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网络文学(互联网文学又上新)(1)

“我说我在工地做苦工,你到处跟人说我是工地的股东。”

“我说我在做电商,你到处跟人说我被电伤了。”

“我说我和他形影不离,你说不行就离。”

这些句子从意思上看前言不搭后语,但读起来却分外上头。

这就是“互联网文学”新晋成员——“耳背文学”

所谓“耳背文学”就是你说的话被别人听完转述成另一句意思完全不同的话,这两句话猛一听好像是同一句话,但是仔细对照发现前后两句意思大相径庭,就像耳背的老人时常听错对方的话一样,令人哭笑不得,因此被称为“耳背文学”。

互联网赋能网络文学(互联网文学又上新)(2)

“耳背文学”为何能如此上头?

1.纾解压力

“耳背文学”一个很大特点是风趣幽默,沉浸在这种幽默诙谐的风格会让人忍俊不禁,网民也会积极加入进行模仿创作,纾解压力,忘记日常的烦恼。

例如,有些人遇到工作、买房这类沉重的话题,会喜欢用自嘲方式表达情感:“我说我有个北京的快递,他们到处说我在北京有块地。”这种半开玩笑的语言方式可以很好表达观点,同时也能缓解气氛、博得众人一乐。

2.获得身份认同

“耳背文学”来自生活中的“耳背”现象。因此,很多人都觉得“耳背文学”很亲切,网友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挖掘模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作。

网友们通过使用“耳背文学”来给自己贴标签,打造自己独特形象,表明自己是一个会玩“耳背文学”的人,这样就很容易在网络社交中证明是“自己人”,能快速拉近与熟知“耳背文学”群体之间的距离。因此“耳背文学”某种程度上是网友交友的工具。

互联网赋能网络文学(互联网文学又上新)(3)

“互联网文学” 成员多

近年来,互联网文学井喷,诞生了“咯噔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emo文学”等。

1.“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些疯言疯语搭在一起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其实就是当你需要用文字达成某种目的时,给对方一大段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让对方感受到你强烈的情绪。

例:在淘宝提醒卖家发货时,“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现实生活不顺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网上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我想为自己发声,我向冷酷的夜冰冷的墙发誓,我要加入那里,但我不行。我就是玉米南瓜浓汤里一粒飘摇居无定所的南瓜籽,我讨厌透了,有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你在乎吗?你不在乎。”

2.“废话文学”

“废话文学”用来形容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却没有任何信息量的言论。

例:关于这个事,我简单说两句,你明白就行,总而言之这个事呢,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具体的呢,大家也都看得到,也得出来说那么几句,可能你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意思就是那么几个意思,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

3.“emo文学”

emo,emotional(情感的,情绪激动的)的缩写,原指一种独立的摇滚音乐风格。“emo文学”是指一个人在悲情时写下的文字,有时并不代表任何含义,仅仅用来表达开玩笑或者自嘲。

例:看看我瘪瘪的钱包,我emo了!

互联网赋能网络文学(互联网文学又上新)(4)

“互联网文学”为何能不断推陈出新?

1、实用性强

“互联网文学”与现实关系极为密切,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是网民心理的具体表象。

来自于现实的“互联网文学”非常实用,可以应用到各个生活场景中。

当想缓解日常沟通中没话找话的尴尬时,可以用“废话文学”: “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

当想追心上人又追不到时,可以用“卑微文学”:“宝,听说你最近交男朋友了,那我以后还给你买早餐吗?嗯嗯我知道,以后买2份对吗?那他喝豆浆吃鸡蛋吗?”

2、展示自我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声渠道。草根文化一定程度上会反过来影响精英文化,并且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来界定语言,彰显身份。

例如,“咱就是说”“一整个无语”等等“鬼打墙文学”惯用的倒装手法,就是对传统的“正序”语言规则的挑战。

“废话文学”中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能力越大,能力就越大”“明天的事,我们后天就知道啦”这些表达打破了日常俚语搭配的规则,说到底也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的自我展示。

3、“流量密码”推波助澜

目前,“互联网文学”已成为一种流量密码,搞怪的词一出现,就会被网友迅速捕捉、点击浏览。在社交平台上,“废话文学”和“发疯文学”相关浏览量都已超过千万,最近流行的“耳背文学”也被各自媒体大量“造梗”。

其实,网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可谓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小牛最后提醒大家,在飙“网文”“玩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分清对象,具体什么时候该用“互联网文学”,小牛就不“废话”啦!


作者:姜松源 杨欣欣 魏园

编辑:魏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