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错误,您都出现过吗?觉得自己无法指导孩子的学业,节假日乃至日常放学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辅导班,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这些秘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这些秘诀(这样做才是家庭教育)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这些秘诀

这些错误,您都出现过吗?

觉得自己无法指导孩子的学业,节假日乃至日常放学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辅导班。

工作很忙,挤出所有时间为事业打拼,把孩子放在老人那里,很长时间不联系。

孩子找你咨询个问题,太简单了,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孩子要你陪着玩你,觉得太幼稚,推给别人。孩子年龄越大,这样的事情越多。等到觉得太难了,更会推给别人。

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讲大道理,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开口滔滔不绝,甚至声泪俱下,其实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

自己不读书,给孩子买一大堆书,告诉孩子要好好读。

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钱,为孩子报了许多班,本质就是让孩子不在身边,但自己还觉得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许多。

孩子的所有毛病,时刻挂在嘴上;自己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全是优点。

教育孩子只有五招:一批,批得孩子一无是处;二骂,歇斯底里的连珠炮;三打,坚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四哭,为自己感到无比委屈;五放弃,觉得自己该做的都做了,没有效果,自己对得起孩子了,只能放弃。

自己活得很自在,或者活得很艰难,但无论如何,都感觉孩子学习不好让自己很没面子,并坚决认为学习不好的责任在孩子身上。

只有老师说的话孩子才听,一切都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了。

把“自己不懂教育”时刻挂在嘴边,当作逃避教育责任的最有力借口。

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必须听自己的,对于孩子的想法基本不管不问,置之不理。

家庭当中出现矛盾了,各自争各自的,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

……

陡然发现,孩子存在着诸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并且问题越来越多,与自己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驰。

如果以上的这些事情,或者说这些问题,您出现过,并且为此很纠结,那么请您记住这样几句话:

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庭。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其家庭中找到根本原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作用是不同的,采取的方法更是不同的。

家庭教育究竟该怎么做?或许您真的想知道,但听别人谈论的,基本都是大路话——道理都知道,就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如果您真想知道,请关注下面的连载——《这样做,才是家庭教育》。

孤独,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或许绝大多数的问题孩子的家长,甚至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的。

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缺少陪伴。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这个世界上也绝对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除却生理因素,导致孩子不一样最大的原因,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而这不同的经历,是铸就每一个人独特个性的核心原因。(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个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简而言之就是每一个人的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不赘述了)

前文说过——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庭。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其家庭中找到根本原因。

但,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着积极的希望,都对孩子的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但,很多的家长最终发现事与愿违。为什么呢?

首先,是孤独。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孤独,是导致其出现问题的首要原因。因为孤独,会让孩子缺少依靠,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会让孩子困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会让孩子变得极端——或急躁易怒,或郁郁寡欢,或消极沉闷,或躁动不安,或神情飘忽,或处事木然……许多,不列举了。

为什么呢?

因为孤独必然寂寞,寂寞必然空虚。空虚,要不就会不加选择找事情填充,要不就会听之任之一切索然。而这些,仔细想想,都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毕竟是孩子,经不得这么许多,更不会正确处理这么许多。

绝大多数的问题孩子的家长,甚至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不敢说自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家长对孩子所有的说教都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所言必将是不对症的药方。

当然,孩子肯定有秘密,不可能都告诉家长的。但,这绝对不是家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借口。

记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单单指和孩子的主题性谈心(这是作用最小的),最重要的,是陪伴,是有格局的陪伴。

陪伴,分为两个部分,都很重要:

一是时间上的陪伴,即要尽可能多地找时间陪伴孩子。或许会有家长说,自己确实很忙,确实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要注意,真正的陪伴,是让孩子最经常地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型存在。不在身边可以打电话,没法打电话可以留言,甚至可以写信……不是有没有方法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是频率的问题。

二是角色上的陪伴,即要固定和变换自己的角色。固定,指的是家长永远是孩子的靠山,更是孩子最后的靠山,这靠山不是说孩子做什么都去支持,而是让孩子对家长永远有归属感,最简单地说,当孩子经历痛苦、失败的时候,可以在家长那里找到安慰、鼓励、支持,最起码可以找到一口热乎饭,却不是单纯地指责、呵斥,更不应该是不管不问的冷漠(这对孩子的伤害最大)。变换,指的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孩子幼年好奇(牙牙学语到幼儿园小班),家长应该是无所不知的智者;孩子初谙事理(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低年级),家长应该是启迪探索的导师;孩子年少经事(小学中高年级),家长应该是及时求助的弱者;孩子发现自我(初中始),家长应该是积极提升的同行者——一路同行。

