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的本质,即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人的感觉意识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征就是一个人在对待其他人和生命体上,在总体和普遍的情况下其心理倾向性和行为方式,是善良还是邪恶,是帮助还是伤害,是冷漠还是热情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性的本质八句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人性的本质八句话(人性的本质和善与恶)

人性的本质八句话

人性的本质,即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人的感觉意识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征。就是一个人在对待其他人和生命体上,在总体和普遍的情况下其心理倾向性和行为方式,是善良还是邪恶,是帮助还是伤害,是冷漠还是热情等。

所谓的善良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和行为方式的一种选择。即一个人在性格爱好和行为方式上,对其他人和生命体进行帮助的意愿和行为。以帮助和成就其他人和生命体为自己的快乐所在。

即一个人对其他人和生命体的痛苦与快乐具有共情的心理状态。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其他人和生命体的痛苦与不幸,而感到同情和难过,为其他人和生命体的愉快和幸福,而感到开心和欣慰。

而和善良对立的邪恶,也是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和行为方式的一种选择。即一个人在性格爱好和行为方式上,对其他人和生命体进行伤害的意愿和行为。以伤害和危害其他人和生命体为自己的快乐所在。

即一个人对其他人和生命体的痛苦与不幸,具有反共情的心理状态。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其他人和生命体的痛苦和不幸,而感到开心和幸灾乐祸,为其他人和生命体的愉快和幸福,而感到嫉恨和痛苦。

人性的本质特征中,除了善良和邪恶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中立和冷漠。即一个人对其他人和生命体的好坏存在状态,没有或者缺少感觉意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表现。

即一个人对其他人和生命体的痛苦和愉快等存在状态,既没有共情心理,也没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即一个人在意愿和行为上既不会去帮助别人,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就人性的本质来说,结合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种种情况,以总体和普遍的情况来看,人性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变化性。它既不是善良的也不是邪恶的和中立冷漠的,既不是自私的也不是无私的,而是自利的。

可以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和一切的所做作为,其根本原因和目的都是自利。一个人在对待其他人和生命体的行为方式上,不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不论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不论是中立的还是有偏向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各种对自己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利益。

这种利益既可以是一般的利益,如物质金钱和情感等利益,也可以是能让人的感觉意识状态良好的各种生活情境等利益。

在普遍的情况下即使一个人心地善良,性格健康良好。如果环境使得这个人行善的收益,远小于其行为活动的付出成本,则这个人很可能就会选择不去行善。甚至如果环境使得这个人作恶的收益,远大于其行为活动的付出成本,则这个人也会很可能选择去作恶。

同样的道理即使一个人心地邪恶,性格扭曲糟糕。如果环境使得这个人作恶的收益,远小于其行为活动的付出成本,则这个人很可能就会选择不去作恶。甚至如果环境使得这个人行善的收益,远大于其行为活动的付出成本,则这个人也会很可能选择去行善。

在生活环境的不同要求下,人们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要求,而做出和自己的性格偏好不一致的行为。如果是生活环境和利益所要求的,则善良的人也可能会去作恶,邪恶的人也可能会不去作恶甚至行善,冷漠的人也可能会选择热情,热情的人也可能会选择冷漠。

就人的自利行为的道德好坏性质判断来说,人的自利行为可分为,善良的自利行为,邪恶的自利行为,和不善良也不邪恶的自利行为三种情况。

也可以说人的自利行为可分为有道德的自利,缺少道德的自利,和既不是有道德也不是缺少道德的自利三种情况。

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其实主要就是取决于付出成本和利益的情况,由付出成本和利益所决定,而不是由不同标准和不同立场的道德与正义评价所决定。

人的行为活动由付出成本和利益所决定,这是由人的感觉意识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一个人不会去做自认为会伤害自己的行为,而总是会去做自认为会帮助自己的行为。可以说趋利避害和自利,既是人类和个人的最大的天性,也是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最大的原则和目的所在。

