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1)

在美剧《Soon By You》第五集中,该剧六位单身男女主角都出席了一场典型的正统犹太教婚礼。当其中两位主角:莎拉雅各布斯和诺雅以常见的贺词对新娘献上祝福时,新娘以有些跳脱传统的方式祝福这两位单身女性:「谢谢你们来!愿你们两位都有满满的幸福,并有显见的好事降临。」已经有些微醺的莎拉雅各布斯,对新娘的祝福并不满意,她说:「等一下,我的祝福在哪里?」一旁的诺雅礼貌地跳出来打圆场,提醒道:「她(新娘)已经给我们祝福了。」莎拉雅各布斯仍不满意,继续抱怨:「不不不不不不,『幸福』?不,我要一个丈夫!『幸福』是哪门子的祝福?你应该说:『祝你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也就是马上⋯⋯」

「Soon By You」:立意良好的祝愿抑或不请自来的祝福?

在犹太婚礼中,许多参与的单身者常会听见来自各方针对他们单身状态送上的祝福:带着好意的新娘、朋友、家人、亲戚、甚至陌生人,常会以一句「soon by you」(很快轮到你)祝福单身者早日终结单身。在前段所叙述的场景之前,剧中的莎拉雅各布斯和诺雅早已被来自各种性别、年龄的婚礼宾客,以不同语言(还包括手语)送上的「soon by you」轰炸了一番。

从本质上来看,《Soon By You》是对单身者抱以一种立意良好的祝愿。犹记在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中,男主角泰维的三位已到适婚年龄的女儿,唱着《媒人》一曲,催促村子里的媒人婆杨朵为自己找到如意郎君。在这首曲子里,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三位单身女性对未来另一半的憧憬。对于这三个女儿以及前文提到的莎拉雅各布斯这样、热切期盼找到理想另一半的单身者来说,「soon by you」可以是一个振奋的鼓励。

不过,对于没那么渴望婚姻,或是不希望「未婚」身份总是成为社交场合焦点的单身者来说,「soon by you」可能会听起来有些刺耳、老套且不舒服。

美剧《Soon By You》的制作人,同时也是饰演莎拉雅各布斯的莉亚・哥特弗雷德(以下简称莉亚)就表示,她已经记不得自己婚前,曾经在各种社交或婚礼场合,接收过多少次这样看似立意良好的祝福。婚前,每当她参加婚礼,她就会玩一个看看自己又接获多少次「soon by you」的小游戏。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2)

即便莉亚心底明白,这句常见的祝词是对单身者的祝福,而且有些单身者确实喜欢接到这样的祝福,她坦承自己没那么喜欢听见这句话。

莉亚表示:「这听起来像是假定婚姻就是我想要追求的人生目标,也好像在暗示:『你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就是这样不太舒服的感觉,启发了莉亚和她的伙伴们打造了《Soon By You》这部剧,让他们可以对这个令人有些尴尬的社交现象,大开玩笑。

莉亚针对于本文开头的情节表示,她很喜欢这位新娘没有对每位单身人士套用相同的祝词:「莎拉雅各布斯在那个时间点,确实很想要一个丈夫,那么她可以要求这样的祝福。可是我喜欢这位新娘并没有假定那是莎拉雅各布斯想要的,而是祝福她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当现在已婚的莉亚有祝福单身人士的机会时,她会看看「这些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假定每个单身者都疯狂地想要结婚」。她觉得与单身人士互动时,只要专注在这个人身上,而不需要凸显或聚焦在他们的单身身份,因为这种事情是很私人的;即便她自己也进入了「婚姻」这个俱乐部,她笑说:除非这个人自己想要,否则我不会希望任何人加入任何俱乐部。

现代正统犹太教的婚姻观概述

《Soon By You》的主角,是居住在纽约市的六位单身年轻人,编剧以诙谐的方式,探讨他们在感情及单身身份上所遇到的状况。这六位青年都来自被称为「现代正统犹太教」的群体,简单来说,现代正统犹太教、及在以色列被称为National Religious(Dati Leumi)的社群,源自于想要在现代化生活与犹太教法规及犹太文化传统中,取得平衡的一个运动。