陪伴,核心在于永远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客观讲,每一个家长在孩子的年龄都犯过错误,自己的家长当时估计也肯定嘱咐过——效果不大。

陪伴的要义,在于让孩子经历正常人应该有的经历,在经历中才会真正成就孩子应该的成就——失败是成功之母,其意义也便在于此。现代家庭教育最大的认知误区,在于家长都想让孩子避免自己曾经的失败或者错误。可冷静想想,家长经历十几几十年积累才得出的经验,孩子怎么会一听就懂、一做就行?如果真是如此,人类社会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

陪伴,必须积极,不能光陪着,关键是作伴,亦即要有较高目的、有较大格局地与孩子的成长相伴。注意——陪伴要用行动,不一定动嘴,但必须动心。

积极的陪伴,最好是不断创造和孩子在一起进取的机会,这首推旅游,自己一家的旅游。或许会有家长说没有时间、没有钱,其实,这都不是借口。旅游,并不是非要去远方,也并不是非要多高档,关键是要有一颗旅游的心、一颗为了孩子成长的心,短途长途、穷游富游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即便是清晨散步经过未知的一隅、品过路边的一味、见过偶尔的一景……也算旅游的——因为总是多了一个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话题或者共同的默契……

行文散乱,却是真心。

个中意味,唯求细品。

不到之处,尚望指正。

若得批评,则又幸甚。

没有合作,永远偏颇

家庭教育,需要的是父母共同的努力。而这共同,指的是积极的正向,即需要父母基于对孩子的发展期待,各自发挥长处施教,并形成合力。

当然,首先需要避开的,是低层共识(关于低层共识的定义及危害,我在《走在教育边上》具体说过,在此也就不赘述了)。很多时候,很多家长,在实施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往往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比如,“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等等。其实,这些过于概念化的东西,往往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家长的一致采用,只不过是在证明自己也有教育智慧罢了,最终没有效果,往往会将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

我一直跟家长们说,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在向别人证明自己教育过孩子,至于有没有效果,无所谓,跟家长没有关系。——这是个很可笑的说法,但在现实中大多家庭存在着。正如学校召开家长会,大多时候,班主任都是在听家长一遍又一遍地倾诉自己为了孩子做了多少,自己是如何地想方设法……但到了最终,总会告诉班主任:什么方法都用了,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所以恳请老师多费心。

冷静思考,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基本是因为其停留在情绪化的无目的层面。亦即,所施加的教育,都是以“做”为主,很少考虑是什么、为什么。这就好比治肚子疼,光知道肚子疼,却不知道疼的具体原因,听别人说肚子疼喝点藿香正气水就好,于是也喝了,最后疼痛依旧,却埋怨肚子不懂事——我都给你吃了药了,怎么能还不好?

于是再回归主题,如何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呢?

人,因为优点而活着,因为突出的优点而更好地活着。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两回事。但,孩子最终会成为具备父母特点的独立个体,核心在于具备父母哪些特点。如果想要孩子优秀,就应该让孩子具备父母的优点,反之亦然。

基于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优点,这展示,应当是自然而然地表露,而不是刻意地说教。无形中的潜移默化,会让孩子自然而顺畅地将父母身上的优点迁移到自己身上,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特点。

第二,便是父母之间相互的赏识、相互支持,由此推及到家人之间的相互赏识、相互支持——这会形成一种极为强大的向上的力量。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习惯于找毛病,于是大多的一语致死都出现在家庭中,也由此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有一条鸿沟,这鸿沟不是代沟,而是不断地挑毛病导致的情感割裂。若是家人之间都盯着优点,不足之处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别人眼里优秀的人其实最容不得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所说的这一些,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频繁使用,却是随着孩子大了,都忘了这最有用的方法了。

