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话题在科幻领域经常被提及,但普通大众的关注度其实一直并不算太高。直到这些年深蓝、AlphaGo暴打人类最强大脑,相关的探讨才逐渐多了起来。

让ai知道自己是人工智能(从众多科幻作品中)(1)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看来,这还远远达不到震撼的程度。因为人类制造机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协助人类,去完成某些肉身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在当今的科技进步中已经不足为奇。虽然深蓝与AlphaGo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但大多数人看来,不过也只是解决了一个特定问题,最多也就是一个无情的下棋机器而已。

但这两年的AI作画,特别是ChatGPT的问世。其中展现出的近乎于人超越于人的创造力,几乎震惊了所有人。

今天针对于人工智,还有未来可能对于社会的影响,结合一些科幻类作品,展开聊聊。

让ai知道自己是人工智能(从众多科幻作品中)(2)

首先我们要明确,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来说,拥有智慧只是一个假象,它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概率系统。

例如AI绘画本质并没有实现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创作能力,目前的创作只是识别已有作品的像素,然后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本质是对人类已有优质作品的模仿。而ChatGPT同样也是基于已有的,人类创造的内容,根据算法去进行归纳总结的。它只是一个更高级的搜索引擎,甚至并不能理解里面任何一个词语的真正意义,更没有真正的创造力。

而现在的AI有创造力,更是一种错觉。举个例子,有一台机床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出了许多瑕疵品。人们发现,这些瑕疵品中有一些比完美品更具有艺术价值。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一点,去定义机床具备了创造艺术品的能力。

因为机床生产的瑕疵品,实际上是在不完美复制人设计的完美品;并且瑕疵品的艺术价值,也是人赋予的;最重要的是机床生产这个东西的过程,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创作,更不会有一丝情感的波动。

这里就可以引出第一个问题:现在的AI经过发展,突破目前的算法,未来会不会具备真正的创作艺术的能力?

文明高速发展的时候,艺术这种东西也会一起出现。因为只有情感波动,思想爆发,才会去创造这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可艺术是主观的、感性的。而AI是基于严密算法规则下的产物,代表着绝对的理性。

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中,就有对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探讨。

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缺乏想象力对的恐龙文明,是这样解释的:

“恒星已在行星的山后面落下,一条叫黄河的河流向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其中河和海都是由那种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合物质组成,要想看得更远,就应该在建筑物上登得更高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龙文明的解释是:

“向前看,看不到在遥远过去曾经在这颗行星上生活过的虫子;向后看,看不到未来将要在这行星上生活的虫子;于是感到时空太广大了,于是哭了。”

恐龙文明虽然没有学过文言文,但可以非常精准的翻译诗词,并且还非常细致的解释了其中一些细节,属于很厉害的了。可经过他这么一翻译,诗歌中所包含的美感也就没有了。

在这篇小说里有这么一个观点:技术可能是理解艺术的障碍,或者说绝对的理性和精准,就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

比如当你看到一位美女,按照技术的逻辑,会把这个人细分到每个内脏器官一字摆开,然而这样你就无法感受到爱与美这种情感,自然而然也没办法感受到艺术了。

并且艺术这个东西,是没有一个标准评判标准的。参照已有作品中规则去批量化模仿,原则上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所以就如同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技术可以瞬间拼凑出所有汉字的组合。可是因为AI没有鉴赏能力,自然而然就没有将这些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的能力。

继续打开脑洞,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AI真正具备了智慧,也能创造艺术后。那么AI能不能创造出让人类产生共鸣的艺术,或者是最终让AI具备人性?

还是小说《诗云》,里面的神级文明,虽然没有接触过诗歌,却能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他是这样理解诗歌的:

“我穿行于星云间,接触过众多文明的各种艺术,它们大多是庞杂而晦涩的体系。用如此少的符号,在如此小巧的矩阵中涵含着如此丰富的感觉层次和含义分支,而且这种表达还要在严酷得有些变态的诗律和音韵的约束下进行,这,我确实是第一次见到。”

这种解释虽然很震撼,可这篇小说可能把诗歌的价值过于抬高了。神级文明可能可以理解诗歌是一种艺术,但他大概率很难对诗歌这种艺术产生共鸣。这并不是我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对于艺术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就像我们长大后,就再也无法体验小时候看奥特曼时候的热血澎湃。而在30多年前人人都爱读爱写的诗,现在几乎成了极度压抑工作环境中的底层工作者还有吃补贴的作协专利。

让ai知道自己是人工智能(从众多科幻作品中)(3)

除了社会潮流的变化,可能就是因为当代人比二三十年前,更加功利还有更加理性有关。所以现在更加浮躁的时代,这种极度简单的艺术形式,对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就像随着年龄增长,看着这些传颂几百上千年的诗歌,我们的感受也越来越和恐龙一样。

同样,当AI的智力远高于我们以后,他们出于自己兴趣创造的内容,我们很大概率也根本无法理解。

在我看过的最浪漫的短篇科幻小说《趁生命气息逗留》里,有更为细致的描述。

让ai知道自己是人工智能(从众多科幻作品中)(4)

小说讲了一个机器寻找人性的故事。机器学习了人类所有书籍、绘画、电影、音乐后,依然无法理解人性。例如它在欣赏美景的时候无法感受美好,在创造所谓艺术的过程中也不能产生情感的波动。

