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加微信公众号“学我测”

【学我测】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1)

一、方法依据

GB/T3884.1-2012《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二、方法步骤(短碘量法)

称取0.2~0.4g试样于500mL锥形烧杯中,用水量水润湿,加入10mL浓盐酸置于电热板上低温加热3~5min,取下稍冷,加入5mL浓硝酸和5mL溴,盖上表皿,混匀,低温加热,待试料分解完全后,取下稍冷,用少量水洗涤表皿,继续加热蒸至近干,冷却。

注:1)含硅较高时,需加入0.5g氟化氢铵;2)含碳较高时,需加2mL硫酸和2~5mL高氯酸,加热溶解至无黑色残渣,并蒸干;3)含硅、碳较高时,加入0.5g氟化氢铵和5~10mL高氯酸。

用30mL水冲洗表皿及杯壁,盖上表皿,置于电热板上煮沸,使可溶性盐类完全溶解,取下冷至室温,滴加乙酸铵溶液至红色不再加深并过量3~5mL,然后滴定氟化氢铵饱和溶液至红色消失并过量1mL,混匀,加入2~3g碘化钾摇动溶解,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浅黄色,加入2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溶液呈淡蓝色,加入5mL硫氰酸钾溶液,摇动,待吸附的碘释放后,继续滴定至淡蓝色消失为终点。

注:1)若铁含量极少时,需补加1mL三氯化铁溶液;2)若铅、铋含量较高时,需提前加2mL淀粉溶液。

二、技术问答

1、问:碘量法测铜的基本原理?

答:在弱酸性溶液中,Cu2 能被KI还原成CuI沉淀,同时析出与之计量相当的I2,然后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I2。

主要反应:2Cu2 4I-=2CuI I2; I2 2S2O32-=S4O62- 2I-

2、问:电势比EI2/I-高的氧化性物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用I-还原,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的碘,但是从电极电位判断,似乎应当是I2氧化Cu ,而事实上却是Cu2 氧化I-,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生成了溶解度很小的CuI沉淀,使溶液中Cu 的浓度变的很小,因而铜电对的电位显著提高,从而使上述反应得以进行。

3、问:为什么必须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控制pH约3~4?

答:碱性时:I2与S2O32-反应生成I-和SO42-;I2在碱性溶液中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OI和IO3-;Cu2 在碱性下会发生水解。Cu(OH)2的溶度积为2.2×10-20,理论计算1mol/L Cu2 铜离子PH>4时开始沉淀。强酸性时:S2O32-会发生分解生成SO2和S;碘化物易被空气氧化而析出碘;酸度过大还会增加碘化亚铜的溶解度。

4、问:如何防止I2的挥发和空气中O2氧化I-

答:加入过量的KI可使I2形成较稳定的I3-络离子,析出碘后立即滴定。滴定前期不要剧烈摇动。I-被空气氧化的反应随光照及酸度增大而加快,因此,应调节好合适酸度,避免光线直射。

5、问:Fe3 是否有干扰,如何消除?

答:Fe3 可氧化I-析出游离碘,产生正干扰。消除办法:采用氯化铵-氢氧化铵小体积沉淀分离;加入氟化物与Fe3 形成络合物达到掩蔽效果。

6、问:为何Fe3 是干扰元素,却在样品中含铁量少时,需补加三氯化铁?

答:间接碘量法的PH需控制在3~4间,本方法采用乙酸铵调节溶液的PH,当滴加乙酸铵溶液至碱式乙酸铁的红色出现时,再补加适量的的乙酸铵溶液达到所需要的PH,这里Fe3 起到对酸度调节的指示作用。

7、问:低价的砷、锑是否有干扰,如何消除?

答:低价砷和锑能将I2还原为I-而产生干扰。消除办法:加入溴水使低价的砷(AsO33-)和锑(SbO33-)氧化为高价的砷(AsO43-)和锑(SbO43-)。

8、问:铅、铋会产生什么干扰?如何消除?

答:大量铅、铋与碘化钾生成黄色沉淀,影响终点的观察。消除办法:提前加淀粉溶液。

9、问:加入的氟化氢铵饱和溶液起到什么作用?

答:由于Fe3 能氧化I-,产生正干扰,需用氟化氢铵与Fe3 络合,使得电极电势EFe3 /Fe2 由0.70降为0.32,从而不能氧化I-,因此,氟化氢铵在本方法中起到掩蔽铁干扰的作用,也起到缓冲溶液的作用。

10、问:为何需控制溶液体积约30~40mL左右?

答:溶液体积影响酸度及CuI的溶解度。

11、问:碘化钾的加入量如何确定?

答:碘化钾起三个作用:还原作用、沉淀作用、络合作用。Cu2 与I-的反应是可逆的,为促使反应完全,必须加入足量的碘化钾,否则反应不完全,测定结果偏低,且终点回头。固体I2的溶解度很小,且易挥发。过量的碘化钾能与I2形成I3-,增加I2的溶解度。过量的I-能加快与Cu2 的反应,且能提高淀粉指示剂的灵敏度。碘化钾的加入量一般比理论值大2~3倍。过高浓度的碘离子会促使CuI溶解,且经济上浪费。

12、问:加入硫氰酸钾的目的是什么?

答:CuI沉淀对I2存在吸附作用,加入KSCN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CuSCN几乎不吸附碘单质。KSCN不宜加入过早,以免有少量的I2被SCN-还原,使结果偏低。

13、问:为何需在临近终点时加入淀粉?

答:I2易被淀粉包裹,I2与淀粉形成的蓝色络合物与硫代硫酸钠反应速度较大,往往会滴定过量。过早加入淀粉会使滴定终点提前,测定结果偏低。

14、问:为何滴定终点沉淀颜色是乳白色?

答:CuI为乳白色沉淀,而银、铅、铋与碘化钾生成黄色碘化物沉淀,因此有时终点是出现黄色沉淀。

15、问:为何滴定前期需先快滴慢摇,接近滴定终点时慢滴快摇?

答:前期快滴慢摇是为防止碘挥发和I-接触空气被氧化;虽不能剧烈摇动,但也要摇匀,否则局部过量的硫代硫酸钠会发生分解。后期大部分碘单质已反应完全,需剧烈振荡使被吸附的少量碘单质分离出来与硫代硫酸钠反应,需慢滴快摇。

16、问:为何有时出现返蓝现象?

答:空气氧化溶液中的I-生成少量I2所致,酸度越大此反应越快,一般30秒内不返蓝即到终点。

附件:检测方法文本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2)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3)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4)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5)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6)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7)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8)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9)

碘量法测铜元素含量的误差分析(碘量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量的技术问答)(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