第三,是目标一致的配合。家长们永远要记得的,便是在对孩子实施有目的教育之前,必须要相互沟通,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精心研究方式方法,然后配合执行。家庭教育很多时候的失败,都是因为应激和随机,即孩子出现问题了,没有经过冷静分析而本能应激作出反应,随即进行教育。这样的做法,从本质上讲不是在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是在发泄家长的愤懑情绪而已。

没有当头棒喝,只有水到渠成

大多的家长永远都记得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永远记得自己曾经是如何对孩子的一番番苦口婆心,但基本没有家长去考虑自己这样的做法为什么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但家长们还是这样笃定不移地坚持着。在很多家长的思想里,家庭教育,应当就是自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对孩子的一番透彻深刻的教育(大多是严厉的批评、责骂乃至于动手打,再或是痛彻心扉的倾诉,或是心灰意冷的不理等等),让孩子彻底改正了某一方面乃至某几方面的缺点,充分认识到了家长的良苦用心,思想得到了本质性的升华,由此洗心革面,完全变了个人,从此再也不用家长费心,主动走上了健康成长的优秀之路。

这是痴人说梦,或许只能发生在小说里——因为小说里这样写,最能满足家长的偷懒心理。

真正的家庭教育,最不需要的是集中,最有效的是日常。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孩子现有的品质、思想、习惯等等,都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所以,家庭教育的要义,在于敏感而全面地把握日常教育机会,有意而自然地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或许说得过于书面化了,其实上面所言,每一个家长都曾经做过,在孩子极为年幼的时候做过,只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便将这最有效的办法丢却了。

举个例子吧——

记得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长带着孩子,会把握住日常所有,温和而耐心地不断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后不断引导着孩子通过自己的提问或是向别人的展示进行复习强化,孩子在饶有兴趣地学习中、快乐自然地展示中,学到的越来越多。客观讲,那时候,孩子的成长让家长很是满意的,甚至于出现过不少的成长中的惊喜。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那是因为孩子小,所以大人教什么,孩子就学什么。可家长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第一,孩子学不会的时候,或者是说错的时候、记不住的时候,大人是怎么做的?严厉的批评、责骂乃至于动手打?再或是痛彻心扉的倾诉?心灰意冷的不理?都没有,反而是更加温和而耐心地指导,从来没有责怪孩子的学不会、说错、记不住,反而归罪于自己,于是不断地调整方法,最终孩子在饶有兴趣地学习中、快乐自然地展示中,学到的越来越多。对吧?

第二,当发现极个别的家长因为孩子学不会、说错、记不住或者做错了事情而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时候,大多的家长会进行及时地劝阻,因为在当时每一个家长都知道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即便是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家长也知道,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火气——其实,这控制不了,只是因为孩子让自己掉了面子,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找回面子而已。——由此反思,当孩子大了的时候,家长的严厉的批评、责骂乃至于动手打,再或是痛彻心扉的倾诉,或是心灰意冷的不理等等,是不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不多说了,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很重要。每一个家长都有着曾经的很有效果的经验,需要冷静下来,回顾一下,然后用于孩子逐渐长大的现在。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孩子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与之配套的方法在不断变化,家长也需要因之而动,但一定要记住:把握住日常,允许孩子犯错误,温和而耐心地指导。——这是每一个家长都会的,也是经验最丰富的。

痴迷说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

估计绝大多数班主任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都会遇到滔滔不绝翻来覆去介绍自己家庭教育方法、过程的家长,不在少数,并且大多是女性家长。班主任基本插不上嘴,只能耐心听其说完,而后当班主任要谈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或者进行教育沟通时,会因为自己的某一句话又触动了家长的共鸣区,而后又是滔滔不绝的翻来覆去。最终,整个家长会期间,对这部分家长而言,其表述核心其实只有一句话:我什么都跟孩子说了,就是不管用。而后,家长就会依依不舍而又很充实地离开,感觉此行不虚,孩子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可班主任基本没捞着说话,即便是好不容易插空说了几句,在这家长的脑海中也基本没有任何印象了,因为这家长一直陶醉在自己表述后的满足感里——倾诉的快感会屏蔽一切。回家的路上,会和其他的家长不断交流自己这次家长会所说的话,一直到家,这兴奋之情都难以消却。