《Soon By You》让不属于这个社群的观众,可以借由屏幕,一窥纽约上西区现代正统犹太青年男女的生活及约会型态:多采多姿却相对庄重的服装、异性之间避免肢体接触、恪守安息日却又不与现代化科技脱节等。

对现代正统犹太教来说,婚姻及家庭是宗教教导及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在犹太教经典《妥拉》中叙述,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并且提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于是,神为第一位人类亚当造了妻子夏娃。另一部重要的犹太经典《塔木德》(Talmud)则提到:「没有妻子的男人过着没有喜乐、祝福与美善的生活。」

一些统计数据显示,现代正统犹太教青年平均初婚年龄,确实比其他族群相对较低。根据一份2013年的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美国有48%的现代正统犹太教青年在24岁以前结婚,23%则在25至29岁之间结婚,早婚的比例明显高于这份调查中、除了哈雷迪犹太教徒以外的其他美国群体。此外,身为「犹太人国家」的以色列,在一项针对OECD国家的调查中,男性与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都是这些国家中第二低的,仅次于土耳其。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3)

这也许能帮助观众更理解,《Soon By You》中的六位主角,因为单身身份所面临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阿姨、妈妈、甚或陌生人,所有现代犹太教群体的成员,似乎都觉得自己对单身男女能够尽快终结单身一事,抱着一份使命感。剧中的一些主角,像是被描绘为「结婚狂」的莎拉雅各布斯,也积极地抓住各种约会的机会,甚至雇用了约会教练,一心希望自己能遇见那个特别的人。

在四年前创办脸书社群「Points of Contact」(以下简称POC),以撮合以色列现代正统犹太教英语社群单身男女的琪琵・沙凯德(以下简称琪琵)就指出,在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约会是一个非常目标导向的活动,在这个社群中「约会永远是为了进入婚姻。」也就是说,单身者不会只是漫无目的地,为了好玩而出去约会,而是只有在两方都以进入婚姻为前提考虑下,才会进行约会。在这个社群中,「约会是通往婚姻的道路。」

有关约会:现代正统犹太教的观点

「约会是通往婚姻的道路」这一观点,在实际执行上是什么样子?

根据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家英格堡,在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普遍认定的适婚年龄是19岁到23岁之间。因此,社群中许多正值此年龄的男女,会在这个年纪开始,以结婚为前提与异性约会。在Saw You At Sinai这个不分信仰、虔敬程度、欢迎所有犹太人的配对网站上,正统犹太教徒与更虔敬的犹太教徒(如哈雷迪犹太教徒),通常在20岁出头就开始加入,相对比较世俗的犹太人,则多在接近30岁或30多岁时才加入;前文提过的由琪琵创办的POC脸书社群,会员年龄则介于19岁到84岁之间。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4)

琪琵证实,在以色列的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相对早婚的情况比其他社群普遍。虽然她也提到确实有些人会等个几年再考虑婚姻,特别是一些希望先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男性。不过,在这个社群中,先「成家」再「立业」或追求其他像是学位等人生目标者大有人在。也就是说,新婚的年轻夫妻,通常会继续在高等教育机构修读学位、或开创事业,即便是有了孩子。亦有不少现代正统犹太教拉比鼓励年轻人,在婚后继续追求学业或事业。

琪琵还说,在位于特拉维夫近郊、有不少现代正统犹太教徒就读的巴伊兰大学,在比较紧急的特殊情况下,可以看到学生带着小婴儿来上课;如果带着小婴儿的父母需要上厕所,其他学生也会很自然地伸出援手,帮忙照看。

