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烤串做法(济南人取水和烤串儿的劳动工具革新)(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到,劳动分工促进了专业化,从而推动了劳动工具的创新。

的确,如果某些人长时间的从事某项工作或者长年累月的从事某项活动,劳动工具在他们手中自然会推陈出新,济南的市民也不例外。

生活在泉城,则免不了要去拎两桶泉水来泡茶或烧饭,这种行为的逻辑类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模糊而坚实。

显然,有些人到泉边取水讲求乐趣,水不在多少,而有些人就讲求实在,要够喝才好。

久而久之,劳动工具创新就出现在济南市民取水的活动中,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把手上栓条绳的烧水壶。

雨水丰厚的季节,黑虎泉三颗虎头显得尤为神气,咕嘟咕嘟的朝面前的方形水池里豪吐。虽然池子里的水是由老虎嘴里吐出来的,但在讲究的人看来,吐到池子里的水和刚从老虎嘴里出来还没到池子里的水是有莫大区别的,于是,为了改进取水技术,方便快捷的取到老虎嘴里刚吐出来的新鲜泉水,一条绳子和一把旧水壶就走到了一起。

看那取水的老者,虽身形清瘦,但取起水来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不论是方位还是力道,都不拖泥带水。

当然,技术革新不外乎两条道路,要么自己攻关,要么外部引进。

其他取水领域适用的取水方式可以而且应当被用来取黑虎泉水。否则,同为泉城人,有些人,比如拥有把手栓绳的取水工具的人单位时间内取水就多,而另外的人取水就少,或者取不到来自老虎嘴里尚未落地的水,有失公允。

此时,有为政府沿着群众路线走到了黑虎泉边,然后几个定时出水的水龙头就出现了。

就这样,泉城人民走技术引进的道路,把广泛用在自来水行业的水龙头引入到黑虎泉供水,有效缓和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取水要求同落后的取水设置之间的矛盾。

作为泉城,人们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有效解决了群众吃泉水难的问题。那么作为串儿都,济南人民是如何在劳动工具的创新路上扮演弄潮儿角色的呢?

济南烤串儿行业的工具创新延续了中国餐饮界创新的传统,重烹煮工具轻刀具创新。

不论大串、小串,红腰、白腰,还是是马步鱼、多春鱼,其加工过程中厨师手里的一把切菜刀没有变,变了的是在大烤炉的基础上串儿都的劳动人民又发展出了更加个性化的小炉自助烧烤。

小炉自助烧烤的出现,意义深远,既响应了高层号召,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又在烤串儿人和吃串儿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互联互通。而且,这种体验式消费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业界和学界的追捧。

除了个性化的小烤炉,长方形不锈钢铁盘外套一个大号方便袋也是烤串儿界的创新,而且推广速度极快。

长方形铁盘在烤串儿界走俏,一是因为材质,相比瓷盘,铁盘不仅柔韧性好而且不易碎;二是气质,接地气的外观设计跟烤串儿签子天生一对;三是尺寸,一般的瓷盘放些小串儿尚可,如果换成大串儿,就吃不消了。

如果只是长方形铁盘,并未走到餐具创新的前沿,铁盘上面一定要套一个大号方便袋,然后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拧上几圈,使方便袋和铁盘完美贴合在一起,在烤串儿摊儿老板看来,这种餐具经济、实用,在客人们看来,则方便、卫生。

长时间的劳动实践带来工具革新,取水和烤串儿文化就这样被这些物质载体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