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得名金山寺  大关镇的金山村,并非这里有金山,而是因境内俗称金山的齐家老屋后面的小山上有金山寺而得名寺很古老,年代可追溯到北宋清道光县志记载:金山寺为宋琇禅师建,明洪武时僧善觉重修如今,金山寺已不复存在,只空余一处长满了野蒿草的遗址此山,也只是一个小土山,远处看,绿树遮掩,看不出形状只有到了近处,方才觉出山的样子这里是村子的中部,庄子就叫金山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最大的金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最大的金山(这个金山不一般)

最大的金山

  村名得名金山寺

  大关镇的金山村,并非这里有金山,而是因境内俗称金山的齐家老屋后面的小山上有金山寺而得名。寺很古老,年代可追溯到北宋。清道光县志记载:金山寺为宋琇禅师建,明洪武时僧善觉重修。如今,金山寺已不复存在,只空余一处长满了野蒿草的遗址。此山,也只是一个小土山,远处看,绿树遮掩,看不出形状。只有到了近处,方才觉出山的样子。这里是村子的中部,庄子就叫金山组。

  金山村在建国初,分成几个小社,有莲花社、金山社等,后设为莲花大队和金山大队。一九五八年,两队合并成为金山大队。二〇〇四年,又与掇剑村合并成为金山村。这就让金山村的地形彻底变了样,纵看像一枚饱满的花生,横看如一只老虎卧着。

  村里几乎都是山岗,村庄错落,田地纵横。农田多为梯状,无人机在上空拍摄,看见农田当中,那些弯弯曲曲,长短不一的田埂,仿佛是一条条的经脉,很壮观,也很精美。被这样的美震慑,我几乎要窒息。

  这是在雨后用无人机拍的画面。下雨时,在村部里,我听七十六岁的老赤脚医生房章富和六十七岁的退休老教师王文俊两位老人在聊金山村的历史。他俩是老金山人,谈金山的古往今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谈了很久,一直谈到了雨停。我要去金山寺的原址,他俩不顾年老,与村书记江明一起,陪着去了。

  水泥路在山岗上九曲回肠,几乎每一弯都能见到村庄。而一路的绿树,形影相随,一色明媚的绿,不时掠过来,让心情愉悦。一串串清脆的鸟鸣声,在绿中漫过,干净,空灵,又令我身心俱静。

  寺的原址在一处小山岗中,穿过几户农房,再走过一片竹林就到了。江明书记见到了,离开了我们,不顾草茎上的雨滴和泥泞的地面,几个大步,就到了一处插着竹竿的窟窿前,说,这是金山寺仅存的一口井,井沿已不知所踪,担心有人掉入井,插了竹竿以作警示。为让我能看清井水,他提起了竹竿。井水立现,却非常浑浊。

  寺曾做过学校,房老和王老都说,他们以前在这上小学,吃过井里的水,那时的水清澈,喝起来有些甘甜。现在,学校也搬迁了,就剩这块长满了野蒿草的空荡荡的场地了。

  离开的时候,经过一户人家,看见屋后有一棵桃树,结满了水蜜桃,桃树下有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架着梯子在摘桃子。她们见我在望,很欢喜,说,吃桃子吧,尽管摘。拗不过她们的好意,随意摘了一个,找不到水洗,就撕皮。没想这一撕,桃皮全脱了,送上嘴一咬,真是甜透了。而我以为桃子虽甜,却比不上金山老奶奶的淳朴和热情。

  村中的马鞍山和神墩

  村子的中部有一山,高不过一百二十八米,长也不过几百米。它既似一把巨大的雨伞撑着,荫护着周围。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朝着前方,而当地人看此山,似一副马鞍,就称为了马鞍山。

