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资源有效地整合(教师教学阅读教学之)(1)

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阅读,它是通过视觉和思维活动,将文字符号转变为内部语言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对各阶段的默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阶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默读有助于深入研读,促进思考,帮助理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高“场”,一个静静思考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

在低年级,也就是第一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了解词句的意思非常关键。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年段差异,容易出现两种倾向:“提苗助长”——把低年级的学生当高年级的学生教;“矮壮树”——把高年级的学生当低年级的学生教。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各个年级学段的学段性目标不清楚,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把握教学目标的能级水平上发生了偏差。

例如:

第一学段: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第二阶段:能积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阶段:能够联系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等等。

2019.5.26

读书笔记节选—

你关注我,我把最好的推荐给你!

谢谢你的关注,转发,收藏,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