琪琵自己的女儿也是一个早婚后继续「筑梦」的实例。当年,POC的一位「媒人」有意为自己的儿子及琪琵的女儿做媒,虽然琪琵一开始觉得女儿还太年轻,在听过这位媒人的大力推荐后,决定试一试。结果琪琵的女儿在20岁时,嫁给了这位青年,两人现在都在位于以色列北部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就读。

「婚姻可以是人生的开始。」琪琵下了这么一个批注。

Bashert:命定的那位灵魂伴侣

就如同许多宗教社群,在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不少人相信神(在找寻灵魂伴侣「bashert」(字面意思是「命运」,常被翻译及理解为「灵魂伴侣」)这件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从年纪很小、还未到适婚年龄时,就会为自己将来的bashert祈祷。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5)

莉亚与琪琵都同意,许多社群成员都相信,神为自己预备那位命定的灵魂伴侣,也会以奥妙的方式,将这位bashert带到自己的身边。

不过,这样的信仰并不表示,个人无需努力做点什么。事实上,只有「耐心等待」似乎是不够的。

犹太教经典《塔木德》中提到「女人必须受另一半所钟爱」,且「面对可能的丈夫人选时,女人必须做出明智的决定。」这些教导都意味着,在一些社群仍旧盛行的、仅按父母之命或媒人之言而成的「安排式婚姻」,在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并非主流。

莉亚也说,在遇见自己的丈夫以前,她写了很多关于未来理想伴侣的想法。她说:「我深信借着在自己想追求的事物上,注入能量这件事」,她把这样的信念运用在生活的各种层面,而不仅止于婚姻。她坦承自己在伴侣这件事上,有非常清晰的条件,也认为在不要过度严苛、缺乏弹性的前提下,这些条件确实帮助了她在约会时,比较能够判断眼前的约会对象是否符合自己所求所想。

莉亚的例子也显示,尽管现代正统犹太教徒相信神在自己寻觅配偶的过程扮演重要的角色,每个人还是可以做点什么。而且,这个过程不只是关乎神想要自己跟谁在一起,也关乎自己心里所渴望的理想伴侣。琪琵也说:「犹太婚姻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化学反应。」但化学反应不见得会在第一次约会或见面就发生,而可能需要时间来培养或发掘。琪琵指出,「共同的愿景与价值观」可以提供约会中男女发展化学反应的沃土。这个过程和许多世俗的浪漫电影和小说中,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的发展大相径庭。她认为,快速的一见钟情可能也意味着对爱的善变、无法持久。

因此,「约会」在寻找伴侣这件事情上也是至关重要的。莉亚和琪琵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在约会的过程中,现代正统犹太教徒会祈祷神赐给自己「清晰的头脑」,以判断眼前的对象是否为自己命定的bashert。在那之前,找到一个约会的对象也可以是一门学问。

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的「说媒」系统

虽然很多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的年轻人,在大学、单身者活动日、安息日晚餐等各种社交场合会遇见自己未来的另一半,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使用交友APP与交友网站。再者,也有不少人的姻缘,是经由家人、亲戚、朋友、或专业说媒、介绍而促成的。

不少犹太人的专业「说媒」系统,乍看之下,可能有点像是申请一份工作的感觉。想要雇用专业媒人的单身者,会缴交一份与履历表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的个人档案给媒人。媒人在审视档案之后,可能会与单身者进行一些交谈或访问,弄清他们的状况与理想对象,接着,这些手上有很多单身档案的媒人,会经过挑选,向单身者建议一位可能的对象,同时向对方提及这位单身者。若两人合意,他们便会开始约会;在约会的过程中决定对方是否为理想、甚至是要论及婚嫁的对象。如果这单身者决定终止约会,他们可以请媒人再帮他们推荐其他单身者。

莉亚在婚前曾经雇用过媒人,却发现这个模式并不适用于自己。她觉得让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媒人,在看了自己的档案以后,就根据一些「有关自己的随机事实」决定自己可能跟谁速配,感觉有点奇怪,而且对方通常跟自己没有什么交集。此外,尽管有些媒人确实很体贴单身者的需求,有些媒人却可能有点没礼貌,也无法了解在约会市场的单身者,心里的百般滋味。

原则上,莉亚一直相信,自己会「自然地」遇到那个对的人。

莉亚的例子在笔者看来,听起来相当「自然」,也符合主流西方对婚姻与爱情的憧憬;借由媒人的帮助找到约会对象,不仅看来不自然,也可能引发一个神学问题:如果神为单身者预备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伴侣,那么单身者何需大费周章由媒人,「费力地」找到那个灵魂伴侣呢?