而班主任,很痛苦,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倾听者,经历数轮、十数轮、几十轮大同小异的滔滔不绝的翻来覆去之后,身心俱疲,最终,一切预设成空,涛声依旧。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乃至后来不当班主任的时候,为最快地摆脱这种痛苦,将家长会引入正轨,总要在交流开始的时候说这样一番话:各位家长,首先需要说明,您在教育孩子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非常正确,这都是大家几十年人生历程当中所积累的无比宝贵的经验,对孩子说这些也确确实实是为了孩子好。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一下:第一,为什么您说得这么正确,孩子就是不愿意听?第二,您在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您的家长估计也说过这些话,您听了吗?——家长基本都沉默了,而后发出会意的笑,而后会很认真地听我继续往下说,而后……这次家长会或者交流的目的便达到了。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说教,但绝对不能只有说教。但现在的很多家长依赖说教,乃至于迷信说教。究其原因,我说过,是偷懒意识作祟——都想着一劳永逸。

其实,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长的身教。基于此,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是——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

随着社会的进步,智能终端愈加发达。于是,许多家长愤懑于孩子的沉迷网络游戏、纠结于孩子的不思进取,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歇斯底里摔手机砸电脑,依旧难改现状。最终,想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却又咽不下这口气继续斗争,却是基本没有家长去思考孩子因何如此。

我一直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所以,孩子的沉迷网络游戏、不思进取,客观讲,与家长有着必然的联系。

家长抱着手机与亲友兴高采烈地相互讨论网购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偶遇闲暇自己认为权作休息玩一玩网络游戏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家长谈论着工作中如何投机取巧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一时冲动言行不雅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无所事事追剧八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到家躺平四肢不勤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斤斤计较消极处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所有的日常,家长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做成了孩子的榜样或者想到过要做成孩子的榜样?

家庭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在于——只准家长放火,不许孩子点灯。

所以,家长抱着手机与亲友兴高采烈地相互讨论网购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学习分心;家长偶遇闲暇自己认为权作休息玩一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玩游戏;家长谈论着工作中如何投机取巧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没完成作业;家长一时冲动言行不雅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品行不端;家长无所事事追剧八卦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不珍惜时间;家长到家躺平四肢不勤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不知道努力;家长斤斤计较消极处事的时候就别埋怨孩子不思进取……此时,任何的说教都没有意义;如果反之,家长热爱读书、喜欢练字、工作认真、做事勤奋、举止文明、务求上进、思想豁达、格局高深……不管说什么,孩子都会听的。

所有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影子,是家长优点和缺点的复合体。

所以,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是——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别迷信说教,没有身教,即便说破大天,一切都是虚空。

别人的永远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只会适得其反

表弟问我,孩子写作业非常拖拉,别的孩子半天完成,自己的孩子一天半都完不成,咋办?

听完他的愤慨,我不由想起了去年春末在支教的学校遇到的一位家长。

那是到年级主任的办公室问询一个事情,主任忙,我便等着。办公室里站着一位很是局促的中年女子,很不安的样子。顺口一问,却正是我所教的一个学生的家长,因着孩子整日完不成作业,学校叫家长过来交流。也恰好我有时间,孩子又是自己的学生,便同伊聊了起来。

听伊说,因着夫妻两个工作忙,整日照顾不得,孩子小学一直到四年级,基本是爷爷奶奶照看。但孩子却是很懂事,每日的作业都是早早完成,周末也是,然后还能照料着家里,让家长很是欣慰。

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好了些,母亲便不去工作了,专心在家照顾孩子。也是从五年级开始,孩子的作业便逐渐完成得慢了,六年级越发明显。到了初中,因着是住校,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这周末的作业,一直到周日中午吃完饭,还是没有完成,非要拖到回校之后。听说别的孩子大多周六上午便完成了。为此,伊很是纠结,打骂都不管用。

听伊的描述,很容易便发现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五年级。孩子之前是很好的,为什么五年级开始作业便逐渐完成得慢了?最直接的变化,便是从五年级开始,母亲不去工作了,专心在家照顾孩子。而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母亲居家专门照顾孩子,孩子应该是学习上更顺畅了,这孩子缘何适得其反?

