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钱靠什么盈利(利润只是纸上富贵)(1)

从财务管理的“三张表”说起

在华为,推崇“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但如果更加准确地描述华为人,我认为,他们是一群狼,而且是一群智慧的狼,任谁也不能等闲视之。

当狼的数量已经超过十几万,直逼二十万的时候,华为有多少钱呢?

显然不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了,华为系统内外流动着的资财规模也变得非常庞大。

这时,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就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分工了,还需要跨专业的管理。比如,对于客户经理来说,他不仅要懂业务,而且还要懂财务。

什么叫懂财务?

看懂财务管理的三张报表,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技能。

比如,华为在开发了独家机型“C&C08”之后,大获成功。

为了继续做大买卖,华为又开始大量购买芯片、元器件等原材料。

在财务报表中,这些原材料就是“存货”。

可是,市场风云瞬息万变,摩尔定律告诉我们,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会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这就经常使得原材料的价格大幅贬值,有时市价会跌破进价。

低的这部分,就是“存货跌价准备”,它直接减少利润。

有了原材料,就可以加工了。

加工到一半的,在产品或半成品,是存货;

加工完成,可以直接卖给客户的,是产品,也是存货。

所以,存货一般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品等。

所以,存货的具体含义就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当然,企业的永续经营,最重要的还是“诚信”二字。

因为华为信誉卓著,各大银行纷纷给予了极高的贷款额度,这就是“授信”。

有关授信,我们可以延伸一句题外话。

因为华为拥有极高的授信额度,欧盟委员会认为华为享受了政府补贴,因此所开展的商业行为被视为倾销。其实,授信额度只是可以贷款的上限,和实际上已发生的贷款是两回事。所以,很多国际友商都在反对制裁。

当然,这是题外话。

回到主题。

要知道,原材料不经加工是很难增值的,所以,企业购买了原材料之后,就要付诸生产。

生产需要设备,设备,就是固定资产。

生产需要场地,还要盖一个生产中心。

对于华为来说,就是东莞的松山湖园区。

同样一个设备,供应商把它生产出来,尚未销售之前,在它的财报上是存货,他持有的目的是为了出售、收回货款。

但我在买入之后,为的是生产产品之的,于是,这个设备就成了固定资产。

所以,存货与固定资产的第一个区别是:持有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出售还是为了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而厂房呢?

一般要盖两三年。

在竣工交付使用之前,就是在建工程。

竣工交付使用之后,在建工程就转换成了固定资产。

有了厂房和设备,还要搞运输、跑推销,所以还得购入生产和办公车辆。

车辆,也是固定资产。

通用的固定资产大概就是如此。

在财经的专业范畴内,它们被称为机械设备、土地、房屋及建筑物、交通运输设备。

这些固定资产有一些个共同特点:使用期限一般超过一年。

这就是存货与固定资产的第二个区别:持有的时间长短,一般以一个营业周期(一年)为界。

第三个区别是价值。

比如以USD 1000(RMB 7000元)为限:超过该金额的算做固定资产,以下的则不算。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金额一般较大,受益期超过一年,购置/建造成本就不能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了,这就叫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通过它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效益,可以计入多个会计期间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

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

而后,随着它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

与资本性支出相对应的是收益性支出,又叫期间费用。

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固定资产要在受益期内分摊。

这就是折旧。

比如,房屋及建筑物的残值是5%,剩余的95%在启用的次月起按20年折旧。

而机械设备一般是10年,交通运输设备一般是5年。

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呢?无需折旧。

折旧年限属于会计估计,具体几年,税法、会计准则均没有强制要求。

但税法规定了最低年限,由各企业自行判断、选择。

折旧的方法有多少种呢?

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多种方法,采用哪种,直接影响财报的结论。

为什么上市公司的财报总是光鲜亮丽呢?跟所谓的折旧方法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此处不作展开。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目的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合理确定现金支出性质,正确计算当期利润。

那么,什么是权责发生制?

就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

凡是在本期内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形象地说,比如:张三买了一瓶敌敌畏,哪怕是没付钱,也要算到今年的费用,不管他是几年用完的,因为这个商品的价值低。同样,李四卖了一瓶敌敌畏,哪怕对方是赊的账,也要算作今年的收入。

当然,具体什么是收入,以后再讲。

再比如,王五买了一辆宝马车,这属于固定资产,受益期5年。

那这个成本需在未来5年内折旧,而不是在今年一次性进成本

因为它属于资本性支出。

一般来说,企业都被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所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

比如,政府的财政就是收付实现制的,收到现金才叫收入,付出现金才叫支出。

在这里我们暂时不做解释。

闲钱靠什么盈利(利润只是纸上富贵)(2)