如何理解纯粹的善或恶行为。所谓的纯粹的善或恶行为,即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帮助或伤害别人的行为,是和这个人的一般的利益没有什么关系的行为,而只是和这个人的感觉意识的利益有关系的行为。

即是指这个人之所以做某种善或恶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金钱资源、情感资源和身体资源等,有关个人一般利益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喜欢做这种善或恶行为。

一个人会纯粹的喜欢某种善或恶行为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一个人的感觉意识的活动习惯的原因,一个则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大脑结构的原因,即一个人性格天性的原因。

人们出于一般利益的需要而进行某种善或恶行为时,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处于某种善或恶的行为模式中,则这种善或恶的行为模式,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个人的感觉意识的活动习惯。

一旦一个人的感觉意识的活动在某种善或恶的行为模式中形成习惯,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会喜欢上这种善或恶的行为模式。

此外一个人出生时的性格天性情况,也会让一个人喜欢上某种善或恶行为。

一个人如果喜欢上了某种善或恶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个人在进行这种善或恶的行为模式时,即使不能获得一般的利益,也能获得一些良好的感觉回报利益。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良好的感觉回报利益,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做这种善或恶行为的主要目的。在这种良好的感觉回报利益的吸引下,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做这种能让他感觉良好的善或恶行为。

如果一个人喜欢的行为模式是行善,行善能让这个人感到快乐,那么即使没有一般利益的吸引,这个人也会去做很多行善的行为,这种不考虑一般利益的行善行为就是纯粹的善良。

反之,如果一个人喜欢的行为模式是作恶,作恶能让这个人感到快乐,那么即使没有一般利益的吸引,这个人也会去做很多作恶的行为,这种不考虑一般利益的作恶行为就是纯粹的邪恶。

人类是一个高度社会性和团体性的物种。早在几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猿人就已经处于高度社会性和团体性的生活状态中了。

猿人们通常结成几十人规模的生活团体共同的合作生活,一起进行打猎等生活行为。作为一个生活团体,猿人们之间必须紧密的进行生活合作,互相进行亲密的帮助行为。从而才能使得自己所在的生命团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对于一个猿人来说,它同伴的生命和它自己的生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猿人们在长时间的共同合作生活中,彼此间的关系会非常亲密。因此猿人们通常会具有很强烈的帮助同伴的意愿和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生命演化中,始终处于团体合作生活状态中的人类。在自然生命演化的规律遗传突变、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用下。人类的这种帮助同伴和同类的意愿与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无疑也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人类的这种帮助同伴和同类的意愿与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是很强烈的存在着的。人类的这种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使得人们对于同伴和同类具有很强烈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在很多的情况在即使没有一般利益的驱动,人们对于处于不幸状态的同伴和同类也有着很强烈的帮助意愿。这种很强烈的帮助意愿和帮助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善良心理和善良行为。

人类既从出生遗传天性中和生存需要中,得到善良的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也从出生遗传天性中和生存需要中,得到邪恶的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高度社会性和团体性的物种,人与人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和互助的关系,也存在着竞争和斗争的关系。

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和别的物种之间,人类自己的同类之间,为了获得生存资源而进行的竞争和斗争的行为,和人类学会合作与互助的行为一样,是久远而又影响深远的。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化中,人类的团体与个体为了利益而和不同的团体与个体,进行的竞争和斗争的过程,无疑也在人类的基因遗传和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人的这种因为基因遗传的天性和生存的需要,而想要伤害别人和别的生命体的邪恶的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是很强烈的存在于人的感觉意识的深处的。

这种邪恶的感觉意识的活动规律,使得一个人对于别的人和别的生命体,也具有很强烈的伤害和毁灭的意愿。在一些情况下一个人即使没有一般利益的驱动,可能也会对别的人和别的生命体,具有很强烈的伤害和毁灭的意愿。

一个人的这种对于别的人和别的生命体,所具有的伤害和毁灭的意愿以及伤害和毁灭的行为活动,就是通常所说的邪恶心理和邪恶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