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月亮与六便士》,大家就算没看过,也一定听过大名。从1919年问世到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在各大热销榜单高居前列,翻译了60多种语言,全球累计销量算下来,相当于每100人中就有1人购买;而在豆瓣高分节目《一本好书》中,节目组第一期就选择这本书进行表演,并邀请赵立新老师饰演作者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1)

作者毛姆无论是在世时还是去世后,都拥有大批崇拜者,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走红的作家之一,然而文学界对他的评价却始终不高,部分评论家甚至将他归类 “二流”作家。而且相比出名的几部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其实更受同行推崇。为什么偏偏是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呢?今天就来聊聊《月亮与六便士》。

01 提醒人生的意义

先来说说故事情节,简单概括就是:著名画家生前潦倒又震撼的一生。

男主角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个在伦敦工作的证券经纪人,在旁人看来他生活优渥,家庭美满,然而婚后第17年他突然辞掉工作,抛家弃子去了巴黎,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外遇,但事实竟是为了画画。

思特里克兰德缺少天赋,也没受过训练,但他不接受指点也绝不自我推销。除了画画外,他对金钱,名声,感情,甚至伦理……全都无动于衷。他没有工作,四处流浪,直到踏上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偏僻小岛——塔希提岛,他仿佛找到了自己久违的精神家园。

他在那里定居下来,和一个土著少女生了孩子,从此不受打扰每天作画,他对这种生活非常满意。然而不久却得了麻风病,他在濒死中完成了最后的巨型壁画,却要求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掉。而那些留在纸上的作品成了名流们炫耀的资本。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2)

故事取材于真实人物——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但除了生活轨迹大致相同,人物本质却全然不同:画家高更是受现实束缚的活生生的人;而男主特里克兰德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的纯粹理想主义者。

现实中的高更早就看好了印象派绘画的前景,一直在收藏作品,练习绘画,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身价;当股票崩盘面临失业时,他才真正转向做职业画家,而且在画画之外,他也从没有斩断过和社会的关联:为了满足情欲游走在不同情人间;无法忍受穷困又重回欧洲寻求救济;因为没能实现艺术抱负而痛苦不堪……这都是一个社会人正常的反应。

但毛姆笔下的特里克兰德却不同。他并不厌烦过去,也没有想要通过绘画改变什么,他只是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那样,否则无法活命。他将自己强烈的个性全部倾注在画布上,对现实浑然不觉,只专注于靠近精神世界,为此他可以伤害一切,包括自己和身边所有人,而他甚至感到快乐。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3)

作者毛姆这样写道 “我塑造的是一个残忍、自私、野蛮、好色的人,却把他写成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而正是这伟大的理想主义,让我们这些困于现实的凡人心驰神往。

书的标题名为《月亮和六便士》,月亮和钱币在外形上都是闪着光泽的圆形,前者代表着向往的理想,后者代表着苟且的现实。放弃理想,我们内心不甘;但要放弃现实,我们又没有勇气承受后果。于是我们通常活在金钱的束缚中,又仰慕着遥远的月亮,这种矛盾感正是大多数痛苦的根源。

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呢?我们很难像书中男主角那样为了理想无视一切,但书中两位医生的故事或许能给你启发。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4)

“我”的一位医学院同学如今受封高官,在多家医院兼任要职,家里装饰优雅,妻子珠光宝气。两人聚餐时,他抽着阔绰的雪茄聊到了另一位同学——亚伯拉罕。在他看来,亚伯拉罕是个傻瓜:明明能力优异,即将升任管理层,却突然辞职,让他得了机会;而亚伯拉罕却跑到个偏僻港口做了检查员,和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结婚生子,完全是作践自己。

但“我”在港口遇到亚伯拉罕,听到了另个版本:度假时他去一艘流动货船上当了外科医生,结果船行到亚历山大港,他被那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立刻决定留下,便向医院递交了辞呈。现在他赚的钱刚刚够用,但他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

在毛姆看来,亚伯拉罕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过着自己最想过的生活,内心获得了宝贵的宁静,这样的勇气和个性即使不去称赞,也不应该被恶意评判为“作践”。而面对月亮和六便士,如何选择呢?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希望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而不是因为害怕群体惩罚就随波逐流。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5)

02 解剖人性的复杂

和自己塑造的主角类似,毛姆也是个不守常规的人,一生相当传奇。

毛姆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10岁时失去父母被叔叔收养。因为缺爱,他变得自卑孤僻,还得了口吃的毛病,更加受人嘲笑,那时陪伴他的只有阅读和写作。

他大学时就出版了处女作成为职业作家,但没有获得太大关注,他在穷困无名中苦熬9年,终于凭借喜剧一夜爆红,之后保持了活跃的创作才能,几乎写一部火一部,成为当时最红的戏剧家和作家。

有才有颜又有钱,毛姆在上层阶级大受欢迎,他举办的沙龙名流云集,身边的情人数不胜数,这些都成了他的故事素材。而因为他的直言不讳也惹来不少诋毁,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6)

可不要以为毛姆只是个小资情调的放荡浪子。毛姆大学读的医,毕业拿到了内外科行医执照,做过助产士;一战时他潜入俄国做过间谍,二战时四处演讲做宣传帮英国拉同盟;战争结束后,又致力于慈善......也是一位具有社会情怀的作家。

或许是童年的悲伤经历,让毛姆练就了对人性的敏感洞察力;成年后从底层一步步爬到高处,毛姆并没有遗忘初心,反而能更冷静地看待世态炎凉。他就像一个中立的旁观者,用一支妙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人性的对立面,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

