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收听

《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转载:三联生活周刊

主笔/薛巍

维特根斯坦在世时只出版了一本小书《逻辑哲学论》,他去世后留下的2万页手稿陆续被整理成《心理学哲学笔记》等书。

意大利奇葩怪事(维特根斯坦奇闻异事)(1)

维特根斯坦

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奇闻异事

有人说,复旦大学的网红哲学老师陈果不仅读不准“耄耋”一词,她讲课的内容也非常鸡汤化。她的金句包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冤枉这位陈老师了——除了“风情万种”那一句,其他两句都不是她发明的。“起舞”那一句是尼采说的,出自《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中“论新旧牌匾”的第23节,有一个中译本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一天中一次舞也不跳的日子是虚度的!倘若真理不带来笑声,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真理亦为虚假。”

另外一句是维特根斯坦的临终遗言。1951年4月28日,62岁的维特根斯坦躺在病床上,医生的夫人对他说,他的英国朋友第二天会来看他。就要失去意识的维特根斯坦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这不是一般的鸡汤,其实很苦涩: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精神上遭受过严重的痛苦,坚持不懈地思考,需要爱又无情地排斥爱,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快乐的,他为什么会说自己幸福?对于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这句临终遗言,2010年美国斯泰森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纳德·豪尔写了一篇18页的论文。他说,也许维特根斯坦临终前说的并不是“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确实是幸福的,因为他后来意识到了生命的神奇,比如人类有语言、能够说话就很神奇,我们的日常对话有着神奇的丰富性。

2015年6月,牛津大学出版社把维特根斯坦作为当月哲学家。该出版社网站出了7道题,来测试读者对维特根斯坦的了解程度。我能做对五道:维特根斯坦最初学的专业不是哲学,而是工程学。他在世时只在1921年出版了《逻辑哲学论》一书;他一生做过的工作有士兵、修道院园艺师、剑桥大学教授。有难度的两道题是:在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盒子里的甲虫、中文房间这四个思想实验中,第三个是维特根斯坦设计的;正面地启发和影响过维特根斯坦的写作和思想的哲学家包括:奥托·魏宁格、克尔凯郭尔、罗素,这个可以排除黑格尔。

关于维特根斯坦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这些轶事往往强调他的古怪、认真和纯粹。他曾经说他不介意自己吃些什么,只要总是一成不变就行。有一回他穿着一件雨衣去参加一个时髦晚宴,骑着自行车穿过了剑桥的校园。女主人问他:“路德,你的晚礼服在哪里?”他回答说:“在下面!”“但是我以为你要在这里过夜的,你的睡衣呢?”“在下面!”

阿伯丁大学哲学教师罗伯特鲍勃·普朗特说,他跟维特根斯坦一起走过一座桥时,问维特根斯坦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感到不太高兴,他停下来说:“如果我是一只鸟,我会在远离地面的地方筑巢。但我是一个人,所以我只能生活在下面这些污秽和垃圾之中。”

意大利奇葩怪事(维特根斯坦奇闻异事)(2)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

太初有道还是有行?

2017年,英国哲学家伊安·格朗德在《泰晤士文学增刊》上撰文说:“人们普遍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伟大哲学家的模范。人们对他的印象是艰深、晦涩、强烈、严峻、神秘、有魅力、怪异、努力、悲剧。他不仅把哲学当作一种职业,而且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作家和艺术家对他着迷,把他视为灵感来源。他是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音乐、雕塑和电影的主角。”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宣称,他解决了哲学中所有的大问题,但在后来的著作中放弃了这一说法。他之所以出名,靠的是他留下的2万页手稿和笔记,以及其他人记录的他的讲座。其中最重要的是1953年出版的《哲学研究》,以及后来被编辑出版的《杂评集》《论确定性》《数学基础研究》。商务印书馆日前推出的《维特根斯坦文集》共8卷,包括《哲学语法》《心理学哲学研究》《战时笔记》等。

《逻辑哲学论》一共由7个命题组成,质朴、优美,但并不好懂。它对历史上占主流地位的一种认识论做了提炼:人首先是有意识的思想者,之后才是活跃的、有身体、会说话的活动者。我们首先要有关于世界正确或错误的想法,要能思考事物、关联事物,掌握事态。真实的世界由所有事态构成。所以他说:“世界完全是由事实,而非事物构成。”但我们也能反映那些仅仅是可能的事态,我们的思考也会出错。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问的是,我们形成关于世界正确或错误的想法,这何以可能?需要哪些条件?他的回答是,这是因为,世界、语言和思想这三者的元素和可能的排列有着同样的形式。维特根斯坦称之为“逻辑形式”,我们的思想的元素之间的关系,跟事态的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致。现实、语言和思想相互映照。维特根斯坦对这种传统认识论概括得很妙、很准确,其实它就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的意识或心灵能够反映外在世界,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

这种反映论符合我们的常识,维特根斯坦最让人意外的是得出这一个逻辑经验主义的结论:如果一个人说,汽车在车库里,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当我们做出一个道德方面的陈述,说奴隶制是错的,这不是在反映现实,而只是表达一种态度,所以,严格说来道德命题是没有意义的。跟其他逻辑经验主义者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承认,我们是道德动物,道德命题是真实的。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要教我们如何在这种观点的启发下生活。

维特根斯坦还把这种理论用到了《逻辑哲学论》本身。因为书中陈述的思想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世界上存在的事实,它是存在着可认识的事实的条件。所以书中提出的哲学理论是无法有意义地说出来的,只能去加以呈现、展示。所以哲学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活动。跟科学不同,它的目标不是获得真理和知识,而是达到明晰和安宁。所以他说《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就像梯子的横档,踩着它们看清事物之后,就要把梯子扔掉。

后来维特根斯坦仍在做哲学研究。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一共包含693段长度不等的讨论,提出了784个问题,其中只有110个得到了解答。传统以为,我们的语言有含义,是因为我们内在的私人心理状态能够触及世界。语言是各种内在的命名和意义活动。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对现实的反映依赖于共同的活动、互动。太初有的不是道、不是词语,而是活动。我们不是去反映现实,我们首先置身于现实之中。这种哲学理论贬损了哲学家作为沉思者的地位,所以格朗德说:“当代哲学家不会跟维特根斯坦争辩。他们会绕过他。维特根斯坦有权威,但是没有影响。”

哲学微课推荐

点击试听专栏

《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意大利奇葩怪事(维特根斯坦奇闻异事)(3)

大咖推荐

意大利奇葩怪事(维特根斯坦奇闻异事)(4)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姜人生哲学到底 ——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