于是我问伊,从五年级开始,在家是如何关心孩子的学业的。伊的回答不出我之所料——给孩子买了许多的辅导资料,孩子写完作业之后,便督促着孩子做辅导资料上的题。

我笑了笑,问伊:若是您工作的单位,每日固定给您200元钱,需要完成十个任务;您上午就圆满完成了,与您承担同样任务的同事上午只做了一半;然后单位的主管看您做完了,便又给了您另外十个任务,您会接受吗?

伊说:肯定不会接受,除非给我加钱!

我说:钱是不可能加的,只是主管看您闲着没事,所以要再给您安排工作。

伊说:那我以后也慢慢干,一直干到下班才做完。

下面我说的话,相信读者很简单就猜出来了:您的孩子也是如此,本来早早完成作业,就可以出去玩了,或者是做自己早已规划好的事情;可您的行为和主管没有两样,做完了,还有新任务——面对无止境的辅导材料,孩子怎么办?只有一个选择——慢慢做作业。因为只要作业没有完成,您绝对不可能再给孩子安排别的任务。所以,孩子的不及时完成作业,是您经过长期培养一手造成的!

伊突然哭了,之后又说了很多,但相信已经明白我的话了……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表弟听,表弟不好意思地笑了,承认自己的做法完全一样。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和最优秀的相比,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所做的绝对正确,绝大多数的家长却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孩子,是个人。

或许这绝大多数的家长会立即反驳:我还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个人?

可家长们,您知道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吗?您知道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自然有着异于别人的个性吗?您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吗?您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就应该一刻不停地学习。可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说法对吗?真能有孩子做到这一点吗?自己的孩子适合这样吗?孩子的童年、少年,除了做题就不需要做别的了吗?只知道做题,是个人吗?

家庭教育,若真想让孩子正常地发展,或者说优秀地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便是——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永远记得:坐过飞机的人,不一定会开飞机;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懂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好好学习,好好琢磨……

最后补上两句:别人孩子的优秀,绝对不是您认为的原因;别人的孩子再优秀,也是别人的孩子;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必须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科学引导;永远记得——一定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的实现者,那样不公平,试问——您在孩子这样的年龄,做到孩子这样了吗?

反思自己,将心比心;客观理性,与时俱进

刀子嘴,豆腐心。这句话用来形容家长,想来是不会错的。

我国的家长,普遍的想法,便是坚信改掉缺点就是好孩子。似乎这话没有错误,但现实却是——家长能够不断指出孩子新的缺点。

这似乎是一种超能力,孩子刚就某方面做了改变了,家长便会提出新的要求——无止境也,无穷匮也。

客观上,可以理解成家长对孩子总是有着更好的期待——这无可厚非,谁都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却是家长一味地严厉苛求,自己简直喘不过气来。

严厉,是绝大多数家长一直奉为圭臬的教育绝招。可有没有想到过:这样的严厉的氛围,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长吗?

有一个怪圈: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最希望自己的家长和蔼、亲切、善解人意;可当这个人成为家长的时候,却大多是严厉、苛责、武断、不讲情理。

究其原因,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所经历的挫折、所犯的错误,但客观讲,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若是真能实现,我说过,人类社会绝对会超越现在亿万年。

所以,刚柔相济,或者说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才是与孩子相处的至道。不可纵容,纵容会让孩子失却敬畏而肆意妄为,会摔大跟头的;也不可苛责,苛责会让孩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失却了自我。应该关心爱护孩子,但应该是是基于孩子正常发展的常态化关心,不可造作;也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对于孩子的思想、言谈、习惯等影响一生的事项,不可掉以轻心。

当然,关心绝对不是物质,而是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心灵依靠;严格绝对不是粗暴,而应该是家长近乎严苛的以身作则,基于此产生的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的家长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很多时候的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不执行,其实是因为在孩子的心里觉得,家长自己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让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罗嗦两句:很多家长或许并不认同我所说的“家长自己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让我做到”,大多的家长都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做不到绝对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与自己没有关系,甚至于自己本身就是个受害者。可家长们有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孩子或许也正在经历着自己理由中的这一切,只不过是换了个角度或者时代罢了。

说得再坦白一些,家长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是在掩盖自己孩提时候的负面经历所造成的心理缺陷,或者是发泄自己孩提时候的负面经历经过多年累积所形成的愤懑的块垒。不信的话,冷静地想想……