  房章富是赤脚医生,行医之时,听老人们说过一代代传下的有关马鞍山的故事。他说,村东是卅铺河,村西是木桥河,如两条龙一样盘旋在村的东西。而此山犹如一颗宝珠,这就好比两龙戏珠。又指着几百米远的村部所在地神墩说,那是金盆地,似乎盛满了水,供这匹骏马喝。以前还可见神墩形似盆沿的地方,但因为附近龙头村境内的由万清和尚奉旨修建的慈济寺,因建筑的需要,当地人围着神墩,建了一百个窑,生产砖瓦等供寺使用,将盆沿破坏了。窑也不知道何时被毁了,只留有一些窑货的碎片。

  我在墩上看看,也没有看见形似盆沿的地方,只看见下方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池塘。房老说,那是窑塘,是烧窑取土后形成的。

  对于神墩,王文俊则给了另外一种说法。他说,神墩犹如一枚金印,一边的池塘如砚池,后面的山峰似笔架。传说明穆宗的老师曾来这里修行,经常拿起毛笔,在砚池里沾满墨汁写写字,写完后,盖上金印,再将毛笔架于笔架山。这传说不可信,因为明穆宗的老师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都与这里有关系。

  马鞍山中,在马的颈部位置,葬有曾在桐城讲学园设帐讲学,开桐城讲学之先河的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夫人赵氏的墓。方学渐的曾孙方以智大名鼎鼎,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墓离山下的村庄不远,走一百米左右的田埂,再沿山路行几十米即到。墓前右侧的路边,有一块桐城市人民政府立的保护碑,写有“方学渐夫人墓”。路左即是墓了。此墓是用尺把长的石块,一圈圈往上垒的,这与我以前所看过的墓显然不同。墓后的石碑,字迹模糊,但还能辨别出一些字来。轻轻拂去碑上的一些泥土,我从中就看清了其孙子方孔炤和曾孙方以智的名字,其它的名字,却很难辨别了。有资料说,当年方以智祖父方大镇,作为长子,为母亲赵氏庐墓期间,因伤心过度和劳累而去世的。而庐墓是桐城民间流传的做法,指的是家中若有长辈去世,晚辈尤其是长子必须在坟墓旁边搭建草房居住,守孝三年,在墓旁端水递茶、设香拜祭,视逝者如生。

  选中马鞍山葬下方学渐夫人,可能是事前就定下的,因为这里距方学渐年轻时与兄长方学恒居住的白沙岭,并不远。

  村中古枫六百岁

  山边村民组,有枫香树,是受挂牌保护的一棵古树,房老说有六百多岁了,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没修新的206国道前,六百年来,古枫一直寂寞地守候在山岗上。而修成后的国道,距离古树不到两米远,每日每夜的车流声,就将古枫的宁静打破了。

  一下车,就看见古枫。走到跟前,看见其有宽阔的树身,周长足有四米,四个人伸开双手都难以将之合围。树身黝黑,流露有浸透着岁月风霜的意味。而一道道皲裂的树皮,像是被岁月的刀刻下的痕。树身上,还有一个乌黑的孔,像是一只眼睛,洞察着世界。我看这孔,里面黑黑的,看不出深藏着什么。觉得它是用一种沧桑在与我说话,但我不懂。

  古枫边,房老说,这古枫活到现在,的确不容易。历史上曾经几遭蝗灭,但它活了下来。2004年,古枫不明原因地枯萎了,村民都以为没得救了。没想到2005年,古枫发新枝,呈现勃勃生机,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所以,古枫活了六百年,就是存在,就是一种精神传承,我没有理由不去尊崇它。它看起来,并没有老态龙钟,风蚀残年之样。于我而言,有悠悠岁月中磨砺的况味。它,硬朗且刚健,有着对生命的尊重,有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我阅读过古枫,竟是如此厚重和如此静美。

  古枫前,走过的人无数,走来的人也将无数。然而,树在,人却走了。人,究竟不如树啊!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面对古枫,我不难知道,它一直以来忍受的寂寞、清贫和诱惑。我言,古树却不言,只是以它的挺立,傲然于世上,这是不是一种修行?

