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境内,有一种深受苗、汉同胞喜爱的独特民族乐器——苗族大唢呐。苗族大唢呐形制特殊:长度为一般唢呐的几倍;其音色浑厚、粗犷,能吹奏七声音阶,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具有转调、移调的功能;演奏时,多为两支大唢呐与打击乐相结合的吹打齐奏。

苗族大唢呐高手(西南低音之王)(1)

吹打齐奏(前排乐器为苗族大唢呐)

独特的形制

大唢呐形制独特,构造却不复杂,由哨子(又称叫口)、巅子、堵气盘、琴杆、碗口(喇叭口)五部分组成。

哨子是将没有扬花的野麦子(或者油麦子)杆掐下约1公分长的嫩青杆筒,经开水煮后晒干而做成。在苗族乐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唢呐哨的采摘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且麦秆需经过“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要前后经过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

大唢呐琴杆是一根长约60~80厘米的丁木或泡桐木管,实际上是一根琴管。它上小下大,上面一半的管直径约1.5厘米,下面一半则开始逐渐扩大到3厘米。琴杆正面和背面共有八个音孔,前面7个音孔相距3~4厘米。琴杆是大唢呐最具特色的部分,其罕见的长度是它有别于小、中唢呐的标志,同时又是其音色浑厚、粗犷的原因之一。

代表大唢呐特征的还有它硕大的“喇叭碗口”。碗口是由泡桐木制成,从上到下由小到大地张开,上面大小刚好套在琴杆上,下面口径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大的可超过35厘米,碗口壁较厚。琴杆与碗口可以分开,随时可接上取下:吹奏时接上去,休息时则往地上一放。不过碗口接到琴杆上却颇有讲究,拧紧拧松直接关系到大唢呐的定调,如果几把呐呐齐奏,即可利用拧紧拧松碗口和琴杆的接头进行定调。

苗族大唢呐高手(西南低音之王)(2)

苗族大唢呐

特殊的吹奏

大唢呐以其长大的形体和低沉浑厚的音调而独具特色,其音域为两个八度,在吹奏时往往可以吹高八度。

大唢呐一般不独奏,演奏形式是“吹打”齐奏。通常由四人操作五样乐器:两人吹大唢呐,一人打大锣和小鼓,一人一手击小锣一手用半边小镲在桌上拍打。这种组合班子在川南山区叫“座堂”。

大唢呐乐手们吹奏唢呐时特殊的换气方法堪称一绝:他们运用的是鼻腔吸气,口腔(腮包)存气的换气法。吹奏时,嘴唇抵在堵气盘上,两个腮包一直鼓得很大,鼻腔有规律地吸气,吸的气进入腮包,再徐徐吹入哨子吹响琴杆。这样换气,鼻和口配合得很巧妙,不知不觉便把气换了,听起来就像一气呵成,不现一丝停顿换气的痕迹。

苗族大唢呐高手(西南低音之王)(3)

吹奏唢呐

吹手与乐谱

吹奏班子人少精悍便于集中。他们演奏一晚上收费每人5至10元,如连吹几天,价钱可达二至三倍。乐手们空闲时外出吹奏,平时在家务农,有人相邀即召集附近几人前往。

苗族大唢呐乐曲从来没有乐谱,流传于乐手们之间的曲子被他们称为“啷当调”:师傅在传授乐曲时,以“啷”“当”二字代替唱名, “啷”、“当” 两个字有规律地穿插旋律中,就像用“啷、”“当”作为歌词谱写的啷当歌。

在流传的大唢呐乐曲中,只有少数一些曲目有名称,如 “节节三”“大青龙”等,很多的至今还没有曲名。

2007年3月,苗族大唢呐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大唢呐高手(西南低音之王)(4)

吹奏唢呐

作者:张择君

来源:筠连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