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科技资金人才一个都不能少)(1)

如何让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如何围绕很多人心中的“乡村梦”,为他们投入乡村搭建更好平台?近日,浙江省发布《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两进两回”指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意见》明确,力争到2022年,省级支持乡村振兴财政投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省级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0个,培育青年农创客和新农人各1万名,吸引20万名乡贤返乡投资兴业、建设家乡。

近年来,围绕推进乡村振兴项目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一批青年和乡贤带着优质项目和资金纷纷回归乡村,为金华乡村振兴按下快捷键。

婺城:乡创项目吸引创客

婺城位于浙江之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乡村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全区已建成廊道美丽乡村风景线2条、省级示范美丽乡镇3个、精品村32个、秀美村42个。如何在美丽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真正走向市场,成了婺城的重大课题。

今年8月,婺城区启动“十乡百村”乡创行动,拟形成以政府、村、村民、企业、金融、乡贤、协会为主体的“7 X”命运共同体,构建起以公益创投和产业创富为主要形式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在省级文保单位婺州窑雅畈镇汉灶村遗址,一支古婺窑火传承2200多年生生不息。传承振兴婺州窑是婺城乡贤、中国婺州窑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的梦想。

“婺州窑釉色丰富、造型古朴,一定要把它恢复起来。”从19岁接触陶瓷后,陈新华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46年。2004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挂牌成立后,陈新华致力于研究传承发展婺州窑,不仅恢复了成熟的婺州窑技艺,还不断进行创新融合。

如今,汉灶村重新燃起熊熊窑火。陈新华在这里主持建成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容纳博物馆、大师工作室、产品展销、技艺体验等内容,架起婺窑古今传承,由事业向产业迈步的桥梁。中国汉灶婺州窑博物馆自2017年5月开放以来,年平均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通过京东、淘宝等已实现销售产品超千万元。下步,雅畈镇将依托婺窑主题,开发系列文旅项目,整合老街、斗牛、月牙湾、摩崖石刻等地方性文化资源,驱动“文化 ”乡创经济。

不仅仅是雅畈镇,婺城区“十乡百村”推介的十大重点项目,先后吸引各类资金上亿元。作为国家级生态乡,莘畈乡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成为吸引乡贤和资金回归的首选之地。目前,作为莘畈乡兰源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主体,近2000平方米的丽园文体活动中心等众多体旅设施已建成,并成功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及培训等活动。从2017年至今,连续三年举办了浙江省万人毅行活动,吸引了30余万的选手和游客。今年1-10月,全区就已接待游客87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4亿元,增长29.01%,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永康:“乡创客”以工哺农

4年前,35岁的她放弃城市企业高管的职位,回到家乡——永康市芝英镇王上店村。在这里,她建起500余亩农业基地。

在老乡眼里,孙灵娟是个挺能“折腾”的永康姑娘。毕业于国内一流学府的她,花5年时间在北京站稳脚跟,上百万元年薪令人羡慕。2015年,在事业风生水起时,她却扔下一切跑到农村,兴冲冲当起农民,一手创立浙江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藏红花种植、销售和加工。

4年间,孙灵娟的公司在永康自有基地达到800余亩,公司采用“企业(公司) 园区(基地) 农户”的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现代智慧技术,完成农产品“研、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带动区域内的农民增收;通过水稻轮作、葡萄套种、在经济薄弱村成立合作社跟种等方式,现已带动1400余亩藏红花的跟种(其中大学生为45户,农民260户),已培育73名大学生为藏红花项目技术员,人人责任到户。据2018年数据分析,按照跟种协议要求种植的农户每亩平均收益2.2万元。

在工业强市永康,这样的人生着实有些特别。“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一方面觉得高材生当农民有些可惜,另一方面则认为在工业强市发展农业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孙灵娟说。

同样的经历,年轻的“农二代”李盛桔也深有体会。李盛桔是一名90后女大学生。早在2013年,李盛桔的父亲李维哲创办的维哲农场,就获评浙江省示范型家庭农场。

李盛桔一开始却并没有打算重走父亲的路,跳出农门一直是她孩时的梦想。但是,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李盛桔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相关农业的政策,国家是很支持的,父亲一直跟我讲。”李盛桔说,随着了解的深入,她也觉得农业和农村发展潜力很大。

孙灵娟、李盛桔的经历,也是永康“青年乡创客”的写照。如今,在永康,一批如大陈、塘里等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优秀年轻创业者的聚集地。

去年9月,永康市新青年农民联盟正式成立,也聚集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资金为“乡创客”的梦想助力。“作为‘新农人’,希望带领更多的乡创客去创业致富。”“青农联盟”理事长孙灵娟表示,方园农业科技是金华市第三批“青年创客农场”,将为创客提供6个月以上免费工位、办公场地等服务,帮助青年创客走好创业第一步。

今年以来,青创联盟导师团先后帮助乡创客24个项目落地,总投资3000多万元。“萤火虫”乡宿还原了老房子的味道,成为高端民宿的代表;“952酒吧”融合咖啡、精美手工小吃、书籍于一体,充满慢生活气息,留住了年轻游客的心和胃……这些项目撬动了乡村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推动全市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

和村民“分享经济”

从2015年年初“乡创”一词开始见诸报端,到如今方兴未艾,去乡村创业,正成为当下一股新热潮。

“乡创”为何突然火起来?一位乡土专家这样解释:激活沉睡的乡土,近看是繁荣乡村经济奔小康,远看是带动一座城协同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正是地方政府愿意支持“乡创”的原因。

而作为支持乡创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科技、人才、资金,缺一不可。今年7月,我市新公布了婺城区倪晌家庭农场等19家单位为金华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1月,金华市又公布了33家首批创业孵化基地,包括金华电子商务创业园、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经济创业园、金华市三分田农村电商创业园等。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乡创”带给乡村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力量,而青年是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的内生力量。

当然,“乡创”绝不是建个民宿卖两间房那么简单,必须要挖掘乡土的力量才能持续生长。政府需要给这种乡土的“蓄势”提供空间,让这把“乡创火”成为点燃乡村特色发展的力量。乡创者一定要融入乡村,和村民一起朝着“分享经济”的路子走下去,保持持续成长的活力。

(据《金华日报》,原标题《我市“两进两回”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原作者:孙武斌。编辑:沈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