  村中有口莲花塘

  莲花塘在马鞍山东麓,水面二十多亩。历史上有名气,曾作为村名存在。

  王文俊老人写过村史,走访过村里的一些老人,对莲花塘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他说,在清代,莲花塘中荷花连片,景美似画。住在塘边的人家,人丁兴旺,安定祥和。村民大都姓余,少数姓胡、方、詹。某一天,他们凑在一起,商议美化家园。得到一致同意,于是自发筹资,请来能工巧匠,用大半年时间,在塘内建成了一座“水鼓凉亭”,以供村庄里的人休闲。

  当时建好的凉亭,八柱八角八面。麻石底座,水面以上部分为汉白玉石,顶部的檀木用桐油浸漆。亭柱上绘饰“麒送子”“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等图案。又请来能人在村庄铺路,将当时的村庄,改造成一条街。街中的路铺上石头,辅以美观的图案。其中有一段石径,长25丈,宽8尺,石径的缝隙,用糯米粥和石灰捶打粘牢。石径之上,用糯米粥、明矾、咸盐等配置成胶糊,嵌入了三朵莲花。每逢月朗星稀,或者天气突变的晚上,人们就会看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莲花。

  至于街上何时没了莲花,王老师只是说,可能因民房搬迁而消失的吧。但他知道塘中的凉亭何时被毁,这是在抗日期间,新四军在卅铺伏击了日寇后,日寇为了报复,扫荡了这里。日寇没有发现新四军,见了凉亭,就对凉亭发泄,将它毁了。一九五四年这里兴修塘口,将塘中仅存的凉亭残迹也清除掉了。

  在莲花塘走走,我发现这里的景致很美,又有丰厚的人文,可以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了。

  村里有座赵家大墓

  赵家大墓,在村中部的墓园村民组。

  这是一个山岗,顶部绿意葱茏。下面围着一圈的都是旱地,种了花生。房章富老人和王文俊老人都说,大墓的主人,相传是明朝穆宗皇帝的老师。但传说是错的,明穆宗皇帝的老师是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与桐城没有丝毫关系。

  当然,他俩见过这座大墓。他们说,那时的大墓,石人石兽甚多,都是用汉白玉雕琢而成,有气派。从梅花咀通往墓园的路,都是用长条石铺就。墓主人生前在这儿居,不仅建有草堂,还建有梅花园、菊花园和桂花园。挖了上、中、下三个塘,分别叫上莲花塘、中莲花塘、下莲花塘,都种了莲花。在这儿,如今这些都有迹可循,

  踩着泥泞的花生地,我到了墓前,这里除了市政府立的一块保护碑,就只有边上的一处凹下去的窟窿。两位老者说,大墓被炸过,陪葬的物品都被盗了。有一年深夜,这里的一声爆破声,将人都炸醒了。第二天,他俩也来看了被炸的大墓。

  墓前的很多物件,也早已不见,其中的石器石具与铺路的石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修五岭水库和开挖金山村干渠时,被村民抬走作搭桥、护堤、安涵、填路之用了。但这里仍然还剩下了两匹汉白玉石狮,在墓前不远的田埂下的草丛当中,就掩伏了一条。另外一条,不知被何人掩埋在了一处地里。这两匹石狮,一公一母,于它,有一个神话。说的是,有一年,石狮子居然活了,一到夜晚,就去偷吃老百姓的稻谷。人们苦于狮子的威吓,无奈之下,四处打探惩治石狮子的办法。某天,有一位半人半仙的老人,打这儿过,听闻百姓的苦衷,就指点村民,让他们在墓前的一条小河中,修一道牲口闸,意即牲口铡。闸成,可不声不响地铡死狮子。百姓听其言,就在河里修了一道闸。果不其然,闸成那一天,石狮子出来偷吃,被铡死了。

  而赵家大墓,墓主人究竟是谁?

