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都客家民俗风尚于都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即于都客家的秉性,主要表现为刚毅、耿直、尚气、忠义、勤劳、俭朴、爱国、爱乡等耕读传家的于都人,尤其崇文重教,尊崇祖先,既重贵轻富、追逐功名,也淳朴热情、忠孝节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湘乡历史人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湘乡历史人物(人物伉健于都客家秉性)

湘乡历史人物

1、于都客家民俗风尚

于都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即于都客家的秉性,主要表现为刚毅、耿直、尚气、忠义、勤劳、俭朴、爱国、爱乡等。耕读传家的于都人,尤其崇文重教,尊崇祖先,既重贵轻富、追逐功名,也淳朴热情、忠孝节烈。

于都客家之秉性,历代名家、先贤多有论述。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正月初七,理学鼻祖、北宋名臣(时任虔州通判)周敦颐巡视于都,游览罗田岩。随后,携县令沈希颜、幕友钱拓拜访当时于都大儒王鸿,谈起于都民风时,濂溪先生论曰:“雩之风俗人物,好学厉行,有自来矣。”

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庐陵(今吉安)人周颂任雩都县令。其主持编修的《雩都县志》,详细阐述了当时的于都风俗。论曰:“雩之风俗,前有千古,后有万世,吾不能臆度。即今言之,士把笔书辞,自以为成人学问,在巳上巳,虽甚庸不肯下之。若夫天下求师,四海取友,以古今浇沃,以道义熏酣,不为习俗所移,故未尝无人。农力惟早晚二稻,虽圃亦少。治其山峦,不务种木,而麻麦与桑之类,亦希不讥于惰乎?邑有六乡,下三乡之农,惟田是务。上三乡之农,遇隙为商射利,工制作为寻常,求适用而已。不作奇巧,可不谓朴乎?商之巨者,惟盐布,其余委琐耳。此雩之四民也。大率风俗,上富下贫,少友助扶持之义。然亦无甚富、甚贫,殆类古之齐民。冠婚丧祭尚俭,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仆妾不求其饰,外观园池不求其供。”

位于贡江镇建国路的于都昭忠祠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二月初一,十余万太平天国起义军(时官方称作“粤贼”、民间呼为“长毛贼”)进犯于都,官绅、居民闭城死守,势不能支,至十三日城破。“邑候杨公骂贼不屈而死,全家尽节。训导蒋公昆,典史许公恩培,把总徐公荣升,外委刘公景荣,与前任顾公之兄,同在城督勇巷战而亡,家眷均殉难。在局绅士拔贡生肖斐,委署乐安教谕管遇春,廪生朱戴梯、王充祥、周育万,生员易遇坤,州同李朝侃,监生郭凤翔,从九温黼章,军功朱敬先、张标等,俱受毒刑而死。监生刘显胜自焚死,生员黄翼鹏全家投水死,生员丘树森自缢死。他如烈妇管宗铣之妻孙氏,骂贼不屈,自刺其腹死。此外,如畚岭贡生张鹏举,北乡武生谢茂华,奋不顾身,力战身亡。”于都人民之忠勇、之孝义,惊天地,泣鬼神!是年,奉旨敕建“昭忠祠”,用以昭穆忠良、祭祀英灵。

综上所述,于都客家自宋元至明清,莫不崇尚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培育了于都客家尊师、好学、豪气、忠勇、孝义、勤俭、清廉等为特征的民俗风尚,并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2、于都客家乡规民约

由北名臣宋吕大钧首创的乡规民约,简称“乡约”。其《蓝田吕氏乡约》,规约四条,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宗旨在于倡导乡村自治,希望乡村之民互劝互助,惩恶扬善。

明正德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匪寇四起、农民起义不断,而赣南中心区的于都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剿灭贼乱,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南赣汀漳等处,首先推行了严苛的十家牌法(亦称保甲法),很快破除山中贼。为破除“心中贼”,王守仁亲拟《南赣乡约》,在于都、瑞金、会昌等南赣各县推行。该乡约除规定“约会”的组织形式,着重提倡兴善念、共危难、晓是非、行嫁娶、尽诚孝等和谐社会理念。

