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1)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上):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一生的诗人袁枚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2)

学古论今

在我国著名的古代文人当中,能像清代诗人袁枚这样及时主宰自己的命运,趁着年轻力壮,换一种活法,活出自我,活得滋润、潇洒的能有几人?实在是不多。魏晋时的陶渊明他活出了自我,如果把他和清代诗人袁枚一比,又有不同——陶渊明活得就不如袁枚活得滋润、潇洒。

陶渊明与袁枚有相似点

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小官吏——知县;他们都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能及时认清社会,把握自己的人生,弃官归园,活出自我,无怨无悔

陶渊明与袁枚有不同点:

1·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他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的创始人和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享年六七十岁(一说62岁;一说75岁);袁枚生活在清代,身历康、雍、乾、嘉四朝。活了82岁,他是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2·生活境遇不同:陶渊明归园田居后以务农为生,生活困苦,但虽苦不改初衷,坚守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被后人所敬仰、效仿;袁枚弃官后经营随园,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并广纳弟子,尤其是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活得滋润适意。但对其风流轶事多有微词,从古至今仍是一个誉谤交加的文坛大家

学古论今了解他们的人生之路,辨析他们的人生得与失,洞悉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抉择时的收与放的利落与果断,学习他们放得开,拿得起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职场生涯乃至一生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3)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4)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上):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的诗人袁枚

陶渊明确实活出了自我。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讲的明白: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的意思是说:

“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明白白地悟出,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陶渊明认为过去的“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生活,没有让他活出自我,以至让他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好在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紧接着在这篇《归去来兮辞》中欣喜地描述了他所要的活出自我的生活情境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接着又详尽地描述归园田居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他的意思是说:“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在诗人看来和亲人说说知心话,弹弹琴,读读书来消除自己的忧愁;和村民聊聊农活也是一种快乐;还可以坐上车,或者划着小船出去游览一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其中的快乐。

最后诗人对这种归园田居来了此一生的生活做了概括: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的意思是说:“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在陶渊明五十岁那年他写了《杂诗十二首·其一》,此时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首诗是他经历了长年的田园生活之后,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的总结: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四句,常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

但通观这首诗,你会发现,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我们勉励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奋发努力之意大相径庭!

我以为:诗人其实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及时行乐。”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贬低了大诗人陶渊明吗?难道他会让人们,浑浑噩噩地活一天算一天吗?”

我以为,发此问者,恰恰是没有读懂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大半生是以过着贫民的田园生活为乐在我们所引他的《归去来兮辞》的开始几句中已经将他的贫苦家境讲得非常清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陶渊明坦率地承认自己除了做小官吏,就是种地,没有其它维持生计的本领。然而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贫困家境中选择了归园田居。对于做官它放得下,对于贫困他想得开。他要不违心的活出自己。

他写《杂诗十二首·其一》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已是天命之年,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他在这首诗中所说的:“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其中的“及时行乐”有他特有的人生内涵,他是说: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所说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官半职,为了争名夺利,为了那点奖金而苟苟且且地枉活一生。要活出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要还原人的“本来的我”

诗中开头四句就把人生悟透:“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经不是最初的自我了。(用现在的哲学术语即人在社会中已经被异化

陶渊明的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在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他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五十年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既透露出面对污浊的社会至为沉痛的悲怆,又显示着老庄的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高境界,从而使诗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层面:老庄哲学认为要“无为”,“人”要有所“为”就是个——“伪”字。陶渊明的“及时行乐”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腐朽的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观”是不相同的。他信服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深受庄子的影响,宁可在泥塘里快快活活地摇头摆尾地随便爬行,也不愿意去做官死了之后被人把骨头架子珍藏起来,供奉在庙堂之上。这份傲骨正是他的高尚之处。