曾经,“三角债”层出不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三角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难道是悟空吗,竟然能凭空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

事实上,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但首先要从财务的三张报表说起。

身为高管,我们都应当知道,财务的三张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读懂这三张报表,就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楚其中货币资金的流向。

对此,作为一名高级管理人员,我们不得不打破砂锅问到底: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就搞清楚了现金的含义、来源及用途,也就搞清楚了三张报表的基本轮廓。

那么,这三张报表与三角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涉及到两个命题:货币与信用。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匮乏。

偶有剩余,大家只能以物易物。

慢慢地,生产力越来越发达,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以物易物也越来越不方便了。

聪明的祖先开始用双方都能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比如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牛角、宝石等。

这就是最原始的货币。

斗转星移,这些物品货币慢慢显示了它的不便,比如,贝壳怎样与宝石对价?羽毛如何与牛角比值?

于是,金、银、铜、铁等贵金属货币逐渐替代了稀有物品货币。

它有什么好处?不易大量获取,有稀缺性,同时又具有稳定性、易储存。

天长日久,金属货币也出问题了:太沉重,还有磨损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在人们的手里、钱袋和衣物口袋中磨损。

两万吨黄金,什么概念?

以2022年黄金回收价格350元/克(约)计算,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半个广东省、半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两个北京市、三个内蒙古自治区、七个甘肃、二十个青海、三十五个西藏的GDP!(其实,在古代,货币体系主要是以铜币为基础。嬴政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金属货币既然存在诸多不便,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纸币就出现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年间华夏的四川地区,俗称“交子”。

纸币慢慢演化,到了今天,就成了世界各国通行的法定货币,为政府所强制流通。如我国的人民币、美国的美元、欧盟的欧元、英国的英镑、日本的日元等。

新问题又来了:各国货币价值怎么衡量,怎么转换?

汇率应运而生。比如,截至2022年1月26日,大年初一止,1美元=6.78元人民币,1欧元=7.4元,1英镑=8.41元,100日元=5.26元,等等。

这里衍生出什么问题?汇兑损益。比如我卖出1台网络设备,价值100万欧元,以欧元回款。

售出时汇率7.4,全是赊销,那应收账款就是100万欧元,但按《会计法》和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需折成人民币记账,计740万元。

到了期末,比如12月31日,假设汇率变成7,人民币升值了。那应收账款还是100万欧元,但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却成了700万元,减少了40万元。

这就是汇兑损失。它直接体现为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总额,同时减少净利润(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即是净利润)。

反过来,假设上例是买入而非卖出呢?其他所有条件不变,则到年底的应付账款将由740万元变成700万元,可少支付40万元,因此形成了汇兑收益。

体现在利润表中,就是直接减少财务费用,增加当年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所以说,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如果说,在国内参与竞争,所面对的不过是一些中小企业而已的话,那么在国外抢夺市场,问题就多了。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汇率这把“刀”。在华为,这一风险由资金管理部及财务风险部门在管控。

这里要科普一个概念——货币资金。什么是货币资金?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

它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个流动资产项目,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企业中最活跃的资产,流动性强,是企业的重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是流动资产最重要的项目,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资产。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在《利润,是这样来的》培训材料中,我再三强调一个观点: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企业而言,

那么,货币资金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这里提醒各位:财经,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并非所有指标都有一个标准值,最高或最低。

财经也有灰度。尤其是过程,经常依赖于职业判断。这部分内容,会在后续的文章里向各位细细道来。

今天,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先讲清楚财报三张表的主要项目及其含义,即“我是谁”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

之后,我们通过各核心指标将各项目间的关系串联起来,比如净资产报酬率,并将一些特殊的业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如资不抵债、破产与债务重组、战略投资、并购等。

回到上面的问题:货币资金是不是越多越好?

一般情况下,是的。但情况往往不一般。

从另一方面看,货币资金越多,表明其收益性低,投资渠道较少,未来的持续获利能力值得深究。

如果是新兴的成长性企业,处于快速扩张期,货币资金只要能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支付,比如采购、员工性费用、办公费用等,一般会将现金用于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以获取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

而处于成熟期或收缩型的公司,财务比较稳健,投资渠道收窄,现金比率一般较高。

现金比率稳定在80-90%之间的高位,不但能说明其资产质量高,而且也表明了公司的财务趋于稳健。

华为的现金比率表现一直不错,一方面说明华为重视合同质量、重视回款,资产质量每每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也表明,华为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强。

现金比率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一般认为,在20%以上为佳。

但这一比率过高,也意味着企业流动资产未能得到合理运用,因为现金类资产获利能力低,其金额太高会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

闲钱靠什么盈利(利润只是纸上富贵)(3)

,