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你是房奴吗?过得还好吗?

房奴并不是当代的特色,这是一个历史传承。

房奴的那些事,说出来的都是泪,说不出来的都是心酸和无奈…………

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流传千古的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一个房奴是怎么产生的(房奴是个历史传承)(1)

白居易第一次到京城,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提醒他:长安居大不易!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担任低级官职,35岁结婚成家。夫人一嫁给白居易,就提议买房。

白居易写诗劝夫人: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欢欣。意思是我还没攒下钱,还是高高兴兴的租房吧。这租房的日子过了二十年后,白居易写下了《卜居》: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在长安做官二十年,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不由得羡慕起蜗牛和老鼠了。直到50岁,在担任重庆一把手之后,白居易终于在长安买下房子,圆了夫人的安居梦。

一个房奴是怎么产生的(房奴是个历史传承)(2)

宋朝买房难是历史之最,尤其京城人口稠密堪比日本东京,地价高昂,“尺地寸土,与金同价”。理学宗师朱熹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连宰相这样级别的高官都租房住,房价一定可以比肩北上广深。

淮南转运使张根写到:“一第无虑数十万缗,稍增雄丽非百万不可。”意思是说当时在开封买套稍微好点的房子就得几十万贯。天禧元年,参知政事陈彭年去世,真宗去家里祭奠,看到陈彭年租住的简陋房子,叹息不已。寇准两度拜相,当高官40多年,也没有私产私房,每次回京只得寄居在庙里或道观。

欧阳修25岁参加工作,大约30岁那年,被调到开封做京官。按照规定,京官不能携家带口住衙门,欧阳修一家只能在外面租房。他写诗描述租房生活: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42岁那年,欧阳修下决心结束租房生活,在安徽阜阳西湖之畔买下一所二手房,工作17年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首套房。

一个房奴是怎么产生的(房奴是个历史传承)(3)

宋朝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买房故事也比较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56岁的苏洵,花费8000贯,在开封宜秋门买了一套花园式住宅。当时苏洵担任宋朝最低级别的文官“霸州文安县主簿”,每月有7贯铜钱的薪水。官位很小,俸禄微薄,在开封是买不起房的。好在当时开封有个当大官的四川老乡范镇,苏洵厚着脸皮向范镇借钱,才得以付清房款。买房后第三年(1066年),苏洵就死在了开封。人死了,这房贷谁还呢?当然是两个儿子。

一个房奴是怎么产生的(房奴是个历史传承)(4)

苏轼26岁成为一名公务员,做了一辈子官,但长期被贬谪,小日子过得清苦,帮老爹还完房贷后,更买不起房了,连儿子婚房都是向好朋友借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50岁的苏东坡心灰意冷,决心结束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远离官场,在常州宜兴太湖之畔买房安家。卖家索要5000贯,他手里只有几百贯,无奈从弟弟苏辙那里借了3000贯,东拼西凑买了首套房,前后花了20多年时间。

一个房奴是怎么产生的(房奴是个历史传承)(5)

苏辙官至宰相,也不比他哥好多少,苏辙《闭居五咏其四买宅》诗中写道:“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到老了还没有房子,只能住在几个儿子的家中,儿子们对他都有抱怨。

可能是被怼得不胜其烦,晚年苏辙狠下心来当房奴,咬牙在开封买了一套房子,花了9400贯钱,耗尽毕生积累,“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还自责“我老不自量”。当时普通人一月的工资是3贯,如果想买这套房,需要奋斗261年!!!

一个房奴是怎么产生的(房奴是个历史传承)(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