比如书中描写被男主抛弃的原配,她日常表现出的是单纯善良的一面,但深入接触后,又能发现她虚荣自私的另一面。

当得知丈夫是为梦想离家后,她满心充满了恨意,故意编造传播丈夫出轨的故事,为自己营造坚强的形象获取同情。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7)

5年后再遇,她的生活早已远离上流社会,但言谈中却总在暗示:自己出身高贵,认识大人物,儿子在名校读书,女儿受贵族追捧。

而丈夫出名后,她作为遗孀重回上流,墙上挂着丈夫生前为土著妻子画的画,接受采访时暗示自己和丈夫感情融洽,口口声声称前夫是“亲爱的查理”,而送走记者后又荣耀地自称“天才的妻子”,仿佛以前的咒骂从未发生过。

再比如和男主出轨的画商妻子布兰奇。起初她看起来是个勤劳温顺的家庭妇女,极度讨厌粗俗无礼的男主;但谁能料到,她竟然爱上了他。哪怕知道对方不爱自己,哪怕丈夫百般挽回,她依旧死心塌跟随男主,甚至最后安静自杀,也不愿再回到丈夫身边。这时的她又如此冷酷刚烈,和刚开始判若二人。

后来“我”从男主那里得知了布兰奇的秘密:她年轻时和富家公子有过一段情,怀孕后却被抛弃。在自杀之时,是画商救了她,而这成为了她一生不愿再面对的耻辱。 而看到这,似乎又能理解她遇到男主后,被情欲控制放弃一切的决绝。

正像书中所写: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而这种矛盾正是人性。正因为人性的不可捉摸,毛姆不会带入自身经验去评判人性,而是会去嘲讽那些肆意评判他人的行为。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8)

在男主思特里克兰德死后,作者“我”见到了他和前妻生的儿子罗伯特,他现在是个军官。听说了父亲的惨死,罗伯特说了这样一句话:“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可以理解为“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在罗伯特眼里,看不到父亲作为个体追寻理想的伟大,而只从自己的角度认定他是个恶人,因此活该早死。而作者“我”却引用了圣经中的另一句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当我们习惯代入自我经验抨击他人时,可以用这句话自省;而当我们的行为不同于主流而被打压时,也可以用这句话回击。

03 带来阅读的乐趣

对毛姆是“二流作家”的一种批评就是:他的作品不具有时代意义。一流作家力图改造世界,而毛姆却坚守旁观者立场,只是像故事一样描写社会现象,却不深挖造成罪恶的根源。毛姆对此并不反驳,甚至宣称自己的作品只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高尚的娱乐。

而这恰恰是他的作品畅销的原因——比“阳春白雪”的严肃文学通俗易懂,又比“下里巴人”的通俗流行要高雅纯正。

要说毛姆的文学素养,去看看毛姆的《作家笔记》就会被他的阅读量所震撼;但毛姆本人认为,想从小说获取知识是不现实的,小说家的目标就是提供阅读乐趣。而实际上他两者都做到了,尤其是后者,他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的呢?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9)

小说主要有2种叙事角度。一种是上帝全知视角:作者会告诉你一切,包括周围环境,每个人的行动,甚至看不到的心理活动,优点是读者能全面地了解故事全貌,缺点是作品可能冗长松散,而让读者失去兴趣;

另一种是第一人称视角:作者代入主角,讲述他亲眼目睹,亲耳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读者知道的信息会受到局限,但优点是真实可信。

而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用了另一种方式:虽然是第一人称,但作者不是主角,而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和其他人物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他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只是作为旁观者对听闻的事情进行思考,并和读者分享意见。

比如书中的“我”,本是个游走在上游社会边缘的作家,在聚会上认识了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和男主有了交集,此后“我”又从其他人那里听说了男主的故事。读者跟随“我”的脚步,情绪也会代入其中,随之起伏。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10)

起初从旁人的介绍中,“我”感觉男主是个品行端正,恪尽职守的普通人,可能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但没什么趣味。之后“我”受夫人之托去巴黎找男主,看到他对家人无动于衷的反应,“我”对男主骂出的话就是读者的内心——他真是个混蛋。

那么,丢弃一切的混蛋男主究竟能不能在绘画上做出成绩呢?读者产生了好奇,但“我”和男主的联系在这里却断掉了,直到5年后“我”去巴黎,通过画朋友再次接触到男主,故事才继续下去。

此时男主预料之中的陷入穷困潦倒,画商帮了他,但男主毫不领情反而和画商妻子搞到一起,玩弄后又将她抛弃。此时的读者和文中的“我”有一样的感受——愤怒又困惑:虽然已经知道这是个混蛋,但一个对女人无感的人为什么又被女人吸引了呢?

在“我”看了男主的画作,感受到其中强烈的不安后,“我”得出了这样的解释:那是他在追求精神宁静的路上,偶尔被肉体欲望支配的痛苦。但这样的解释还不够充分,读者需要更多故事去佐证。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11)

之后,“我”和男主再度失去了联系。直到他死后出名。“我”去到他最后生活的地方,从流浪汉,船长,旅馆老板和医生......那里听闻了关于男主的只言片语。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让男主本来模糊难解的精神世界渐渐清晰,读者对男主的感情也不再是单一的厌恶,而是变得渐渐复杂。

尤其是医生讲述男主的最后时刻。他病入膏肓,双目失明,却依旧埋头作画,倾毕生之力,在墙壁上描绘了自己领悟的一切——也就是那副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当他创造完那个世界后, 他又不屑地把它彻底毁掉,或许那片精神的净土,他不愿让世俗玷污。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认同毛姆的说法:他是个可恶的人,但不得不承认,他又是伟大的。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作的时代背景(月亮与六便士二流作家)(12)

读毛姆的书,就仿佛吃一颗包裹了美味糖衣的药丸,既能治病又能愉悦,愿你也能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