琪琵提供了一个兼顾实用与神学的答案。她表示,在以色列的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说媒提供非常实际的帮助。首先,与北美如加拿大及美国等,有不少现代正统犹太教徒居住的国家或都会区相比,以色列没有下班后上酒吧的习惯,因为相对缺乏这样的文化,就减少了社交活动或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其次,以色列的安息日(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之间)一般是休息日,而非社交日,多数大众运输工具停摆,大部分的人也习惯与家人共度,这更减少了单身者结识其他单身者的机会。琪琵认为,神会以各种方式、包括说媒,将单身者的bashert带到他们的身边。作为一个「媒人」这样的中介者,她就彷佛一座将bashert带给单身者的桥梁。

Saw You At Sinai网站的丹妮埃拉,针对该网站在单身者交友上所扮演的角色,表达了十分雷同的观点。她说:「现代人的生活非常忙碌,但他们在各种事上都想要追求最好的。就像许多人会雇用一位经纪人、让经纪人为自己做研究,以获取最好的交易那样,使用媒人帮助择偶也是一样的道理。」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6)

琪琵进一步指出,在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潜在的媒人;此外,她所经营的脸书社群POC中的媒人,都只是想要帮助社群中的单身者才加入的,而不是为了获利。

POC提供一个严谨的管道,让在以色列的现代正统犹太教英语社群中的单身者,有机会以结婚为前提,认识其他单身者。POC的媒人不收费,95%是已婚身份,且必须经过推荐才有可能加入。一旦琪琵收到推荐,她会对候选人进行15到20分钟不等的访问,确定这些人与POC抱持同样的理念。

同样地,POC对想要加入的单身者也进行严格的审视,通过审视的单身人士,才能成为「会员」,获得一位媒人(POC的惯用语是「Point Person」)的代表。由于不少想要入会的单身者,是从英语系国家移民到以色列的现代正统派犹太教徒,POC甚至会想方设法打听他们在母国的背景及名声。琪琵在访问中提到一个针对单身人士的简易筛选法则:「若想象候选的单身者与自己的子女约会,会让自己感到不安,那么POC就会拒绝此单身者的申请。」

与其他性质类似的网站或服务,如Saw You At Sinai一样,POC在单身者成功成为「会员」后,会先借由一些基本的问题,来了解单身者对理想对象有哪些想法或要求,包括可以接受的年龄差距、信仰敬虔的程度(包括可以接受女性的裙子长度、根据犹太教饮食律法而认为在奶类和肉类食物必须间隔多久等,相对比较细节的问题)。

由于Saw You At Sinai接受各种宗教背景的犹太人,在信仰这块领域上,单身者的答案与要求可能颇有差距;相对地,只接受现代正统犹太教徒的POC,其会员在这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他们通常在信仰的问题上,具备相似的价值体系。从很多角度来说,这都能让配对更加容易一点。

不过,在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并不表示这个群体缺乏多元性。琪琵表示:「POC的很多单身者都有开放的心胸,他们最在意的通常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而不必然是一些宗教信仰上的细节。只要对方持有同样的信仰,且愿意敞开心胸,我们就有足够的材料能做点什么。」

琪琵还提到,很多POC单身人士对于与皈依犹太教的单身者约会或结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她自己所居住的现代正统犹太教社区,就有三对夫妻是跨种族。