但当AI把意识传送到了人的躯体里的一瞬间,就让AI拥有了迷茫、恐惧、绝望等等情绪,从而也就获得了人性。

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是,AI之所以无法理解人性还有情绪,主要因为人性取决于生理构造。人乃至动物都是通过有机体的形式感知外物,这种感知方式使他产生相应的感受和情绪。而AI,还有AI对应的机器,则是精确的去度量。比如人的感知不是分米厘米、克、千克,而是相对的冷、热、轻、重等等。这些感受都是无法通过公式计算的、对应的喜悦、悲伤、骄傲、绝望等情绪也没有换算因数。

试想一下,未来的人如果意识可以像游戏EVE一样上传,而可以无限克隆的躯体只是一个意识载体。无论你如何作死,届时只用重新克隆,上传备份意识就可以一切完好如初,那么届时的人性与现在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所以说只要AI没有人一样的感官、寿命,哪怕拥有再高的神经元与智慧,也没办法拥有人性,或者说对人产生同理心。

当人与AI没有了相同的普世价值,利益出现冲突时,难免就会出现《终结者》中天网这种情况。

最后一个想法,如果AI被人类打上了思想钢印,绝不反叛于人类,成为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的螺丝钉。那么以后高度依赖AI后,是否会限制人的创造力?或者说ChatGPT一类AI的普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首先是AI创作一旦普及,那么再依靠人力去创造,无论是成本还有成果来看,几乎都会被吊打。当没有了市场回报,就没有人再去自我创造不完美的作品,AI自然而然也就会迅速成为创作的权威。可是AI所学习的内容,是人类自己自己已有成果的精华。当人类失去了创造能力,那么AI就没有了学习对象,也很容易容易到达上限。

当然了,那时候也可以让AI成为艺术家,而人类则可以成为专职键盘侠与评论家。这样AI也可以根据人变化的喜好,继续去优化。但这样的话,全新的艺术形式,可能就永远不会出现了。

另一方面,ChatGPT这类AI,如果完美了,那么人就将很快成为AI的奴隶。当你做任何的思考,所给出的答案,还有作出的判断都不及AI靠谱,那么最终你就可能就会完全依赖于AI。并且由于AI是联网的,理论上所有人最终的决策模型都是相同的,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是所有人的行为都会趋于同质化。

爱死机中,最受好评的一集应该是《齐马蓝》。与原著相比,动画中删去了一处重要的情节。就是关于对便携设备AM的探讨。

让ai知道自己是人工智能(从众多科幻作品中)(5)

AM的主要功能,除了记忆存储外,还能不断的给人提供各种建议。比如你的习惯是喝红酒,那么AM就会一直给你建议喝红酒。

但在齐马看来,记忆是不可靠,不牢固的。模糊的记忆,可能会强化或者弱化某件事。但由于有了AM的记录,所有的过程都将记录得完美无缺,从而让人失去想象力。而AI根据以往的行为,去推断以后的喜好。很容易让我们和算法一起陷入一个牢笼,选择会变得越来越少。可有时候非最优的选择,或者就是非习惯性的选择,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妙感受。

齐马作为机器人,不仅拒绝AM,还像电影《机器管家》一样,不断的改造自己,让自己拥有生物一样的感官。后来依靠他(它)记忆中模糊地出现了一小块蓝,以此作为灵感,创造出了惊人的艺术作品。并且齐马遵循这块模糊的记忆,不断的去探索寻找本我。

反观人类,作为有机体的存在。却因为高度依赖AM去记忆还有决策,反而被AM夺去了自我,最后逐渐丧失了创造能力。

文中借用女记者之口,说出了一段非常值得思考的话:

没有易变性就没有艺术,而没有艺术就没有真理。

同样,AI的决策如果真的看上去那么完美无缺,那么政府也可能被AI接管。

比如刘慈欣的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中,在成年人全部死亡的那一刻,只有小孩子的世界迅速崩溃。被红色警报吞噬的地图与数百万激增的紧急呼叫电话,让之前精心培养的明星领导团队手足无措。最终只有将控制权交给超级电脑“大量子”,传统权力中心瞬间被架空,超级计算机实际上的接管了世界。

人是不完美的,寿命有限、记忆有残缺,拥有感性思维等等。对于个体来说,这些都是极其致命的。可放大到整个族群,整个文明,有时候错误不见得都是坏事。

比如生物的演化,本质上也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错误。

长篇小说《永恒的终结》里,人类通过时间机器,让人们避免了战争等等灾难。但同时安逸的生活,也让人类失去了对外探索的动力。

刘慈欣的小说《镜子》中也试想过,一个清澈无比的社会,最先失去的是艺术创造能力,其次科技也会迅速停滞。最后人类在光明的中世纪中,耗尽资源迎来灭绝。

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各种错误,才能让人去尝试、去突破。过程之中才可能灵光乍现,从而引起技术爆炸。

《黑客帝国》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解读,反抗军甚至人类之所以被电脑保留。不仅仅是由于BUG的必然出现还有出于能源的考虑。而是因为电脑必须依靠人,才能完成颠覆性的进化。

因为AI无论如何深度学习,只能做到优化,不能做到划时代的升级。例如AI自我学习只能让WINXP从1.01升级到1.21,却不能由WINXP进化到WIN10。

ChatGPT这样的AI出现,确实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提升,生活更加便利。可长远的来看,这会不会让整个人类走向一条很快到尽头的技能树呢?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关作品:

小说:

《诗云》——刘慈欣

《趁生命气息逗留》——泽拉兹尼

《超新星纪元》——刘慈欣(长篇)

《永恒的终结》——艾萨克·阿西莫夫(长篇)

《镜子》——刘慈欣

《齐马蓝》——阿拉斯泰尔·雷诺兹

视频:

“中国制造”背后的诗人——吴晓波

电影:

《机器管家》(又名《变人》)

《黑客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