无视成长,是孩子最大的心结

家庭,是最不平等的地方。原因便是在于家长倚仗着自己年纪和经验的优势所产生的自以为是,主观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强烈的自我意识。

真正的不尊重,往往出现在家庭中,因为家庭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情形比比皆是,孩子的意见被忽略被否定被驳斥乃至被嘲笑的情形比比皆是……商量,大多出现在孩子的幼儿期,孩子年岁愈长,家庭中的话语权越低,大多发展到最后,与家长便没有共同语言了。

可家长却将其解释为孩子的不听话或者说是叛逆。

“你才几岁?你懂什么?我的这一番良苦用心不全都是为了你?”——这番话,是家长永远的法宝,也是荡涤孩子所有意见想法的最有效的武器,更是家长理屈词穷之际却不想认错的救命稻草。

也所以,大多家长的所谓征求孩子的意见,基本是心血来潮的故作姿态。

家庭教育,家长应当与孩子平等交流。这平等,应当是建立在将孩子真正认定成一个与家长同样的成年人的基础上,而不是心存故作不耻下问举止的自我清高意识的俯就。或许有的家长不明白,简单一点说,如果孩子是自己的朋友、同事、兄长、领导、客户等等,与其该如何交流?

若真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家长或许会发现,孩子说的话很有道理。即便是有不足之处,设身处地,也会理解其积极之处。

这样的平等,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也才会有对孩子真正的理解,也才会产生对孩子真正的鼓励——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对孩子的上进,作用极大。

因为这时,家长才会真正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或许有的家长又不明白了。举个例子罢——

若是家长与一位同事交流,会极自然地听出其表述中的优点,由此自省,暗生敬佩(或嫉妒)、向好、借鉴乃至超越之心;也会极自然地听出其表述中的不足,会委婉指出,也会据理力争,若对方虚心请教,会耐心地倾囊而授,若对方固执己见,也可能会冷眼旁观直至预想成真而后再带些窃喜地进行总结或指导。

我不想争辩,以上的话或许境界不高,却应该是社会现实。

或许有的家长会质疑:我正是为了避免后者导致孩子出现的失败所以要强行让孩子不这样做的,怎么能坐等孩子品尝失败的苦果呢?

还是那句话: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其长辈经历的挫折。

我在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们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我拿着一个空盒子摆在教桌上,说里面啥都没有,估计全体同学都不信;然后让一个学生上来看一下,学生看完,对其他学生说盒子里啥都没有,其他学生估计也都不信;最终只有一个学生没看,哪怕是其他所有学生都说盒子里啥都没有,这个没看的学生也肯定不信。

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不要。

因为“不要”,所以基于好奇心,孩子“偏要”。如何让“不要”成真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要”几次,经历过之后,孩子才会明白“不要”的是真不能要,也才会真正接纳家长的意见。而这“要”,也是平等,是尊重,是理解,是真正的鼓励。当然,不可越线,不可极端,要有所选择。

最后补充一点:平等交流,还要注意免打扰,即家长不要事事都干涉,而要留给孩子独立自主想和做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说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都要留给孩子独立自主地想和做。倾囊而授只在被授者真正需要时,否则都是强人所难——强扭的瓜不甜。

都说孩子不上进,求学最懒是家长

上进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家长对于知识始终充满敬畏之心。

或许其家长没有高学历,但大多处在一直的学习当中,很虚心地学习,很广泛地学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家长大部分还会表现出对知识未知的尴尬的单纯和求知时绞尽脑汁的憨态可掬,或者是因焦虑而产生的夜不能寐——而这一切,恰恰会积极作用于孩子的进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定不要把有些家长的追随一时潮流、摆弄手机视频、追求标新立异等等理解为求知。客观讲,这些家长也是学到了知识或者技能,但都是一阵风,过了,也就冷淡了。而这一些,恰恰是对孩子进取的干扰——总是处在不确定的分神当中,没有奋斗主线。

若想真正促进孩子的进取,对家长而言,最简单的,是读书,读名著。而现在,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一年到头读不了一本书。每一个家长其实都知道自己读书对孩子是有着极大的正面影响的,但基本都不读。其原因或者借口都是冠冕堂皇的:每天忙这个忙那个,哪有时间读书;上学时候就不喜欢读,现在更是读不进去了;那些书都是老师读的,我怎么能读懂……听起来确实情有可原,可家长们想过没有——

玩手机、看电视、闲谈、聚会怎么却都有时间?上学时候不喜欢读难道值得骄傲?不读书永远也读不懂,这个道理很难吗?