这样聚焦在价值体系的模式,意味着POC的单身者,在找对象这件事上,会聚焦在价值观,而非像是收入等这些比较「实际」的考虑。此外,许多加入POC的年轻单身者,都是即将进入大学、或已经大学毕业的教育背景,因此他们通常会被与有类似教育程度的单身者配对,所以单身者通常比较关心:「对方是否有好心肠、好的名声?他们是否做了很多善行(chesed)?」

为了确保配对过程的严谨,POC的两位、分别代表不同单身人士的「媒人」会一起决定,这两个单身者是否合适,取得共识后,才会向两位单身者提出建议。收到建议的单身者有24小时的时间决定,是否想要与对方出去喝个咖啡(coffee date);在24小时的等待期间,两位单身者还可以向「媒人」提出一些关于对方的问题并获得答复,以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约会:现代正统犹太教徒版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7)

不论是否经由说媒的管道,如前文提到,约会是现代正统犹太教徒决定自己与对方是否有化学反应的重要过程。莉亚也表示,「交集」与「化学作用」是自己以前单身约会时,决定是否会有下次约会的关键;而那种感觉像是面试的首次约会,则令人反感。不过她也提到,有时候约会对象看似没什么问题,也没展现不适当的行举,但约会过程就是觉得卡卡或怪怪的,好像少了什么。

此外,约会过程也让双方再次就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进行更深度的讨论。除了前文提到的敬虔程度,在以色列以外的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约会中的双方也可能会就是否「回归以色列」进行讨论。毕竟回归以色列意味着迁居以色列,这样重大的人生决定。

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单身者也会谈论有关基因检测的问题,以避免一些多发在阿什肯纳兹(Ashkenazi)犹太人身上的遗传疾病。Saw You At Sinai的丹妮埃拉就指出:「在比较接近哈雷迪的社群中,基因检测的议题可能在双方约会以前、或双方确定要进一步交往以前,就会被提出⋯⋯在不同的犹太人族群中,不论信仰敬虔诚度,越来越多人会考虑基因检测。」该网站也为正在考虑步入婚姻的单身人士,提供相关的资讯。

通常,针对单身男女应该在约会多久后,决定两人是否合适、是否要停止约会、或想要让关系更进一步、甚至步入婚姻等,并没有一定的规矩,但琪琵说在POC,他们通常会建议被配对的单身者至少约会三到四次,再来决定是否要继续,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第一次约会就感受到化学反应。」她还提到:「犹太教相信真爱是一个需要茁壮成长的过程⋯⋯双方为对方做得越多,彼此就更会被感染爱意。」也因为这样,POC会建议约会中的单身男女,一起从事一些像是义工之类的活动(此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由于保持社交距离的政策,已经过调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殊之处是,单身的现代正统犹太教徒在约会时,仍会恪守前文提及的,避免与异性有肢体碰触的律法,除了避免像是牵手这样比较简单的碰触,更不会有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这一点观众在《Soon By You》中也可以看到。

如果约会的双方都觉得可以更进一步朝婚姻迈进(根据琪琵的说法,在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中,这平均是约会了三到四个月之后),那么就是时候让双方与对方家长见面。莉亚提到,在她自己的朋友圈中,除非是已经订婚的关系,不然一般不会在安息日晚餐时,带只是在约会阶段的异性回家吃饭。

琪琵也同意这个说法,并且针对以色列与北美不同的社会结构做了补充。在北美或一些其他英语系国家,自己开车相对比较普遍,但这在小国以色列,特别是年轻人,自己开车相对较不普遍。因此在以色列,男女双方约会通常会先约定在一个地点集合,双方各自到达指定地点后,再一起到餐厅或咖啡店约会。也就是说,在以色列,比较不会发生像是在北美,当男性开车到府接送女方时,可能巧遇对方父母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男女双方订下婚约时,才会见到对方父母。