我以为:在我国古代所谓一些号称隐居文人当中,真正能名副其实地过着渔樵耕读的艰苦平民生活的只有魏晋陶渊明一人。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依照这个最传统的标准,陶渊明便是小隐的代表。小隐最难解决的是生计问题。陶渊明从二十九岁陆陆续续地进入仕途,每一次都是小官,而且每一次都干不了多久就回家务农。正直的人格使他看不惯官场的污浊。最后一次已经是四十一岁。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陶渊明在叔叔陶淡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本想干一阵子,好为隐居积累点钱。正所谓:“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想做地方官来筹备将来隐居的本钱)他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还是不忍心搜刮百姓的财,又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陶渊明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以后开始还可以: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另外还雇得起童仆。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5)

活出自我的陶运明

在他四十四岁时,家中失火,住处和粮食烧得精光,全家人陷入了赤贫边缘,还被迫搬了家,大概从现在的庐山市搬到了柴桑区。以后火灾、水灾、虫灾等不断,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晚年穷困更甚,“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冻得“造夕思鸡鸣”,饿得“及晨愿乌迁”, 夜间盼着快点天亮,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还是有机会去做官的。

官吏桓道济带着钱和美酒来慰问陶渊明,请陶渊明出仕。陶渊明却说天下并不昌明,因为当朝皇帝刘裕是靠残忍的手段得到皇位的。陶渊明把桓道济带来的钱和美酒全部扔到屋外,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咏贫士(其一)》)他说:“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通过这首《咏贫士》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陶渊明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他不像某些封建文人明明总想着向上爬,却总是还要标榜自己清高不慕名利是位隐者。苏东坡对陶渊明的评价最中肯:“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东坡说: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陶渊明是位贤德之人,看重的就是他的真性情!他真实地把田园生活写入诗中,他是名副其实地长期以务农为生的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6)

他是名副其实地长期以务农为生的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后世文人都要学习陶渊明官场不顺就要归园田居作隐者。而真正做得好的则是清代的风流才子袁枚。

他不仅早早地就抽身仕途,抛弃为官的种种烦恼,活出自我;同时活得十分滋润、潇洒。正可谓:潇洒走一回。

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古代文人当中不仅能活出自我,同时又活得很滋润、潇洒的,非清代风流才子袁枚莫属。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7)

活出自我,同时又活得很滋润很潇洒的清代风流才子袁枚。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8)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一生的诗人袁枚

为什么说在我国著名的古代文人当中,能像清代诗人袁枚这样及时主宰自己的命运,趁着年轻力壮,换一种活法,活出自我,活得滋润的仅此一人呢?因为要做到这样的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能做到早早地认清社会,看透人生。

2·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早早找好退路,果断地做出人生抉择。

3·然后过着:从心所好,潇洒风流,自由自在,不受世俗之礼约束,放荡不羁,畅怀适意,活得滋润。

4·并能长寿。

5·而又在我国文化领域有所建树:对当世以及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又能自成一家的文化人。

袁枚,这位清代风流才子是怎样做到这五点的呢?他的一生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且听我慢慢道来。

袁枚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自号:“随园老人”。他出生于康熙55年。在嘉庆二年辞世。身历康、雍、乾、嘉四朝。活了82岁。他这一辈子基本来说,活得十分的滋润——曾以“古之达人哉”自命。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9)

袁枚不拘泥于礼教,一生喜爱园林、讲究美食、性耽山水、酷爱佳丽

袁枚不拘泥于礼教,一生喜爱园林、讲究美食、性耽山水、酷爱佳丽,说其风流好色是不为过的。但是他的好色却有他的一番理论。关于他的这番高论,下面会有分析。

总之,这位风流达人,他在造园、美食、旅游、风流好色四方面,多少年来世间便流传着他的许多风流轶事。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成一家,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创建者。他的好友赵翼(字云崧,号瓯北。)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也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和袁枚交往密切。他对袁枚一生的评价最为深刻。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10)

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读随园诗题辞》中有句云:

“其人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

作宦不曾逾十载,及身早自定千秋。

群儿漫撼蚍蜉树,此老能翻鹦鹉洲。

相对不能惭饭颗,杜陵诗句只牢愁。”

