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跟智商有什么区别(智力与智商)(1)

什么是智力?

在智力研究领域,最经典的理论是CHC 理论,将智力分为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大基本要素。当然,认知科学领域发展很快,斯坦诺维奇认为人的认知能力跟理性思维也有关系。这部分内容我以后会讲,今天先给你介绍“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是随着我们在不同领域长时间学习、后天积累习得的技能和知识。比如我们祖先们打猎、耕种积累的经验,就是来自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传统意义上智商测验考察的能力,比如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这些核心能力。它关联到我们适应特定情境的能力。比如,面对新事物,你能不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找联系、下判断。

其实这两种智力都是我们适应生存的结果,我们要迅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来适应新环境。可见,智力跟人所处的社会需要的能力有关。

斯坦诺维奇注意到,作为考察人类认知能力的理论,传统智力理论没有基于人类心智的两种基本运作机制,即所谓的自主心智与反省心智。因此,斯坦诺维奇重新定义人类的认知能力,将其分成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三种。这就是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

其中,对于我们的祖辈来说,他们要解决生活中各种具体的问题,比如要知道怎么打猎、什么时候耕种,他们的具体思维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打个比方,你要是问一个一百年前的人:“狗和兔子有什么关系?”他会告诉你“用狗来抓捕兔子”。他的问答会非常具体、务实,不是很自然地使用假设、归类那一套思维方式。

智力跟智商有什么区别(智力与智商)(2)

这道题要是拿来问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你,你的回答可能是:“狗和兔子都是哺乳动物。”因为,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解决更多抽象的问题,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要学习分类、逻辑、推理等等抽象思维。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刚好跟智商测试要衡量的那种“智力”更接近。所以,智商分数不代表智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的强大适应力,才是人类智力的真正含义。

想要培养出适应现代或者未来社会的聪明大脑,有几点我要提醒你:

重视教育的力量

有人问我,有必要在孩子身上花这么多时间,又陪他玩儿,又陪他读书吗?我小时候父母基本没怎么管我,我们老一辈什么育儿知识也不知道,不照样成长得挺好啊。

今天听我介绍完弗林效应,你应该知道了,我们祖先的智力来源于日常现实。但是,现代社会大不一样了,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可以做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且社会也对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百年前的老祖先很难做到。

反过来,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现在的家长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资源陪伴孩子,用术语来说,就是孩子的“童年期”更长了。

从跨物种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知道较长的童年期跟很多物种的学习能力相关联。童年期越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越长,学习内容越庞杂。其实,教育本身就是延长儿童童年学习时间的一种方式。所以,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智力跟智商有什么区别(智力与智商)(3)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虽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更多地运用抽象、逻辑和假设思维,但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对孩子而言,也是这样,这和他们大脑发育的过程是匹配的。

在小时候我们要给他们更多具象的思考,用实物做例子引导孩子理解。随年龄增长,要慢慢过渡到更加抽象的思维,多让孩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推理和思考等等高级的思维。

弗林效应在发达国家最明显,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人把重点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对科学、抽象的思维训练还刚刚起步。

相信智力是可塑的

虽然智力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后天培养更重要。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仰赖后天学习而不是先天本能,能更大地提高智力。为什么呢?

大脑就像肌肉:你让它做的运动越多,它就变得越大、越复杂。所以,日常生活中你做了些什么、学习了什么都会对大脑进行重新塑造,比如你可以通过演奏乐器或从事某项运动来重塑自己的大脑。

当然,这不一定意味着智商的提高,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你要把智力看作一个成长的、可以终身培养、塑造的过程。让孩子相信,智商分数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智力是可塑的。他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实际上都会改变他大脑的样子。

总结一下,很多人把智商和智力弄混淆,智力是个更广的概念,而智商是个比较狭隘的概念。

我认为,不要给过小的孩子做智商测量。我们要做的不光是要提高智商,也需要培养出更适应现代或者未来社会的宝宝。所以,我们更要重视教育的力量,让孩子相信,努力学习可以实质性地改变他的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