那么,对现代正统犹太教徒来说,「约会」这个通往婚姻的必经道路,是否耐人寻味或充满趣味?当被问到最想念单身时约会的哪些点,莉亚回答:「我完全不想念约会⋯⋯完全不会⋯⋯整个过程很让人紧张⋯⋯」她回忆起那些例行的梳妆打扮后,有时必须忍受无聊或痛苦的几个小时,让人感到「耗时、甚至令人沮丧」。但她也坦承,有时候约会也是很有趣的,特别是当她与现任丈夫约会时。

关于现代正统犹太教徒约会的一些观察

最后,现代正统犹太教徒的约会模式,可以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与世俗、不信教的社群相比,现代正统犹太教青年不会漫无目的地约会,而是具有高度的目标导向,约会是一个为了看看与对方是否足够契合,可以共同建立家庭的过程;另一方面,与更虔敬像是哈雷迪这样、婚姻往往牵涉家庭长辈、乃至社群的社群相比,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在两性的分别、以及择偶上,又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

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总结,现代正统犹太教世界里的约会,兼具世俗与宗教两个相反世界的好处:不仅在宗教与社群的架构下,确保单身者更容易有类似的价值观,除去一些恼人的约会「游戏」,却也同时保有该社群称为「bashert」这样,类似西方定义下的浪漫、自由恋爱观念。

在这样兼具社群价值与个人自由恋爱的框架下,家庭仍是现代正统犹太教社群生活很重要的一环。在犹太会堂、安息日晚餐等各种节日仪式或庆祝中,男女的角色与定位往往是鲜明的,家庭也往往是其中非常基本的单位;也难怪婚姻似乎仍是不少该社群中,单身男女最终的「标的」。这样对家庭的向往似乎也影响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与单身人士的互动。

极端正统犹太(正统派犹太爱情观)(8)

莉亚就提到:「我能感觉到在我们的社群里,有时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与单身人士互动⋯⋯单身者有时在社交场合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她进一步指出,这种态度有时对单身女性更加鲜明,已婚女性往往得到较多的「尊敬」,单身女性不论其在教育或事业上等各方面表现多么出色,仍无法因为这些成就而获得婚姻带给女性的社会认同。

在这样的社群氛围下,所有社群成员似乎都多少成了「说媒」的一员,各种专业、业余或随机的媒人,都成了单身者追求维护传统与个人自由恋爱平衡下的中介者,集体动员,以帮助单身者在社群的框架下,找到命定的那位basert。

像是琪琵创办的POC这样专门的说媒组织,做的往往比单纯的「媒合」更多。在与琪琵的访谈中,笔者感觉,POC的媒人蛮像是具备良好直觉与深度知识的两性关系专家兼约会教练。

有一次,琪琵在帮助一位单身男性配对九次失败后,她认为自己终于摸清楚这位男士所想要的,于是她自信满满地推荐了第十位女性;让她意外的是,这位男士回应:「这个女生什么都看起来很好,但我就是不来电。」琪琵马上拿着照片询问自己与这位男士同龄的儿子,问他:「这位女孩漂亮吗?」得到儿子肯定的答案后,琪琵马上将自己儿子的反应告知这位男士,并鼓励他至少试一试。听从了琪琵建议的这位男士,最终与他的第十位配对步入礼堂。

「说媒的艺术在于了解你的观众(指单身人士)。」琪琵指出。她也提到,自己在进行配对及辅导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耍小伎俩甚至是欺骗单身者,但是她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稍微施点压力。

另一次,一位女性在与一位男性约会了三、四个月之后,在逾越节即将拜访父母前夕,动了想要与这位男士分手的念头,因为她担心:「如果我在逾越节带这个男生回去见我父母,结果我们最后分开,那怎么办?」琪琵回答:「试试看吧!最坏的情况就是分手,但这很可能攸关妳终身的幸福。」这位女士听了琪琵的建议。在当年逾越节假期结束前夕,琪琵收到两人传来的订婚照。

「说媒是5%的做媒,95%解决问题。」琪琵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