他的意思是说,袁枚无论为人还是文笔,都风流绝代,虽然做官的时间不满十年,但一生交游红粉、遍览青山,人生光彩绚烂。他就是当代祢衡、李、杜。针对他的一切非议声音都是蚍蜉撼树,无法动摇他在文坛的地位。因为共同倡导诗歌要书写“性灵”,反对泥古不化,赵翼在诗学旨趣上是很支持袁枚的,但是,在为人方面,身为史学家的赵翼显然又比袁枚更正统一些,更严正一些,对袁枚风流无忌的个人生活,身虽在野而好攀结权贵的做法很看不过去,曾半开玩笑但又用词严厉地批评袁枚:

“为妖法太狂,诛殛难缓事:窃有原任上元县袁枚者,前身是怪,括苍山忽漫脱逃;年老成精,阎罗殿失于查检。早入清华之选,遂膺民社之司。既满腰缠,即辞于版。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盛名所至,轶事其听传。借风雅以售其贪婪,假觞咏以恣其饕餮。有百金之赠,辄登诗话揄扬;尝一脔之甘,必购食单仿造。婚家花烛,使刘郎直入座筵;妓宴笙歌,约杭守无端闯席。占人间之艳福,游海内之名山。人尽称奇,到处总逢迎恐后;贼无空过,出门必满载而归。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蛾眉都拜门生。凡在胪陈,概无虚假。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为此列款具呈,伏乞按律定罪。照妖镜定无逃影,斩邪剑切勿留情。重则付之轮回,化蜂蝶以偿夙孽;轻则递回巢穴,逐弥猴仍复原身。”

以上这段赵翼的“控词”,据说是赵翼大醉后写成,“控简斋(袁枚号)于江宁府”,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描述、评价了袁枚一生在喜爱园林、讲究美食、壮游山水、酷爱佳丽这四方面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所谓“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蛾眉都拜门生。凡在胪陈,概无虚假。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这些尖刻之话语,我以为,虽然是借醉酒之笔,行夸张之语,虽为诙谐戏笔,实乃在半真半假的戏笔之中流露出批判的锋芒,活画出风流才子袁枚的“游荡之迹”。袁枚也写有“诉词”,但已难见,但据袁祖光《说元室述闻》记:“简斋读之,笑曰:‘我未患头风,瓯北乃欲效陈孔璋耶?’”他的意思是说,赵翼仿陈琳骂曹操医其头风病。其实袁枚也不否认赵翼所“控”,只戏言对之。从此也可见袁枚和赵翼的友谊至深以及袁枚不拘泥于礼教的真性情

虽然袁枚著作等身,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同时在诗学理论方面,他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创建者,但是由于袁枚在造园、旅游、美食和招收女弟子这几方面均有所长,这些往往是其他文化名人所不曾全面具备的。又因为世俗更注重他的一些风流轶事,而他又是一个誉谤交加的人物。过去在编著文学史的时候,往往没能给予他应有的公允的评价。只是在思想解放后,人们才开始更加关注此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其人往往只有一些专门从事诗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才系统地了解他。实际上人们不太留意,往往人们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很多名言警句,都出自他的笔下,只是人们未必留心而已。

譬如他在《随园诗话》中有一句:“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于是人们经常化用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有谈文学创作时我们常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是出自袁枚之笔,他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人们常说这种东西是“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这句俗语则是他一首五言绝句《钱》中的原话。

又如古代文人向往、艳羡已久的书斋雅趣生活:漫漫长夜读书虽苦,却有美女陪伴的名句:“红袖添香夜读书”却是从袁枚的女弟子席佩兰的诗《寿简斋先生》中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化出。此句虽然不是出自袁枚之手,却是他的得意女弟子席佩兰写来送给他祝寿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意思就是:绿衣侍童手捧砚台催促着在卷帛上题诗作文,红袖美人向熏炉里添加香料并陪伴读书。这就是袁枚晚年生活的写照。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11)