作为西汉古邑的于都,纯粹的“乡约”文本不多见,同具有“乡约”功能的“族规”则屡屡见之于各姓氏族谱,其执法力度远大于一般的乡约。清嘉庆戊辰(公元1808年)于都东山堂《谢氏族谱》订立族规十四条,第六条倡导“智者贤者泽以诗书,愚者不肖者当教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以及尊君亲上、和邻睦族之义。”第十一条则教导族中子孙“务要勤俭,凡士农工商各专其业,冠婚丧祭贵得乎中。毋游手好闲、奢侈过度,致有不成人、不成家之讥。”

于都车溪王氏为车溪望族,其《车溪王氏七修族谱》订立的“祠规”,也是独具于都特色的乡约。首条倡导各房各派王氏子弟“齐家睦族”,告诫弟子“倘有不顺父母凌犯尊长,如情轻偶犯或事出无心,该族正先治以家法,再犯送官究治。”第二条要求“国课理应早完”(即第一时间缴纳赋税),其他各条要求讲究夫妇人伦、兄弟爱敬、敦宗睦族等,均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有的乡约还以《家范》形式表现,如于都陈氏家谱《家范十二则》,乃唐代陈崇所撰,千百年来为江南各省陈氏后裔共同遵守。曰:尊朝廷、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孙、隆师儒、谨交游、联族党、睦邻里、均出入、戒游惰。

3、于都客家族训家训

于都客家的族谱、家谱多载有各姓氏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作为子孙后裔修身、齐家的典范。如廖氏家训“为政清廉,万民敬仰;贪赃枉法,自取灭亡。”其为政清廉的思想,直至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乃是因为其主旨在于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一方面大力提倡兄弟团结、妯娌和睦等良好道德风尚,另一方面令行禁止伦理颠倒、贪图安逸、行骗欺诈等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

家训通常博采古今先贤至理名言,重在教导子孙如何立德、立言、立身、立世。族训亦然,只是训诫的范围更广。于都《车溪王氏七修族谱》族训,以“族歌”形式表达,谓之《劝族人歌十二则》,歌曰:

余劝族人孝顺亲,昊天罔极是生身。甘旨奉养随时力,莫作人间忤逆人。

余劝族人勤力耕,水田旱地好营生。乘时播种收成早,饱食暖衣乐太平。

余劝族人教读书,书中富贵是非虚。他人有子衣青紫,岂尔儿孙独不知。

余劝族人裕水源,稻苗全赖水滋生。沟渠水道勤修浚,莫到天干起争夺。

余劝族人早纳粮,斗斛升合早输将。亲身投柜给完好,免致拖延受祸殃。

余劝族人莫赌钱,败家冒犯是何缘。眼前多少无聊汉,几个身家保得全。

余劝族人莫酗酒,酒多败事还伤寿。何须乘醉放风癫,惹祸招灾长露丑。

余劝族人莫纵淫,淫为恶首祸根深。强和律法都难,况有循环报应寻。

余劝族人莫好讼,从来刁健凶之种。费钱失业结冤髻,何似让人终受用。

余劝族人莫逞凶,一时血气祸无穷。军流绞斩难逃避,几介凶徒得脱空。

余劝族人莫私宰,世间辛苦惟牛倍。若贪庖利害他生,王法在条都有罪。

余劝族人听我言,共宗休戚本同源。只因顽固不知警,故尔叮咛莫惮烦。

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实则就是宗法社会、道德社会,家族为宗族根本,宗族训诫某种程度上就是宗族的基本法,即宗法,构成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正能量的宗法,如勤耕种、好读书、孝父母、端品行、明礼让、讲诚信、守法纪等,于都各姓氏都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反之,诸如贪享受、图安逸、行诈骗、乱伦理、好赌博、讲排场之类,无论哪个宗族,都严加禁止。

正因如此,西汉古邑于都的淳朴民风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各乡镇之各宗族共同构建了于都社会千百年来的和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