于是,这类的家长会拿出自己的撒手锏——人家那谁谁谁,两口子一个字都不认识,孩子学习一直是学校里的第一!

我不否认,但想问一下:为何这孩子会是第一?

绝对不是天生的!——提前先把反驳的话截断。

确实有家长一个字都不认识,孩子学习却一直是学校里的第一的事实。但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情况是绝对的个例,并且现在家长不认识字的基本没有了;第二,这孩子的考第一,绝对是家长潜移默化的进取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家长对自己的工作肯定兢兢业业,不管现在干的是什么,并且对于知识肯定有着骨子里的敬畏之心,时时处处真心表现出自己对知识的仰慕和对自己没有知识的自卑。

所以,教育孩子,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是最大的推动力。

设想,孩子到家,吃完饭,看到家长自然地捧起一本书读起来,家里呈现出求知的安静,应当是何种景象?抑或是家长自然地投入到对自己工作的研析思考当中,又应当是何种景象?较之家长吃完饭便打开了电视追剧,或是拿起了手机,要不购物、要不看视频、要不浏览朋友圈,还不时地讨论、嬉笑,又当是怎样的差距?

注意,相互促进,绝对不是嘴上的,必须是行动上的;要想让孩子求进成长,家长也必须不断成长。

所以说,要活到老,学到老……

家庭教育箴言——写在最后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所以,家长不应该整天去想孩子这儿不行、那儿不好,而应该时刻深入思考——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每一个孩子身上永远都有其家长的影子,孩子的每一个特点(无论好坏),都会在其家长身上找到根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这是绝对不容辩驳的事实,因为每个人都有上进心。

孩子不上进,不是孩子不愿上进,而是其家庭环境阻遏了孩子的上进。

家庭教育没有一劳永逸,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情。

家庭教育,应当是时时处处持续进行的,没有节点,也没有终点。

家长做不到的,一定不要要求孩子做到。挑孩子的毛病,永远显不出家长的高大来,相反,只会让别人瞧不起、让别人笑话,哪怕那个人正在赞同你说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是在说遗传,其实说的是家庭教育的作用;这龙、凤、老鼠,说的不是家长的出身地位,而是家长的思想格局。

你怎样,你的孩子就怎样。

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管,没人替你管;自打孩子出生那天起,家长的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将永远取决于孩子的发展。

只花钱,不陪伴,永远买不来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适应能力很强、创新能力很强、好奇心很强、上进心很强……如果不信,可以和孩子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和孩子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必须和孩子一起。

永远记得:孩子永远比你想象的成熟,尤其到了初中乃至于小学高年级。如果不信,家长可以做个实验:一个周之内,一切由孩子说了算,家长必须愉快而坚决地服从——不讲任何条件,不进行任何反驳,甚至不得露出任何不悦的表情。

如果家长能坚持一年天天读书,那么孩子会坚持三到五年;如果家长能坚持两年,那么孩子基本不需要家长去管——因为读书会上瘾的,家长孩子都会上瘾,而这瘾是所有瘾里面最金贵的。当然,必须读名著,反复读,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主。

家庭教育,家长必须统一思想,共同努力。一个巴掌拍不响。

家庭教育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都知道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却不知道没有准备的人在机会面前不是浪费机会,而是逆行了机会。有些机会,因为没有准备,会成为终生的遗憾。

犯了错误,就必须付出代价。永远不要后悔,因为后悔永远改变不了既成的事实,所谓因为后悔而生发的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等等,只是为了掩盖自己过失博取别人同情的虚伪的脂粉。每个人其实都提前知道自己会不会后悔,之所以会做能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是因为潜意识里已经想到了推责的方法。

家庭教育,只有现在或者当下,家长要时刻想着把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做细、做精、做到极致。

孩子的任何问题,家长都要负主要责任。永远不要说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孩子出现问题自己确实没有办法——孩子生长在你的家庭,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

还有很多,先不写了罢……

祝愿所有的家庭都积极和谐,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