(清)喻唐《红袖添香夜读书图》

说起这袁枚的一生来,是十分有趣的。他在十二岁就和他的老师史玉瓒同中秀才进入县学,乡里视其为神童。

他在二十岁时,受到广西巡抚金珙推荐,参加了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当时,被推荐来北京参加考试的都是朝野最有名望的宿儒,共一百九十三人,年仅二十岁的袁枚在这里面年龄最小,而且小得离谱。所以,当他到保和殿参加考试时,被很多王公大臣团团围住,争看少年才子。这当然是一件比十二岁举秀才更令人得意的事。不过,大约因为资历太浅,这次博学鸿词科他并没有考中。但因为参加考试本身已经让他在京城官场名声大噪,所以借此机会,他在北京结识了很多高官名流,并在朋友的帮助下捐了国子监生身份,从而有机会参加两年以后的顺天府乡试。

在这次乡试中,二十三岁袁枚考中了举人,故有所谓“廿三登乡荐”,半年后连捷,高中乾隆四年二甲第五名进士,并且被选为了翰林院庶吉士,是为“廿四贡玉堂”。金榜高中,惊喜之情都写入他的诗中:

“道逢报捷者,惊喜如雷颠。疑误复疑梦,此意堪悲怜。”

他对于自己未来的仕途生涯,锦绣前程充满希冀与信心:

“宴罢琼林有所思,曲江风里立多时。杏花一色春如海,他日凌霄哪几枝?”

他中了进士,便回乡完婚,娶了幼时聘定的王氏。旧时把中进士叫“大登科”,娶媳妇叫“小登科”。正可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时袁枚可以说是喜上加喜。

按照规矩,中进士后。年轻而又才华出众的。可以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这叫“选馆”。一般为期三年。这期间由翰林院的教习授以各种知识,然后进行考核,称为“散馆”。成绩优异的正式成为翰林,叫作“留馆”。

按照明清时期的规矩,向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读书人能够以翰林起家,就有了当到一、二品高官,甚至首辅大臣的指望。

他曾写诗概括自己在科举中一片坦途:

“子才子,颀而长。梦束笔万枝,为桴浮大江,从此文思日汪洋。十二举茂才,二十试明光,廿三登乡荐,廿四贡玉堂。尔时意气凌八表,海水未许人窥量。自期必管乐,致主必尧汤”。

一句“自期必管乐,致主必尧汤”,其宰相之志跃然纸上。自负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但亦是一个少年才子的真实写照。

不过事与愿违,袁枚的仕途并没有他憧憬的那样顺。在翰林院做庶吉士这三年期满考试,考满文翻译时,由于对蝌蚪文不感兴趣,以致于考试成绩被列入末等,只得外放江苏溧阳当个知县。

以翰林之清贵放去当知县,升迁机会大减,获罪可能骤增,无异于流放。由“一日姓名京兆举”,“今朝身到蕊珠宫”,到“花总一般千样落”,“玉颜如此竟泥土”,落差如此之大,所以南下就职途中,袁枚心态十分沮丧,他赋诗四首,有诗云:

“三年春梦玉堂空,珂马萧萧落叶中。生本粗才甘外吏,去犹忍泪为诸公。”“三生弱水缘何浅,一宿空桑恋有余。手折芙蓉下人世,不知人世竟何如。”

生本粗才”看似自谦,实则牢骚满腹,只是不敢把自己的真情说透;“弱水缘浅”是说自己无缘玉堂金马、留在京城任翰林。“一宿空桑”,这是个典故。佛家说,头陀不三宿空桑即修行的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驻留三宿,否则就会产生留恋之情。“人世何如”,是说从朝廷外放到县里,等于从天上贬到人间,而“人间世”是矛盾复杂的,未来的仕途如何是难以料定的。

在赶往溧阳赴任途中,赶上了一场大雾,于是触景生情写出:“前程原是梦,何必太分明”的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从上任的那一刻,袁枚已经在心中埋下了将来要归隐的念头。

他在《秋夜闻蟋蟀声不寐,有作寄陶玉川》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因失意绝望清醒的心情,他最终喊出:“玉堂无梦寐!”这一对封建污浊官场的清醒地认识。

