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毕兴跃 通讯员 宋同 董文敬 济宁报道

“村里的农家书屋现在已经慢慢发展成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园地了,多亏了镇上对文化教育的支持。”汶上县义桥镇文化站负责人李爽说。近年来,汶上县义桥镇高度重视村风民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振兴,对标文化建设先进的兄弟县区、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大美义桥”建设实施方案》,建成了一批农村精神文明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点。

写好“老树新枝”文章,让文明乡风看得见

依托乡村儒学大讲堂、道德讲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义桥镇组织开展“义桥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评选,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该镇深化乡村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破除陈规陋习,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提出两条建议(汶上县义桥镇妙笔)(1)

写好 “插柳成荫”文章,让美好乡愁留得住

义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实行班子成员包管区的工作方式,以点带面,由小及大,深入村居发掘优秀乡土文化,让传统的农耕文化披上了现代化的新衣。

义桥镇整合文化资金和资源,在崔东村、曹村和沙庄村率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记忆展馆”。崔东村的房氏家训展示、沈营村的“王国福精神展馆”、曹村的革命老兵说往事板块,生动叙述了义桥大地紧跟党的节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的故事。

同时,义桥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充分发掘前张吾村王氏蝌蚪文蕴含的文化价值,让美好的蝌蚪文插上飞翔的翅膀,走进小学的美术课堂;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记忆”示范点,以每月的志愿者宣传教育为载体,大力开展记住乡愁、弘扬礼仪、移风易俗等文化内容,让“乡愁”切实落地,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和活态利用,将文化传承回归到民众的生活实践中,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一种生活方式。

写好“育种蹲苗”文章,让文化产业利长远

产业强,文化才能旺。义桥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站40个,覆盖率达100%,截至目前,积极开展“儒家文化进万家”“电影送乐下基层”“唱响红歌给党听”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15次。

义桥镇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让文化成为群众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潮流;解决好“硬投入”和“软支撑”的关系,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对各村的“百姓大舞台”进行优化提升,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对文化场所实施专业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管”和“用”的问题,形成了支撑合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我们将统筹各类资源,做好文化振兴文章,让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振兴的红利。”汶上县义桥镇党委书记张洪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