妃随便在皇帝身边吹吹枕头风,就能为家族谋取暴利。

贾元春反常的言行只能说明,她在皇宫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就是来自于妃嫔之间的相互争斗,来自于皇帝对她的日渐疏离,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苦不堪言,又无处诉说,得遇机会回到了娘家,她才表现出了真正的一面,卸下了所有的伪装,痛快地哭了一场。

所以说,贾元春的命运与甄宓真的是太相似了,包括她们的结局,看似偶然,实则是一个必然。帝王变心比翻书还快,曹丕也曾与甄宓难舍难分,但随着自己权力的膨胀,身边美妾的增加,他的选择空间太大了,况且在这世上,永远都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历史上痴情的皇帝也就那么几个。

贾元春封妃前贾母为什么不安 贾元春的悲剧命运(12)

甄宓被曹丕赐毒酒身亡后,嘴里还被塞满了米糠,死前她的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折磨。贾元春亦是如此,看她的红楼梦曲有提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这句点明她是死于意外,但“荡悠悠,芳魂消耗。”又表明,她是被不断反复折磨而死的,死状很惨。

到头来,元春的命运也如同甄宓一样,什么有命生在大年初一,都是些骗人的鬼话,同样是命运对她的戏虐,悲哉!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