袁枚是个穷二代。全靠自己的才学中进士,进翰林。现如今外放去做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心里怎么会心甘情愿!然而,为生计所迫,只得在各地任知县一职。尽管是不到十年的知县生涯,他还是做了许多实事,留下了善政的美名。由于工作做得出色,袁枚被当时的两江总督,也是他在翰林院时候的老师尹继善,调到了两江首府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去做知县。清朝有一句俗话,叫“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做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就是说一个人这辈子在省城当了知县,上辈子肯定是干了很多坏事,恶贯满盈。为什么呢?原因是省城高官如云,知县作为最基层的官,每天要不断应酬上司,毫无自尊可言。

孤傲的袁枚看不惯“大官昂首坐,小吏圈豚行。天阴雨凄凄,长跪大道左”的生活。他毅然地对自己的人生做了规划:不要再这样浑浑噩噩地在“知县”这一毫无自尊的位置上继续干下去了。正如我在前文援引赵翼的诗句“做宦不曾逾十载,及身早自定千秋”。

我认为:袁枚的好友赵翼对袁枚这句“及身早自定千秋”,这句人生评语,最为中肯、最为关键。我们应该从中细品人生三味,以此作为在当今的职场遇到荣辱、升迁、去留等问题时的借鉴。学会在当今的职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使自己活的明智、活的清醒、活得自在,活出自我。

何以见得?你想,这人生不过百年。人这一辈子,最怕的是“执迷不悟”地糊里糊涂地往前混。如果当初袁枚在各地知县这一位置继续干下去,我国就不会出现一个活的如此滋润洒脱的风流才子袁大诗人了。

促使他“早自定千秋”除了内因:放荡不羁的性格使然,也有外因:尤其是当他做了江宁知县时,吏部尚书尹继善,曾举荐他为江苏高邮太守,但他由于曾遭到恩师史贻直“未免风流”的批评,其实最主要的被吏部驳回理由是:江宁县乾隆十年的税收额没有完成。袁枚作为知县因此受到了处分,处分解除之前不能升迁。问题是,江宁县的亏空是前任遗留给袁枚的,却成为了阻碍他升迁的理由。这一年袁枚三十三岁,为官九年,仍然停留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 结果被吏部驳回未准。袁枚心中自然十分不快。此时他更加清醒了。这时恰巧遇上他的母亲患病,他便递上辞呈,解职回家孝敬亲人去了。

按一般常理逻辑:既然在知县的工作上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继续忍下去,再干出成绩给上司看看,可能会得到领导的满意,说不定能回京再侍君。然而,清醒的袁枚没有这样做。看清世道,悟透人生的袁枚他终究明白:做得好是本分,不是他升迁的理由。

他之所以借“母亲患病”为由辞官只是一个托词。关于他辞官的真实心理,他在一封私人通信里有所披露。他是:如果是为民劳苦,自己心甘情愿;可是,现在,奔波趋走,不过是拉关系走后门,送往迎来,为大官做奴才,实在是没意思。他还写过名为《俗吏篇》的诗。其中写道:

仰天大笑卿知否,

折腰只为米五斗。

何不高歌《归去来》,

也学先生种五柳。

把厌恶做官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袁枚曾在《谒长吏毕,归而作诗》中写道:

“问到出身人尽惜,行来公礼我犹生。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

《清代学者像传·袁枚》云;“先生妙年硕学,人皆以文学侍从相期;忽用外吏,士林惜之。” 外放为官这样一个结果,连别人都觉意外,对当时志在拿云的袁枚来说,无疑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谓“问到出身人尽惜”,在“人尽惜”声中,袁枚心中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自惜之情许久不得消解。

袁枚乃一介书生,对官场规矩十分生疏。“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初拜上司,显得手忙脚乱。清代官场下官见到上司,一定要小跑步上前,距五六步远下跪。尤其下跪时还不许有声,声响大了被认为失礼。

签字也有很多规矩,官大的签的字可以大,官小的签的字就只能小。但有时总督签的字本来就很小,续写的人只能写得更小才能与之相称,到了县官这里基本上只能写成蝇头小楷了。袁枚偏偏不习惯写小字,因而往往被视为目无长官。

