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桌子和书架上都堆满了书,桌子上难有大块的空地儿好好看书,想要找某本书得翻箱倒柜才找得到的时候,我终于下决心好好收拾了一下所有的书。

学校图书室书籍推荐(我终于用上万元的书塞满了小房间)(1)

会看、想看的书留在书架上,一时半会不会看的书放进了柜子、箱子里。

书架上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放进箱子、贴上标签、塞到床下或者其它任何能放进去的角落里的书才是大头,数了数大概也就18箱。

学校图书室书籍推荐(我终于用上万元的书塞满了小房间)(2)

每次看到想买的书参与活动,每次看到谁推荐什么书觉得很好,自己一定会看、买到就是赚到的书,一定会买。书于是越攒越多,钱包也越来越瘪。

去看了眼这几年记账的账单,从2016年4月开始记账至今,买书约447本、总花费10193.9元。相对于房租、吃饭、买衣服、交通费的支出,买书不过一个零头。

学校图书室书籍推荐(我终于用上万元的书塞满了小房间)(3)

图片来自APP记账截图

我很喜欢看书,但我都不跟别人说。因为看书的速度跟不上买书的速度。

是什么时候染上爱买书这个习惯的呢?

第一次知道课外书的概念,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听课堂上语文老师读给我们的红舞鞋、小红帽的故事。第一次知道,在课本之外、在动画片之外,还有这样的故事。

那个舍不得脱下红舞鞋、一直跳舞的小女孩,就这么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小时候学校门口没什么书店,也没多少零花钱,偶尔得个几毛钱,都被我拿去买橘子汽水、唐僧肉、辣条之类的零食了。

我小学时唯一一本课外书,是爸爸从集市上的书店,带回来的新华字典。

初中起开始住校,每周有了更多一点的伙食费,我常从中抠点儿钱出来买书看。

第一本自己主动去买的书,是和同学骑车跑去乡里的书店,买的《冰心散文选》(早已不知遗失何处),还有一本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本工具书现在还在我书架上,大概是跟我最久的书了)。

高中时流行借书看,谁有一本课外书,基本上能在班上流转一遍。《基督山伯爵》《穆斯林的葬礼》《呼啸山庄》《那小子真帅》《梦回大清》《侠客行(下)》等等,都是那会儿在班上借其他同学的书看完的。

为了能在还书之前尽快看完,晚上寝室熄灯后,怕被查寝的老师发现、也怕耽误其他同学休息,我常常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小说,居然没有近视也是个奇迹。

那会儿常常想:等我有钱了,一定要把自己想看的书都买回来,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大学时,学校有个超大的图书馆,4楼南楼,7楼、8楼南北楼,是我们的专业书和中外各类小说文学作品。做为文学院的学生,可以一次借8本,想看的书都能借到;各类小说的电子版基本上也都能在网上找到。

那会儿智能手机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那会儿的网络2G流量包月还很贵。把下载好的小说TXT文档,存在mp3里看。你能想象吗?我曾用只有手心大小带显示屏的mp3,看完了N部小说。

学校图书室书籍推荐(我终于用上万元的书塞满了小房间)(4)

工作的头几年,是我开始有自己的工资花,却也是离书最远的几年。工作之余,只想放松。衣食住行玩下来,几乎月光。而我,并没有买什么奢侈品,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钱去哪儿了?不知道!

于是开始记账,机缘巧合之下重新拾起了书看。遇到中图网,也有了一个以相对低的价格,买到更多想看的书的好去处。

从最开始的小说,到后来各类社科、历史、学术类书籍都会涉猎。从最开始只知道看作者、看书名买书,到后来知道要去选出版社、选译者,追求更好的阅读体验。再后来,买的书不仅仅为了看,有的还会想买来珍藏。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拥有的书比以前更多一点;看的书,也比以前涉猎更广泛一些;看书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一点;我也知道,这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不懂的还有很多。

就这样,我终于用上万元的书,塞满了我的小房间。

我知道,钱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陪在了我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