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卡片盒笔记使用流程

卢曼的卡片盒包含两个盒子,一个叫做文献卡片盒,一个叫做主卡片盒。我按照书中的说法在我的笔记软件中建立了这样的文件结构。

卡片笔记工具大全(这么牛的卡片盒笔记法)(1)

我决心实践卢曼的卡片笔记法,看看是否真的像书中所说:

通过这个记笔记的方法,产生深刻有益的洞见,激发创造性。能够让人轻松的完成学术的写作。

我在想,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卢曼),就利用朝九晚五的休息时间,读书、写作,可以跻身学术界,并成为德国有名的社会学家。

出版58本著作和超过上百篇的文章。

卡片笔记工具大全(这么牛的卡片盒笔记法)(2)

他用的就是卡片盒笔记写作的方法,如果这套方法是管用的话,我也可以呀。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用的这套方法,宣称是很简单的方法,简单到令人怀疑。

看完之后,我不禁会想:“就是这样吗?这样就可以了吗?”

它让我的好奇心更大了。

之前我已看过这本书,并且写过几篇文章,明白老师也组建了读书营读这本书,并作了讲解。

但是我仍然觉得自己不会用,没有掌握到要领,所以我开始重新读。

02 我的误解

今天重读,解开了我原先的一个误解。

为什么要有这两个盒子,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按照作者的说法,文献卡片盒主要是存放文献内容以及简要的说明。

而主卡片盒呢,主要存放自己针对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

文献卡片是记录看到的书目、页数以及内容的简要说明,来源可以是文章、一个研究课题、一门课程或者一个视频之类的。

而主卡片存放针对阅读产生的想法、评论。

我原来误以为两者不相关,或者没有强相关,只是说以后写文章要用到文献,引用文献就到里面去找,今天重读我才发现不是这样。

主卡片的产生就是来自于文献卡片,需要通过查看文献卡片,来思考文献中的内容与自己写作或者思考内容的相关性,并把这些想法、评论和观点记录下来,形成主卡片。

一个主卡片记录一个想法或一个观点,这个是需要注意的点,为的就是这个想法和观点能够在将来与别的想法进行自由关联。

用赵周老师的话说,就是榫卯,结合。

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关联,进而产生知识晶体,渐渐地形成知识体系。

所以,这里面是有个流程的,即遍历文献卡片,思考与自己的写作或研究的相关性,写下想法、观点,形成主卡片。

这和便签法是相通的,可以理解为文献卡片即便签法中的I便签(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主卡片笔记即针对I便签的知识,进行内化、唤醒联系,写下想法和观点。

这里我把两个方法结合一下,如果是致用类的书籍,我们想要学习一门技能,那应该联系个体经验(即A便签,内化和应用知识)。

如果是写学术论文,这里主要是联系、推理、思考。(内化知识)

可以看到,便签法和卡片盒笔记法底层是相通的,但是又互有侧重和补充。

便签法,没有内置知识体系,需要额外的方法来建立,并且强调致用类知识。

而卡片盒笔记法内置的知识体系,只要按照这个流程来记录和思考,知识体系会自然生发,这个非常强大,它更侧重于学术类研究与写作。

理论上,可以任意组合不同的卡片,看看它们会产生哪些"化学反应"。

我想卢曼的著作为什么那么轰动,很大的原因是,跨学科的研究与组合,产生的格外多的创见。

而产生这个创见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而是从容优雅。

卡片笔记工具大全(这么牛的卡片盒笔记法)(3)

03 我的经验

想想我自己写文章的过程,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流程。

先确定一个选题,再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找素材和论据,初稿成文,改稿,定稿。

但是问题在于,我确定一个选题后,去写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觉得这个选题不行,或者逻辑有问题,就得重新确定。

找素材阶段可能发现文章的结构不合适,又得重新调整。

或者初稿的时候发现素材不能说明主题,只得重新查找素材。

这样反复地推翻重建,最后几翻修磨,才出来终稿。

过程很痛苦。

按照卢曼的这个方法,那就不应该是这样,而是用自下而上的流程。

读了书、读书文章,故事,记录文献笔记。

定期针对文献笔记,想想与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关联,还要想想与已有卡片合中的卡片笔记有什么关联,有什么创见,写下自己的见解、评论,放入主卡片盒。

每添加一条主卡片笔记,都要思考与卡片盒中笔记的联系。并把它们相互关联聚集起来。

这些笔记的聚集就会产生出主题,针对主题确定文章的选题。

通过建立索引来体现主题间笔记的关联。

当拎起主题时,与之相关的所有笔记都会串起来,又因为笔记中已记录了文献内容、见解和详实的评论。

这些可以直接形成初稿,再打磨定稿。

这就是自下而上的方式,更自然,更符合见解产生的方式,是顺的。

我迫不及待想要试试这个方法,哈哈。


今天是日更第140/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34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1、我为什么要写作?

大佬们都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是成长的捷径。用写作来倒逼自己输入、学习,实践,是一种看起来笨但实际很聪明的方式。

深以为然,每天要写东西,就得有东西可以写,还得写得逻辑通顺、观点鲜明、有启发、有意思。

就会挖空心思去思考,去读书,时间管理、情绪、效率、认知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学了就会用,又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心性和能力。

人因此变得积极而乐观,内心笃定而从容。

2、我为什么要日更?

跟着明白老师学习的,他日更800多天,人生因此而蜕变。

我,一个中年程序员,不希望被动裁员,不希望被行业周期波动所影响,不希望交出人生的掌控权。

在这个如此不确定的世界,希望有一丝的确定性握在手中。

所以,修习一项硬本领就是万分紧迫的事情,我选择先搞定写作

我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关于成长的公式:成长效率=正确的成长方法论X每一次刻意练习X练习次数。

任何事情,学习、工作、创业、情感,演讲等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述提升和成长。

换成写作也是一样,有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天的刻意练习,可以加速提升写作能力。

在正确练习的情况下,频次越高,成长越快。

一年365天,可以把自己的写作能力迭代365次。

3、为什么要早起?

张萌说:早起,可以比别人多活出半天的精彩。

当你试过早起,尝过早起的甜头,一定会上瘾的。

人生一个重要的原则:万事提前。

清晨,万籁俱寂,头脑清晰,读书、写作,搞定最难的工作,开启高能的一天。

高效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也想改变,追求梦想的生活,我建了一个早起、日更的社群,V心搜我的账号名,一起来玩。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