在袁枚为地方官的不满十年中,他尽职尽责,官声颇好。“所至有政声,判狱如神” 。受到人民的拥戴。为民忙碌,袁枚心中自甘,而官场中的台参迎送,为大官作奴,却令袁枚大为反感。“官苦原同受戒僧。”(《署中感兴》)他既不愿敷衍塞职,愚弄百姓,又不得不屈尊奉迎,这使得袁枚心力交瘁,平庸琐细的俗吏生涯,与袁枚的生命价值观格格不入;而“受戒僧”式的生活方式,与袁枚酷爱自由的个性抵触很大。最终他主动告别官场,选择了园居。这是他对人生道路的自觉意义上的选择。辞官之后,袁枚感到一身的轻松:“一旦放华山,此身为我有。”(《解组归随园》)一种自我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袁枚三十三岁以母亲患病为由正式提出辞官。四年后,由于家境的紧迫,特别是师友的劝驾,各方的催促他曾到陕西一个县里任知县。可是不久便传来父亲病逝的噩耗,他丁忧回到南京,从此下定决心再不出仕。尽管师友多次催促他归隐之意已决。(果断!)

陶渊明既率真又任性《归去来兮辞》的开始几句中已经将他的贫苦家境讲得非常清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陶渊明明知道自己的贫困家境,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就是在这样的贫困家境中依然“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归园田居。

和陶渊明相比袁枚的归隐是有自己的安排的。在三十三岁那年袁枚获悉母亲得病之后,立即向尹继善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辞官信《上尹制府乞病启》,这封信文词哀婉、诚恳,备述父母养育了之恩,以及退养之志。其情几乎可与李密的《陈情表》相媲美。

“......故里书来,慈亲卧病……情虽殷于报国,志已决于辞官;而终之一字,非人子所忍言。且高堂之年齿未符,或恐事违成例;大府之遭逢难再,未免官爱江南。……思归无路,得疾为名。伏愿明公念枚乌鸟情深,允其养亲之素志;怜枚犬马力薄,准以乞病之文书。实缘依恋晨昏,退而求息;非敢膏盲泉石,借此鸣高。”

袁枚辞官的理由是为了养母:“念枚乌鸟情深,允其养亲之素志;怜枚犬马力薄,准以乞病之文书。并特意表明并不是清高瞧不起官场:“非敢膏盲泉石,借此鸣高。

父亲的去世,回到南京,从此决意归隐。并把自己的安排和内心的实话在给自己的知己洪洞县令陶西圃说出:“仆已挈家入山,随园构草屋数间,将栖鸡于桀,豢豕于牢,采山釣水,息影蓬庐,從此永賦遂初。虽韩、白按劍于前,苏、張巧說于后,必不出雷池半步矣。”

说自己带着自己的家人入山在随园居住。说是要养鸡养猪,在山里采摘果实在水里钓鱼,在草屋里将会看到我的身影。所谓:“永賦遂初。”古时做官的弃官回家,称作“遂初”,意为遂了他当初不愿出仕的心愿。“韩、白按劍”,“韩”指韩信,“白”指白起,他们都是武将;“苏、張”指苏秦、张仪,他们都是有口才的辩士。“雷池”,水名。在安徽望江县。古人说不走出这个地方叫“不越雷池半步”。袁枚的意思是说即使找来韩信、白起跟我动武,找来苏秦、张仪来劝说我,我也不会出仕。

我以为袁枚这一生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具备了六个字:“放得下,拿得起。”

关于这“随园”的来历以及这“随园”与他“做官”的关系。他是怎样做到:“放得下,拿得起。”的?

随园中有“柳谷”轩三楹,袁枚自题一联: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福,为读诗书又恋花。

这首对联袁枚既带有自嘲性质又有歌颂自己的意思。实际上道出了他全部人生哲学的真谛。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看我的下一篇文章: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中):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的诗人袁枚》

正能量人生感悟的诗句(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12)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上):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的诗人袁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