本土文史专家张泽国先生曾到此考证,他写过一篇《明巡抚赵釴墓考》,在文中他论证出此墓就是明贵州巡抚赵釴的墓。

其一:他认为赵家大墓的规制与赵釴的身份相符。明朝的巡抚是四品官员,按《明会典》规定,正四品官员,其葬制可配有“石虎、石马、石望柱”等墓表装饰物,此墓也有这些物件。

其二:赵釴的晚年生活,就在这一带。写有《助山堂叙》一文:“予有一区,在麒麟山中……见笃山之孤特,小龙之峭丽,麒岭之崔嵬,石鼓之蜿蜒,莲花峰之高秀,舞蹈岭之徊翔,元元峡之郁盘,龙门冲之幽深,虽不能与名山争胜,亦一方伟观矣。”文中所说的山,都在这一带。其三:墓葬型制风格符合墓主生前的性格特征。墓地仅存一碑石,上有“乐矣天也命也”几个字,具有赵釴乐天知命、纵游山水的潇洒旷达的性格特征。

其四:墓地山向及残留文物可以确证赵家大坟即赵釴墓。《桐陂赵氏宗谱》赵釴辞条记载:“继殁,奉旨遣安庆府知府査志隆谕祭安葬于斯土,名墓园,寅山申向。”经现场勘验,谱牒中赵釴墓“寅山申向”的记载与墓地朝向完全相合、毫厘不爽。

  我曾在赵釴游历过的龙眠山的百步绕云梯的冲里,见过他一些石刻,那都是他所抒写的。在岐岭村走访时,也听说赵釴曾在金冲瀑布所在的峡谷刻过字,我也去过却没有寻找到,当地人说,石刻早在修水库时,因采石的需要,被炸毁了。在麻山村笃山的山巅,他刻有“黄粱熟未、赤壁乐乎”几个字,说明他寄情于这儿的山水了。

  所以,我也认为赵家大墓,即赵釴之墓。

  村里有块掇剑石

  金山村的掇剑村民组,因曾有一块掇剑石而得名。这块掇剑石,这里的很多老年人都曾见过。一九五八年修五岭水库时,被制成石磙,用来碾压坝体了。水库建成后,石磙就不知去向。

  至于掇剑石,这里有传说。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天夜里,掇石村庄的上空,猛地发出一声惊天巨响,随即一块椭圆形的巨石(陨石)自天而降之于掇剑的土地上。

  落下的巨石,不知什么时候上面有了碗口粗的三个孔,人们不解,就给它附会了一些有名气的人而为之。

  其一:这里是三国时吴军与曹军交战的地带,吴将鲁肃领兵在这一带训练。一日。为鼓舞士气,他将士兵集合好,手拿剑,对着巨石掇了几下,由于用力过猛,巨石上就留下了几个剑孔。后来,人们将巨石称作了掇剑石。

  其二:新罗王子金乔觉到中国来寻找地方修行,某一日,到此,见到了这块巨石,就手拿佩剑插了三下,想试试硬度,不料剑插进了,出现三个剑孔。于是,觉出此地不适合修行,前往九华山去了。后来,人们将巨石称作了掇剑石。

  其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驾云路过这个村庄,发现巨石,就下界察看,觉得巨石庞大,想试试剑的力量。于是,解下腰间佩剑,在石头上,反复拾掇了三下。后人认为,这是吕洞斌在以石试剑,或是在以剑试石,故将此石,称作掇剑石。

  这三个人究竟到没到这里,已经不可知。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弄出这块无法解释的掇剑石,却是事实。所以,传说还在继续,可无人得知真相。它把一个难解的谜,留给了后人去想象、去猜测。

  金山寺、马鞍山、古枫、赵家大墓和掇剑石,都在金山村存在过。它们是一种记忆,是丰厚的人文资源,也更是一种乡愁。(光其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